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民间文艺>正文

社会团体在非遗保护中的作用

2020-05-12 阅读: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翟风俭 收藏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综合性、集体性、地域性、民族性、专业性等特征,其保护、传承与延续的主体是多元的,包括拥有这种遗产的社区、群体、个人以及其他关注、同情这一遗产的人群,社会团体是其中的重要力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相关文件和我国的非遗法都强调了社会团体在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重要作用。从国际上看,日本、法国、韩国等较早开展非遗保护的国家在这方面都有比较成熟的经验,各种民间社会社团已经成为这些国家非遗保护的主力军,它们在非遗保护中承担了大量政府无法完成的具体工作。

  2001年、2003年,昆曲和古琴艺术先后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2009年后改称“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作为我国最早入选的两个项目,它们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在国际上享有重要声誉。为了加强对它们的保护,2006年,中国昆剧古琴研究会成立。该会在我国社会团体参与非遗保护实践方面进行了大量积极有益的探索,积累了一些具有建设性的保护经验,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2019年12月5日在清华大学蒙民伟音乐厅举办的古琴进高校活动(图片来源:“中国昆剧古琴研究会”微信公号)

  树立非遗品牌,坚守文化传统

  多年来,我国通过启动举国上下的非遗保护工程,使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水平不断提高,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不断增强,不少非遗项目传承有序,后继乏人、面临濒危的境况得以改变,但保护工作也面临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如何让传统文化原汁原味、不走样地传承下去,成为目前非遗保护工作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在这方面,社会团体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性优势和灵活性特征,敏锐地捕捉这些项目在保护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配合政府的保护工作开展有效的活动,解决目前我国非遗保护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和难题。

  经过多年探索与实践,中国昆剧古琴研究会形成了坚守传统、传承经典的非遗保护理念,并在此理念指导下产生了“泰山北斗映蓝天——古琴名家音乐会”“‘良辰美景’昆曲专场演出”“把遗产交给未来——昆曲古琴进校园、进社区”以及大学生古琴音乐会等多个影响广泛的文化活动品牌,这些活动已经连续进行了很多年,演出百余场,现场及网上直播观众达数百万人次,社会反响热烈。

  “泰山北斗映蓝天——古琴名家音乐会”是中国昆剧古琴研究会最有分量的古琴演出,参与演出的都是当前国内知名的古琴艺术家,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是古琴项目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带给观众的都是最纯正的古琴艺术。“‘良辰美景’昆曲专场演出”通过传统表演程式演出传统剧目,旨在为观众带来“原汁原味”的昆曲。所有演出严格遵循传统,杜绝创新和大制作,舞台是最传统的一桌两椅,全靠演员的表演将观众带入戏剧意境。这既是中国昆剧古琴研究会昆曲演出区别于其他昆曲演出的重要特色,也是其最大亮点,正如中国昆剧古琴研究会会长田青所言,在全国大多数剧院都追求创新的局面下,要为传统昆曲留得一席之地。为了更好地表现昆曲的意境,中国昆剧古琴研究会与恭王府博物馆合作,每年初夏时节,在恭王府花园的古戏楼上演最传统的昆曲,曲径通幽的园林、古色古香的戏楼、余音绕梁的昆曲,“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这里的演出令观众流连忘返,常常一票难求。

  搭建合作平台,做好宣传普及

  非遗不是束之高阁、存放于博物馆的“死”文化,而是时时“在场”的“活”文化,实现活态传承才是对它们的真正保护。对大多数非遗而言,“酒香也怕巷子深”,加强对普通民众的宣传推广是非遗保护的主要工作方法之一。尤其是昆曲、古琴这类传统上属于精英文化范畴的非遗项目,在当前的条件下如何普及到大众,面临着一定的挑战。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部门提出“见人见物见生活”“在保护中提高”等非遗保护政策,各种社会团体和民间力量参与非遗传承与保护,能够缩短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的距离,让更多的人切实感受到非遗的亲和力。

  为此,中国昆剧古琴研究会启动了“把遗产交给未来”大型系列活动,广泛发动各地方琴社、曲社、琴家、昆曲演员及专家学者,以点带面,纵向发展,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形式多样的古琴、昆曲进校园、社区、图书馆、博物馆、寺院、机关、企业、书店等活动,通过名家讲座、现场展示、雅集、音乐会等诸多形式,面向大众,尤其是青少年进行昆曲、古琴普及宣传与弘扬。甚至深入医院、特殊学校、戒毒所等场所,将这些传统艺术送到特殊人群中,“以琴调心、以曲慰心”。自2010年以来,“把遗产交给未来”系列活动在全国已经举办了400余场,受惠人数达数十万。

  另外,中国昆剧古琴研究会还针对大学生琴友连续主办了8届大学生古琴音乐会,这一活动在全国各高校中开展得如火如荼,参与的高校琴社连年递增,其形式也由最初的仅一场音乐会发展到目前集音乐会、雅集、名家讲座、社长论坛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活动,活动内容和活动规模都有了质的飞跃。大学生古琴音乐会为各高校的古琴社团搭建了交流合作的平台,已经成为联系和团结各高校琴社的重要方式之一,是高校古琴传承的一股重要力量。

  扶持弱势项目,助力文化多样性

  作为一个有着几千年文明的多民族国家,我国文化遗产丰厚,非遗项目众多。政府虽然在非遗保护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采取许多积极有效的保护措施,力争保护文化多样性。但由于各种原因,目前仍存在着一些被边缘化的非遗项目、非遗传承团体及个人。社会团体则可以发挥其守弱济危、保护“小众”的文化保护策略,帮助这些被边缘化的非遗项目、非遗传承团体及个人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如偏居于巴蜀地区的川昆是昆剧的声腔之一,它经过对苏昆的大胆取舍和改造,展现出诸腔并奏、雅乱相协的巴蜀风格,但正因为如此,川昆长期淡出昆曲界的认同视野,也不为巴蜀之外的人所熟知,川昆剧目几近失传。为了给川昆的发展创造更多机会,中国昆剧古琴研究会特意邀请川昆到北京演出,这样的演出活动或许不能达到“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的社会效果,但能够吸引更多的人关注和了解川昆,为川昆的保护与传承带来更多新的机遇。

  此外,近年来,中国昆剧古琴研究会还在政府的支持下,广泛团结民间力量,吸收了一批国际会员,并时常邀请国际友人参与昆曲、古琴活动,搭建起了中外文化交流的平台,使昆曲和古琴成为我国对外交流的亮丽名片。

  未来,在非遗保护实践中,我们应充分发挥社会团体的优势作用和能动性,使其成为非遗保护的生力军。

 

  (作者:翟风俭,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副研究员)

 

  延伸阅读:

  “非遗后时代”传统民俗的生存语境与整合传播

  为古琴注入时代意蕴(陈长林)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艺评中国”新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