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李纯博临池墨迹》
由中国书协主席孙晓云题写书名、中国书协名誉主席苏士澍作序、东方出版社新近出版的《李纯博临池墨迹》,法古传今,兼收并蓄,融会贯通,阔达自在。其中, 《明成化碑》和《石鼓文》气势雄浑、点画劲挺;《神策军碑》和《倪宽赞》笔力凝聚、严谨工整。李纯博的书法作品功力深厚,无论楷书还是篆书,统一中蕴含变化,临习中自见风骨,为初学者和欣赏者提供了难得的审美享受。
艺术作品是艺术家的立身之本。李纯博在书坛辛勤耕耘50多年,在临习前人书作中创作出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书法艺术作品。书史如河,古人今人,川流不息,李纯博将自己的人生阅历融注在书法临习创作中,并体悟电视、戏曲、诗词等不同门类的艺术之精髓,以书法作品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理念,以书法艺术彰显中华美学精神和美学风范。李纯博的审美旨趣在《李纯博临池墨迹》所体现的正能量与感染力,透视出新时代文艺工作者对中华民族历史、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美学精神的坚守与敬畏。
我与李纯博相识多年,他出生于梨园世家,自幼耳濡目染,对戏曲艺术有着深厚的情愫和独到的感悟。他4岁习字,天资聪颖,1978年就在首届北京市青少年书法大赛中夺冠,受到萧劳、启功多位书家好评,并跟随萧劳先生学习。工作后,他在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致力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他敬畏有加,守正传承,脚踏实地,努力做到在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繁忙工作之余,李纯博对自己钟爱的书法临池不辍。他以诗文书法为敬事,情深意切。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坚守文艺审美理想、坚守以审美方式把握世界的独立价值。《李纯博临池墨迹》就既灌注着深沉宽博的碑意古拙,又渗透着行云流水的帖学性情,流淌着书法家对精深的艺术修为与丰厚的人文学养的执著追求。本书付梓出版,接力传承中国正统书法艺术,并在时代变迁中不断吐故纳新,向年轻一代普及中华传统经典,为提高新时代青少年的艺术修养与审美水平提供了良好的范本。
李纯博作品
《笔意赞》有云:“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本书作品足以体悟李纯博的艺术趣味与追求。《石鼓文》在传统的基础上,努力进行一种探索,李纯博以小篆的笔法找寻出适合书家美学思想的独特表达; 《倪宽赞》笔画疏瘦、挺拔遒劲,李纯博临习中笔意翩然,显现出可贵的文人风骨与浪漫精神;《神策军碑》作为柳公权的经典之作,李纯博从形体、笔法上着力,得老辣苍劲之趣,点画方圆交错,线条粗细相间,成书疏密错综有序,浑然天成; 成化碑》礼赞先师孔子,楷书形制规范端庄,李纯博传承其诗意追求与儒家重民本、入人心、接地气的人间情怀,融合在字字、行行之间,使章法更加灿烂,视觉美感更具冲击力。
就中国的书法艺术本身而言,学书者、审美者欣赏笔墨律动的能力,与梨园人在戏曲音乐板眼之间律动的悟性,具有相通性即审美通感,其中的喜怒哀乐、抑扬顿挫、起承转合,均可领略其中独有的严谨法则。《李纯博临池墨迹》中临习的作品精神与中国戏曲艺术蕴含着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文化基因、伦理道德和家国情怀不谋而合,体现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忠孝节义、仁义礼智等精神内涵。记得李纯博的另一位恩师——著名书法家、戏曲家、教育家欧阳中石先生生前曾对我说,中国书法与中国戏曲均为中华美学精神的重要载体,两者具有审美通感。纯博既通书法,又晓戏曲,深得妙处,大有益焉!书法与戏曲,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中华民族把握世界的重要生存方式,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和精气神,是这个民族凝聚力、创造力和团结力的象征,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命脉和独特的精神标识。以文化人,以艺通心,这是马克思主义人学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新时代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美学观的重要论断。面对新时代,我们理应呼唤更多的书法家沉潜传统、守正创新,修身养心、淬炼精品,以培养“诗意的人”“审美的人”。
李纯博作品
(作者:仲呈祥,著名文艺评论家,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