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家园艺见>艺苑撷英>正文

陈爽|品“2023全国优秀青年曲艺人才展演”(一)

2023-11-17 阅读: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陈爽 收藏

编者按: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推动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由中宣部文艺局、中国文联国内联络部和相关全国文艺家协会共同主办的“艺苑撷英——2023全国优秀青年艺术人才展演”于11月3日至23日在北京民族剧院、中央歌剧院剧场陆续展开,展演涵盖戏剧、曲艺、舞蹈、杂技、音乐五个艺术门类,共演出13场,重点推介戏曲生旦艺术青年演员、相声小品评书等青年曲艺演员、舞蹈新人、杂技魔术青年演员、青年弦乐人才。为促进“做人的工作”与“引导文艺创作”有机融合,发挥文艺评论价值引导、精神引领、审美启迪作用,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及时组织评论家观摩演出并撰写评论文章。继2022年在中国文艺评论网开设“艺苑撷英”专题评论专栏之后,今年继续以专栏形式,将相关文章在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予以转发,与广大网友分享。

经典传承 芳华尽显

——“2023全国优秀青年曲艺人才展演”述评

立冬时节,京城气温骤降,凛冽寒风中的北京民族剧院里却高腔大板与婉转莺啼,花指繁弦与欢声笑语,交织出一派满堂生春的气象。11月7日至9日,由中宣部文艺局、中国文联国内联络部、中国曲艺家协会共同主办的“艺苑撷英——2023全国优秀青年曲艺人才展演”举办。此次展演由全国遴选出的当下各地出色的青年曲艺家担纲,涉及到曲艺艺术门类中的评书、相声、鼓词、弹词、渔鼓道情、走唱、杂曲等几乎所有门类。节目安排丰富,说唱相间,传统与创作书目都很出彩。国家层面组织的全国展演使观众在短时间内可以领略到各地曲种风貌,体认到演唱家们千姿百态、独具风格的艺术表现,是一件薪火集聚、芳华尽显的赏心乐事。除了大众比较熟悉的相声、评书等纯语言类曲种,本次展演带来了更多底蕴深厚、艺术价值很高,但公众视野下不多见的唱曲类曲种,也是笔者教学与研究的主体——中国曲艺(说唱)音乐。下面就这一部分的节目进行简要回顾与梳理。

南弹北鼓:对传统的尊重与传承

“艺苑撷英——2023全国优秀青年曲艺人才展演”第一场、第二场海报

中国曲艺(说唱)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中国传统文化当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说唱”是它的表演形态,即说说唱唱、半说半唱、似说似唱,具有非常独特的语言性旋律,学术界也称之为说唱音乐。它有着自身独特的形态特征、创作手法、表演方式、审美意趣、文化价值,与其它传统表演艺术形式和中国传统绘画、书法、建筑、医学等文化事项共同构筑了中国人的生命意识、哲学体系、历史文脉、人情世界,是我们的“中华母语音乐体系”。因此,欣赏传统曲艺表演,是感受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主体性的重要途径。而这三场演出当中的青年艺术家,无一例外都是经过了非常严格的传统曲艺教育,受到传统曲艺土壤滋养和呵护成长起来的。他们的艺术展示,在当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文化自信的国家文化发展大方略下具有非常好的示范意义,令人感到欣慰。

整轮演出中给笔者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就是这些青年艺术家对传统的尊重与传承。比如骆派京韵大鼓名家冯欣蕊的传统唱段《丑末寅初》,苏州评弹团陈烽、谢英表演的弹词开篇《西厢记·莺莺操琴》,充分继承并展示出了传统经典唱段与传统唱法的魅力。

京韵大鼓《丑末寅初》表演:冯欣蕊

《丑末寅初》是京韵大鼓名段,也是京韵大鼓表演艺术家骆玉笙先生的骆派经典唱段之一。由九对上下句描绘了丑末寅初时节的景物风情与百姓生活场景,写法凝练简洁,唱腔一字一腔,非常讲究。冯欣蕊的现场演唱字正腔圆,沉静醇厚。唱段里起承转合的铺排与板眼间迟急顿挫的句读关系,交待得明晰有致,灵动自如。她的嗓音相较年轻时的明亮增添了醇厚的韵味,更加接近骆玉笙的音色。吐字行腔气息收放自如,抑扬顿挫尽在掌握之中。舞台上端庄靓丽,大气沉稳,颇具大家风范。整个唱段唱者气定神闲,听者凝心聚气,真是非常享受的艺术过程。这一个唱段的展示,就是我们中国人自己的音乐表达、音乐手法、音乐审美、音乐智慧的呈现,是教科书式的展示。也非常欣喜冯欣蕊已经从当年莺声初啼、靓丽自信、认真严谨的小姑娘成长为大气端庄、气韵深厚的成熟艺术家。

弹词开篇《西厢记·莺莺操琴》演唱:陈烽 伴奏:谢英

再谈谈苏州评弹团的青年演唱家陈烽和谢英的苏州弹词徐调的经典开篇《西厢记·莺莺操琴》。这一段是《西厢记》故事中小姐崔莺莺与红娘夏日在园中抚琴时的心绪与景物描写。徐调唱腔在苏州弹词众流派中极具特色,被观众誉为“糯米腔”“迷魂调”。旋律非常婉转缠绵,音乐性很强。陈烽和谢英的夫妻双档很好地传承了徐调的流派唱腔特色。陈烽的声音音色很接近徐云志的嗓音,演唱时真假声结合得非常完美,转换自如,颇有“天衣无缝”的风范,现场表演一开口便引人入胜。谢英的琵琶伴奏与他的三弦繁简相间,高低应和,衬托得唱腔旖旎婉转,娓娓道来,呈现出非常经典的语言性唱腔讲述故事的艺术美感。虽是大剧场,竟然也生出一种苏州书场里听曲的闲适安宁之感,现场虽然大多数是年轻观众,也能很好地被吸引并带入这种沉静的艺术氛围里。

