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把点开活”的曲艺理论新著
——《中国曲艺生态研究》评介
曲艺讲究“把点开活”,要求演员根据演出语境做出即时性的反应,调整演出的内容和方式。曲艺学者贾振鑫的新书《中国曲艺生态研究》也是这样一本“把点开活”的理论著作,只是这里的“点”不是指演出语境,而是曲艺理论和实践的现实语境。
作为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的成果,这本书体现出鲜明的学术性、理论性,赓续中华曲艺传统,又紧扣当代曲艺发展脉搏,引入生态学的视角和方法,全面梳理和论述了中国曲艺的表现形态、传播形态、生态系统以及当代生态状况,并对曲艺领域的一系列理论原点、现象热点、创作难点、发展堵点作了深刻的分析。作者本人乃曲艺“门里出身”,担任聊城大学曲艺艺术研究所所长、中国曲协理论委员会委员,可谓创作理论“两门抱”。该书是他在曲艺领域长期耕耘结出的硕果,在曲艺正式列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曲艺教育科研驶入快车道的当下,其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中华曲艺源远流长,是我国传统艺术的瑰宝,但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曲艺学术和理论建设一直比较薄弱,针对“原点”问题进行系统性学理建构的专著更是不多。《中国曲艺生态研究》以鲜明的问题意识和学术自觉,为推进曲艺基础理论建设作出了贡献。书中提出“曲艺生态学”这个思路,探讨曲艺与其生态环境各生态因子之间物质交换、能量流动、信息传递的互动关系,分析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以及地域文化对曲艺产生、发展的作用,进而研究曲艺表现形态的建构与演进规律,诠释曲艺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各部分的功能作用。
应该说,把“生态”观念加诸曲艺,并非作者首创。如书中所言,早在21世纪初,就有人撰文提到过曲艺的生态问题。近年来,随着曲艺事业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在经济、社会、文化和媒介技术演变对曲艺的冲击和影响下,曲艺生态环境受到了更多的关注。但是,作者运用“生态”这一概念时,没有因袭成说,也没有停留在对曲艺“生态环境”的描述上,而是将其转化为一种“生态思维”,并赋予了其学术意义。这就为考察复杂的曲艺现象提供了一种系统化的视角,使历史上零散的曲艺文献及当代曲艺理论和实践成果得以整合起来,打通古今,关联内外,成一家之言。
按照这一思路,作者把曲艺生态系统界定为特定时空范围内由曲艺生态环境和曲艺艺术系统一起组成的生态学功能单位,并将曲艺艺术系统分为初级生产者(曲艺文本创作)、次级生产者(曲艺表演)、消费者(曲艺观众)和分解者(曲艺评论与理论)等四个子系统,子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动态平衡。笔者以为,这一观点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对曲艺行业建设具有现实意义。创作是曲艺的中心环节,但曲艺不仅是创作。作为一门表演艺术,曲艺作品只有在抵达观众,被观众所欣赏和接受时才算真正完成。在这个过程中,曲艺理论评论不仅发挥着引导和推动创作的作用,而且承担着提高观众欣赏水平和引领社会审美风尚的职责。事实上,也只有将创作、演出、欣赏、消费、评论、研究等诸多因素置于统一的、关联的、系统的视角下,才有可能对事关曲艺发展的重要问题得出科学的结论。
《中国曲艺生态研究》的学术自觉还表现在对曲艺理论中一些“老问题”作出了新回应。其中,最典型的是关于“何为曲艺”的梳理和新探。“曲艺”作为一种艺术活动由来已久,但作为一个专属名称,始于1953年9月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二次代表大会决定成立中国曲艺研究会,“曲艺”究竟该如何界定,则聚讼至今。书中把几十年来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概括为“说唱艺术说”“综合艺术说”“艺术化口语说”“以观众为中心说”和“当代百戏说”等。曲艺的定义不仅是理论问题,也不是“纸上游戏”,它直接关系到多种艺术样式的行业归属和发展路径,特别是谐剧、化装快板、化装相声等游走在曲艺和戏剧“边缘”的艺术,以及近年来兴起于网络的一些说唱艺术,亟须从学术上给予有说服力的阐释,为其找到理论的“娘家”。该书在借鉴前说的基础上,立足于生态观念,以对“曲艺表现形态”的学理描述积极回应“何为曲艺”这一问题,提出“广义上,曲艺是所有曲艺种类的统称;狭义上,曲艺是人类说话功能基于舞台表演的最大化发挥,演员大多以第一人称出现,主要以有声语言为载体,常常辅以表演、音乐、模拟等艺术手段,以‘说、唱、吟、诵’为主要表现形式,进行叙述故事、塑造人物、传情达意的一门综合性民族表演艺术。简单说,曲艺是人类说话功能基于表现思维的最大发挥,主要用有声语言叙事抒情的一门综合性民族表演艺术”。这个关于曲艺内涵的新概括是否能得到学界业界公认,当然还有待时间的检验。不过,理论的重要价值在于针对问题提出新思路,给人以探索问题的新兴趣,开辟解决问题的新可能。我想,这也是该书对“曲艺”作出新概括的意义所在。
除了学术上的新见解之外,《中国曲艺生态研究》在方法上也给人以许多启发。作者坚持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基本观点,在探讨曲艺起源、分析曲艺现状时,自觉从社会历史背景和现实生活环境出发,把曲艺置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加以考察,并充分关注到了人民群众对曲艺的欣赏和接受,以及科技进步对曲艺艺术的影响等。作者又以辩证思维贯穿全书,特别是针对当前曲艺发展面临的具体问题,以客观理性的态度,有理有据地分析现实情况,切实可行地提出建设性意见。比如现代媒体传播语境下应突出曲艺“代入感”强的特点,满足当代观众“求真”的心理期待,应把基层曲艺发展融入地域文化建设格局中等。尤为值得肯定的是,在展开学术论述时,作者秉承了对学术史的充分尊重,言必有据,引必有注,充分参考前贤学术成果,消化吸收后形成自己的独到见解,使读者在领略其研究心得的同时,对曲艺学术史获得新的了解,也使这本学术新著愈显厚重、更加耐读。
(作者:胡一峰,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副主任;著作作者:贾振鑫,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聊城大学音乐与舞蹈学院副教授)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