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批评的专业视角
真正的评论家应有独特的专业视角。专业的视角就是说内行话。客观来说,现在的评论队伍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不够专业,尤其是一些自媒体,形成了一种人人都是评论家的现状,所以,有了无数的业余评论文字的叠加。提出专业的视角是希望专业的评论能够有益于文艺事业,有益于美术的发展,有益于美术家及其作品的提高。
专业的视角中有一些具体的指向,因为所谓的“专业”可能在艺术家那里只是擅长某一方面,如擅长美术中的某一个种类,其中有的长于油画,有的长于国画;有的长于山水,有的长于花鸟;有的长于工笔,有的长于写意。然而,对于评论家来说,所谓的专业,其领域可能就不会像画家那样专门。所谓的专业,是专业的知识,专业的话语,专业的视角,专业的态度。评论家的专业素质表现在专业领域内对艺术问题的是一种专业的判断——题材与表现、专业特点与成就、宏观与微观、专业问题、专业影响。专业的视角一方面是批评家自身的专业,另一方面是面对评论的对象,评论主体的专业表现,包括批评的专业伦理。
在评论中对一些问题的评论、对一些艺术家和艺术作品的评论不能失去其专业特点。专业的视角不管从哪一方面来讲,它和美术评论的关系都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特别的关系。这也是评论的专业属性,所表现出来的专业影响力所必须要具备的这样一种专业的视角。作为专业的美术批评家,所发现的问题可能是非专业人士所看不到的。因为美术评论要更多的要面向社会大众,而大众的接受能力和专业基础有密切的关系;我们不能要求所有的公众都具有良好的专业基础,这就为评论家提出了另外的要求,当然,能够兼顾为最好。如果评论者自己存在专业的缺陷,所表现出的是学养的不够,尤其是在专业伦理方面表现出的问题,就会丧失专业的视角,反映到具体评论中就会存在多方面的问题。
美术评论的职业视角
批评家、艺术家、美术馆、博物馆、管理者、文化学者、媒体人等构成了今天批评的一个整体,也是批评家队伍的基本构成,这是时代中的一个批评的方阵。不同的职业有不同的要求,也有着不同的立场,并且有很大的差距,这就是专业视角的差异。我们不能排斥其他职业方面的视角,可能策展人是策展人的视角,批评家是批评家的视角,艺术家是艺术家的视角,不同职业的视角产生的美术评论不能说决然不同,但有很大的不同。这个不同就是专业属性,例如现在的策展人已经成为专业,美术馆、博物馆的管理者在当代艺术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有很大的影响,他们基本上是在工作的范围内用文字来维系一个艺术形象,并以此来推动一方面的工作。
基于工作的评论,往往是说好不说坏;说坏实际上是砸自己的饭碗。因此,评论中有些文字的职业视角就表现出了关联的工作的特点。这种属于职业化的评论,也就是很多画册中的序言或展览的前言,抑或是刊物中与发表作品相关的推介。基于工作的评论,其语言要么是平淡无奇,要么是故弄玄虚,总之,所面对的并不是读者,而是工作。
在谈论专业视角时,有很多的“文化学者”具有某些文化头衔,这些“文化学者”的评论有的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不够专业,这就是像万金油一样的千篇一律,往往运用宏观的视角谈一个具体的问题,不仅是不能切中要害,而且是不够专业。但其所谓的文化性很强,可能谈了很多的理论,就是忽略了实质,避重就轻。而当今的一些媒体人更缺少这样一种专业的批评语言或者是批评的视角,更不用去谈铺天盖地的自媒体上的评论。
不同的视角有不同的方法,其实“批评无法”。批评在“无法”中延续了数千年的历史发展,积淀了很多重要的文本。中国古代的画论就是一种评论,有的也是一种批评。在古今中外的美术批评中,西方的话语体系和中国的话语体系不尽相同,各有各的方法。历史上有很多画家,在不同时代的品评中有着截然不同的评论,有的评论是上等,有的评论是中等;有的说他很好,有的说他不好。
在不同的视角与不同的方法中,我们如何建立起自己的方法论?艺术评论的视角并不是一个理论框架中的方法论,尽管就批评的专业角度来讲需要建立起我们自己的方法论,需要有我们自己的独特的方法,就好像我们要过河,实际上有很多方法,可以架桥、可以造船,甚至可以游泳,而走向对面是本质,是核心。我认为只要到对面,不管用什么样的方法都可以,当然,能够选用最佳的方法——便捷、省事、高效,为最好。评论能感人,能得到大家的认同,大家认为你说的有道理,或者大家认为你说的与前人不同,我想这都是对于美术批评的一份贡献。希望我们共同的努力,用自己的实践来成全我们的方法论。
(作者:陈履生,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造型艺术委员会主任,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顾问,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