一人一台戏:一幅曲艺艺术的瑰丽画卷

上述两个曲种是曲艺艺术中“南弹北鼓”里最为观众熟悉的曲种。展演中还有不少传统深厚、艺术精湛、文化价值很高的曲种。京城观众,尤其是大多数年轻观众平日少有接触机会,此次展演也为他们打开了一幅中国曲艺艺术的瑰丽画卷。

乌力格尔《草原之子》表演:李格根株格

这当中内蒙古李格根株格表演的乌力格尔《草原之子》作为开场节目,为观众展现了内蒙古草原的壮阔画面。马头琴的悠扬与演唱者雄浑高亢的蒙古语说唱交映成辉,故事一气呵成,观众报以热烈的掌声。笔者学习曲艺音乐的学生觉得现场看这样的演出非常震撼,非常“带劲儿”,和平时只能看视频的感觉完全不可相比。从现场观众的反应看,无论演唱者的蒙古语说唱还是能体现马背民族特性的马头琴表演,都带有非常新鲜与热烈的民族风情。红色故事就以这样活泼生动的形式说唱出来,传递出去,令人为之一振。杭州金一戈表演的小热昏《实话难说》是个现实题材的小段。一只小锣敲敲打打,方言说说唱唱,幽默诙谐,讽刺辛辣,有了字幕的加持,观众完全可以领略到曲艺艺术一人一台戏、“装龙装虎我自己”的充满智慧的表演。现场反响热烈,观众看得津津有味,笑声满场。

唱奏者为中心:流派纷呈的艺术百花园

从音乐上看,曲艺艺术表演和中国其他艺术形式一样,是一个“唱奏者为中心”的体系。简单讲,也就是一切艺术的表现都由具体的唱奏者来呈现,唱奏者既是表演者,也是创作者,更是传承者。这与音乐领域里的欧洲古典音乐“作曲家为中心”的体系完全不同,也可看作为中西方艺术的差异。欧洲古典音乐体系中作曲家、演奏家、教育家是分开的,其声音训练、声音审美、音乐表达标准是统一的,表演者要严格遵守作曲家的意图。而我们的中国传统音乐体系是每个人都可以按照自身条件与审美追求进行艺术表达。表演者可以有自己的发声方法,也可以有自己的行腔方式,更可以创作适合自己的题材、唱段、书目,从而形成流派。也因为这样的思维体系,造就了中国传统音乐流派纷呈、名家辈出的艺术百花园。因此,欣赏与评价曲艺艺术的标准最重要的就是先看演员的师承。非常欣喜的是,本次展演的全部青年曲艺家们都师出名门,并且学习继承得非常好,他们的表演都是很优秀的流派演唱。三场晚会,观众既可以领略到各地曲种的地方风情,也可以感受到流派唱腔的独特魅力。每一个流派都是艺术大师们毕生对艺术的理解、打磨、巧思、智慧的结晶,而这些必须通过“人”进行常年的学习、浸染、领悟、融合,才能真正地传承下去。这不同于欧洲古典音乐体系的“曲谱”式文本传承,某种意义上看,我们的“口传心授”是一种超越文本、字面而直抵心灵、链接情感的极具人文关怀的方式。

比如,天津曲艺团刘渤扬演唱的天津时调《军民鱼水情》很好地继承了王毓宝先生那抑扬顿挫的疙瘩腔和清脆明亮的嗓音。李玉萍演唱的河南坠子《小黑驴》吐字清晰、高亢甜美,很有曹元珠先生的风范。姚俐玲师从湖北小曲名家何忠华,她演唱的《“桥”见中国》武汉方言特色浓郁,俏皮伶俐。西安杨锦龙表演的快板《武松打虎》很好地展示了李(润杰)派快板浑厚洪亮、气势恢宏的艺术风格。

守正创新:开辟曲艺艺术新天地

本次展演中还有一些借鉴其他艺术形式而大胆创新的节目,取得了不错的演出效果。比如上海评弹团丽调演唱家陆锦花演唱的《声声慢》,很有苏州评弹韵味。李彩英演唱的山西沁州三弦书《十七棵松》,康康演唱的扬州弹词《风筝》,罗捷演唱的四川清音《两匹马》,铁岭王超、张春丰表演的东北二人转《梁祝》都是很好的现实题材,表演上借鉴了戏剧、音乐等艺术形式,进行了新的探索。

二人转《梁祝》表演:王超 张春丰

综上,本次展演充分说明了曲艺传承严格“守正”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对于当代曲艺的学习者或者观众来讲,只有通过经典的展示,才能领略曲艺的艺术精髓,才能确立曲艺艺术本体的美感,才能在保持艺术个性的前提下进行真正的“创新”,创作出富有中国人文精神和中国脊梁的新时代作品。青年曲艺家们正值艺术芳华,相信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沐浴和滋养下,在国家大力鼓励与支持下,一定能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开创出新天地。

*来源:《中国艺术报》2023年11月15日第4版,文中图片来源于“中国艺术报”微信公号。





*作者:陈爽,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签发:杨晓雪

审核:王庭戡

编辑:王筱淇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艺苑撷英专题页

赵建新|品“2023全国优秀青年戏曲生、旦艺术人才展演”(一)

张之薇|品“2023全国优秀青年戏曲生、旦艺术人才展演”(二)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艺评中国”新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