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曲艺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高质量发展不仅是行业自身的生存命题,更是文化强国建设中“赓续文脉、服务人民”的重要课题。日前,首届全国曲艺院团优秀节目汇演在河南郑州举办,21 个省(区、市)的26家院团、210余名演员携27个节目登台演出,19种曲艺形式同台竞艳。这场全国曲艺院团的大汇演既是对近年来曲艺发展成果的集中检阅,展现了院团作为行业“主力军”的昂扬风貌,也为新时代曲艺高质量发展写下生动注脚。
曲艺的高质量发展,首先要牢牢抓住创作生产优秀作品这一生命线。曲艺源于民间,兴于民间,从宋代勾栏瓦舍的说唱艺术,到现代舞台上的创新演绎,始终不变的是其“抒写百姓心声、反映时代风貌”的艺术属性。在本次汇演的舞台上,从乡村振兴题材的对口快板《振兴谣》,到聚焦快递员群体的相声《两个快递员》;从反腐倡廉题材的福建南音《鹭门清风颂》,到唱响绿色发展理念的好来宝《绿水青山谣》;从红色题材的西河大鼓《江竹筠》,到歌颂时代发展的托勒敖《幸福托勒敖》,这些以基层民生、生态保护、红色故事、价值引领等为主题的作品,彰显了传统曲艺不仅“讲老故事”更“说新时代”的特点。
福建南音《鹭门清风颂》(图片来源:“中国曲艺家协会”微信公号)
优秀曲艺作品从来不是“闭门造车”的空想、脱离烟火的雕琢,而是从百姓生活、时代发展中淬炼出的鲜活表达。创作者要主动走出“书斋”方寸天地,多往田间地头走,多向市井街巷去,采撷生活百态芬芳,感知时代万千气象。不要把生活素材直接“搬”上舞台,要学会“转”化生活——提炼百姓最关切的话题、最共情的情感,让创作的灵感沾着生活的热气,用曲艺的“乡音”传递时代的“新声”,使作品既藏着传统曲艺的厚重,又满是新时代的气息,让观众听着亲切、品着入心。而当下部分曲艺创作,或沉迷传统段子“炒冷饭”,守着旧本子不肯抬头看时代;或追求形式花哨“博眼球”,用技术堆砌掩盖内容空洞;或堆砌口号化的生硬说教,缺乏艺术感染力。这些问题的根源,正在于创作者切断了曲艺与人民、与时代的联结。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曲艺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于薪火相传的人才培育,这是行业行稳致远的根本支撑。近年来,各曲艺院团在人才培养上的探索实践积累了一些可借鉴、可推广的经验:四川曲艺研究院以“名家工作室+定向培养”模式,确保散打评书、谐剧等传统曲艺“不失传、不走样”;绍兴小百花实验曲艺团依托传承班,培养“站能表演、坐能伴奏”的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北京曲艺团通过年度人才展演季为演员举办个人专场,助力演员实现“从新人到名家”的成长蜕变。
但我们也应看到,人才缺乏仍是当前曲艺行业面临的难题,待遇保障、发展空间等现实问题,让部分青年人才“望艺却步”。破解这些难题,需要有关部门在编制管理、职称评定上灵活施策,为人才开辟“绿色通道”;搭建更多让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的平台,让青年演员在舞台实践中锤炼技艺、增长才干,真正实现“爱曲艺、能安身”。令人欣慰的是,随着曲艺专业本硕博人才培养体系的建立,曲艺这一曾被视为“市井艺术”的门类已迈入高等教育殿堂,实现了“从技艺传承到学科建设”的跨越,相信这也将为行业持续输送兼具技艺功底、文化素养与创新思维的高素质人才,为曲艺的高质量发展筑牢人才根基。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曲艺的兴盛在于守正创新的融合探索,是“守正不守旧、创新不出格”的辩证统一。近年来,各院团的创新实践,为行业提供了样本:北京曲艺团联合中国评剧院打造相声·评剧《杨三姐》,与中国杂技团推出杂技相声剧《北京》等,让传统曲艺在与其他艺术门类的碰撞中焕发新彩;四川省曲艺研究院的曲艺剧《成都家书》巧妙融入交响乐与360度旋转舞台,巡演80场收入可观,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厦门市南乐团联合两岸艺术家打造《百鸟归巢》,在央视春晚舞台呈现千年南音与流行音乐的惊艳混搭,让传统曲艺走进亿万观众视野……这些实践以打破艺术门类边界、突破舞台呈现局限、拓宽传播渠道等方式,赋予曲艺当代审美表达,出新出圈更出彩。
曲艺的高质量发展,更在于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从舞台、书场走向更广阔的公共空间,实现从“小众喜爱”到“大众共享”。扬州的古运河边,扬州艺人将传统书场转型为“文旅书场”,以60分钟精品演出、“曲艺盲盒”互动,让扬州评话、弹词成为游客感受城市文化的窗口;上海评弹团在豫园、古镇、书局等地推出形式多样的驻场演出,推动评弹与文旅消费深度融合,触达更多元的观众群体;广东音乐曲艺团与公交公司合作,打造以粤曲、粤语相声为主题的公交线路,让传统曲艺以更轻盈的方式融入百姓日常生活。这些“曲艺+”的探索,让传统曲艺从“舞台艺术”变为“生活美学”,既丰富了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又提升了城市文化辨识度,更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浸润人心——这正是曲艺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
当前,我国正处在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文化强国建设需要更多“接地气、有底气、扬正气”的传统艺术绽放光彩。期待广大曲艺工作者锚定高质量发展坐标,以扎根生活的创作、薪火相传的坚守、守正创新的探索,让这门古老艺术在新时代绽放新辉,为文化强国建设贡献源源不断的曲艺力量。
(作者:邓科,《曲艺》杂志社副主编)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