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书画摄影>摄影评论>正文

广东摄影的历史荣光和时代使命(梁少锋)

2021-03-29 阅读: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梁少锋 收藏

  (点击本页标题下方的“来源:《中国艺术报》”,查看报纸文章,链接为:http://www.cflac.org.cn/zgysb/dz/ysb/history/20210322/index.htm?page=/page_7/202103/t20210321_538327.htm&pagenum=7

 

  “广东摄影的历史荣光和时代使命”——第十三届中国摄影金像奖(广东)艺术分享会于近日在广州举行,这是继1月16日在东莞举行的“时代的观看——中国摄影金像奖(广东)学术研讨会”之后的第二站。研讨活动的现场同时举办了3位获奖者李志良、王景春、马国彤的摄影作品展。至第十三届止,广东摄影家参评中国摄影金像奖已有48人次获奖,占到全国获奖总数的11%——广东是名副其实的摄影大省。

《牵引线——东莞制造系列    抗疫“生命线” 赶制“安全防护服”》  李志良 摄

  近代以来,西学东渐,广东得风气之先,在学术与科技探索领域十分活跃,1844年广东南海人邹伯奇创制中国首部照相机,开启了实质意义的中国摄影史,中国视觉文化时代的序幕由此正式拉开,这位百科全书式学者也因其在中国摄影上开拓性的自主探研而被誉为“中国照相机之父”。此后的半个世纪里,摄影作为人们一种日常影像记录的手段,从广东等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开始,往内陆西进北上,照相店铺遍及各大城市,当时从业门槛颇高的照相师大都来自广东(含香港)。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作为艺术的摄影,无论在中国乃至世界都是新鲜的玩意儿,鲁迅对这种“精神要被照去的”直观、形象、朴素的新兴艺术产生浓厚兴趣,对其在中国的发展也给予了热情的关注。他关于摄影艺术的文字不多,但观点是非常明确的,他认为摄影艺术既要直观真实地描写记录现实的本来面貌,又要有可读性、审美性,并能很好地表达摄影师和被拍摄对象的意图和构思,纵使是摄影照相,也有虚伪,同一个孩子,既可以照出中国孩子相,又可以照出日本孩子相,结果截然不同。因此,鲁迅认为摄影艺术尤其人物纪实摄影不仅要“求真”,更要“写意”,照出的人物相不能脸谱化、泛名化,必须要突出被拍摄对象鲜明的个性特征和能传达出其性格与精神特点。鲁迅关于摄影艺术的观点,或多或少影响了视他为人生导师的摄影工作者沙飞的一生创作,也间接影响了新中国最早一代现实主义摄影艺术工作者群体,如广东人石少华等。

《三峡系列  奉节》  王景春 摄

  摄影艺术是一门集光影于一体,具有记实、可读、审美功能的视觉艺术。在人物纪实摄影中,除了摄影者必须具备应有的素质和技术外,很关键一条是被拍摄对象有没有哪怕稍纵即逝的、可以让摄影者能够抓拍出来的鲜明的个性特点、特征。在中国人物纪实照片中,鲁迅的照片可以说是最具“个性特征”的摄影作品之一,尤其是沙飞于1936年10月8日在上海第二次全国木刻流动展览会上为其拍摄的、也是鲁迅一生中最后的一组照片,对“鲁迅特征”的表现最鲜明、传神、深刻。在大特写照片《鲁迅先生在上海第二次全国木刻流动展览会上》里,沙飞将人像摄影手法和人物纪实摄影手法相结合,对角线构图,虚化背影,烘托主体,照片中的鲁迅,刀刻的脸庞,浓黑的头发、眉毛、口髭,神情严肃而慈祥,目光和蔼而坚定,光线最亮点是手,处于照片最佳的黄金分割线上,成为焦点,鲁迅就是用这只手,握着作为匕首、投枪的笔去战斗的,这张照片正是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性格和精神的生动写照。发表纪念鲁迅图片和文章的沙飞从此为人们所熟悉,并迈出了专业摄影的脚步,之后在战火纷飞的岁月里奔赴晋察冀抗日前线,走上红色创作的道路。与此同时,广东摄影人石少华、郑景康等奔赴延安,并从这个革命圣地走出来,以镜头记录共和国建立的艰苦岁月。这批广东摄影人成为了中国革命摄影的先驱。

  抗战胜利后,作为中国本土摄影发祥地出现了广东摄影学会,其创始人薛子江、蔡俊三、何信泉等的画意摄影,影响了一大批青年摄影者。新中国成立前夕,1949年5月,28岁的林希之在汕头创立公元实验室,之后成功试制出公元牌第一个胶卷和相纸。上世纪中后期活跃在英美沙龙的广东摄影师有美国的梁光明(开平人)、赵羡藻(台山人)等和中国香港的陈复礼(潮州人)、简庆福(中山人)、钱万里(南海人)等,他们在西方主流艺术圈坚守着中国美学传统,是岭南文化在海外的杰出代表。见证了社会主义建设热潮和改革开放沸腾生活的广东本土摄影创作者梁惠湘、廖衍强、何煌友、江式高、胡培烈、安哥、李伟坤、张新民、谢墨、梁力昌、余海波、叶健强、李洁军等,紧跟时代步伐,抒发人民情怀,创作了一大批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尤其是随着新技术革命到来,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等进入人们的日常乃至艺术领域,广东摄影人立时代潮头、领风气之先,推动新时期摄影艺术的创新发展,摄影创作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连续30多年在全国性评奖活动中位列前茅,创下在全国摄影艺术展览和中国国际摄影展13连冠的佳绩。这次在第十三届中国摄影金像奖评选中,广东分别在纪实摄影类、艺术摄影类及商业摄影类三大类别奖项各有1人获奖,高水平的全面发展,充分展示了广东摄影艺术从“高原”迈向“高峰”的坚实步伐,是广东摄影艺术传统在新时代的继承和发扬。正如广东省文联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王晓在分享座谈会上指出的,金像奖是摄影艺术领域全国最高个人成就奖,是引领创作、凝聚力量的艺术高峰,是摄影工作者的创作标杆。李志良以多维度、多元化的探索勾勒东莞制造影像,独辟蹊径地展现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广东东莞的工业成果,用人文情怀践行了社会责任心和时代使命感;王景春用纪实手法聚焦长江三峡人民时隔15年的生活变化,讲述了最真实动人的中国故事,展现了壮阔的时代变迁,给我们留下了珍贵而深沉的历史影像;马国彤以创意为手段,以艺术化、个性化的表达展现商品的亮点和魅力,让人们在接收商品信息的同时能享受到摄影作品带来的审美愉悦。

《4g快乐盛宴——手指篇》  马国彤 摄

  广东省摄协目前正在组织专家编纂广东摄影简史,进一步梳理广东摄影百年发展脉络,彰显岭南文化自信。从这部摄影史,我们分明看到了百年中共党史中广东的红色影像:沙飞创立的《晋察冀画报》(《解放军画报》前身)、新中国第一任摄协主席石少华的抗战系列作品和1949年天安门城楼上以郑景康摄影作品为蓝本的毛泽东主席油画标准像。传承岭南文化,传承红色影像基因,广东摄影人以多元走向融合、跨界、创新,正在努力打造与广东经济地位相匹配的文化优势,站在巨匠的肩膀上不断攀登艺术高峰,再创新的辉煌。

 

  (作者:梁少锋,广东省文联副秘书长、创作研究部主任,广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专职副主席,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第二届理事会理事名单

  广东评协擦亮“粤派批评”品牌

  大型杂技剧《化·蝶》观后:震撼与思考(梁少锋)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