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书画摄影>美术评论>正文

铸炼抗疫美术作品的审美品格(黄剑武)

2023-06-05 阅读: 来源:《美术报》 作者:黄剑武 收藏

近些年,有些文艺批评家批评文艺在灾难和疾病面前是无力的甚至是无效的。歌德曾经说过:“大自然把人困在黑暗中,迫使人们永远向往光明。”歌德的这句话恰好就此观点作了回答。他的这句话具有辩证立场,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提示了灾难和困难只是暂时的;二是人们面对灾难和困难的时候虽然艰难,但不要消极失望,需要具备积极向上的精神意志。我想疫情期间,这应该就是文艺家创作的动力所在,文艺作品的现实意义所在。

不知不觉中,新冠疫情断断续续持续了三年之久,全国各地的文艺家创作了不少的抗疫题材文艺作品,其数量之巨大、内容之丰富,可谓达到了中国文艺发展史上的主题创作之最。这其中虽然出现了不少优秀的作品,但是创作的问题比较集中,震撼人心的精品力作还是缺乏,审美品格不高。希望能够与广大文艺家们展开交流与讨论。

范迪安《挺立风云》 油画 100cm×120cm(图片来源:中国美术家协会官网)

一、巧妙选材,凝练事件的可读性和典型性

从近几年的抗疫题材的作品看,大多数美术作品通常集中在抗疫一线的常规事件上,如防疫人员做核酸现场、防疫人员离别场景和防疫医护人员特写等几个内容和情节上。大多数作品创作形式高度重复,内容严重撞车。事件过于常见,表达过于直白,缺乏艺术性。文艺创作有一个重要的美学属性就是情节的可读性和人物的典型性,尤其是主题性创作则显得更为突出。常规事件不是不可以表现,但常规事件往往是大家最为熟悉的,是最难表现的,也具有挑战性的,需要艺术家以一个巧妙的安排和独特的视角合理切入才会出彩。一旦落入俗套,便会索然无味,毫无新意。

在看似平凡机械的抗疫一线工作中,每天都悄然无息地发生着不平凡的事情,艺术家需要多深入生活,多关注生活细节,关注人的内心,要以一双发现的眼睛发现生命的脆弱、痛苦与坚韧,揭示人性的责任、正义、大爱,同时也可以体现出现实的矛盾性,折射人的复杂性、多元性和立体性,点燃事件的可读性和形象的典型性。而不是一味参考新闻照片、网络资料或者是手机随拍,其内容空洞、司空见惯,所呈现的是人物的单一性和普遍性,无力的加油和苍白的赞美,以致作品不生动,不感人,和观众无法产生共鸣。

二、拓展创作方法的多样性和艺术性

在近三年的抗疫美术作品中,比较常见的是国画、油画和雕塑等创作门类,以写实的创作方法比较普遍。写实主义从二十世纪初自西方传到中国,一直是中国主题性创作的主导力量。欧洲从二战之后,就陆续有了除了写实风格之外的,具有战争、疫情和灾难的主题性倾向的各种风格样式的美术作品,而中国直到现在,除了诸多抗战题材,此类作品比较少见。

写实的方法虽然能反映抗疫人物、事件具体细节的优势,有通俗易懂、老少咸宜的识读特点,但是确有事无巨细、过于繁琐的局限,最为突出的是内容和形式过于集中,写实技巧大同小异,有高度重复雷同之嫌。美术创作的表现方法丰富,艺术表达多样,除了写实,还有写意、表现和抽象等等,都可以做尝试,其实无需局限于一种风格样式。任何的表现方法只是手段,目的在于作品是否已经表达准确,是否达到审美的共情,接近创作所表达的对象本身存在的意义。美术创作的材料和工具也有很多,除了国油版雕,还有如丙烯、综合材料、科技产品等等。材料和工具的相似性,在某种程度上,也大大限制了艺术创作的艺术性和创新性,导致了审美表达的普遍性和单一性。这些方式方法的尝试与拓展,也许可以避免文艺作品千篇一律而导致的审美疲劳,使审美更具多样性和丰富性,甚至是耳目一新。然而,这不一定对所有艺术家管用,但是对有些有胆识、有勇气,具有探索精神的艺术家可能有用。

三、在疾病和灾难反思中提升审美品格

新冠病毒对于人类来说,是一次对个体生命彻头彻尾的生理考验,同时是人类社会面对自然进化终极去向的拷问。作为本世纪重大的传染性疾病,在医学角度讲,文艺家的确是无能为力的。人类科学的认知对于整个世界来说,是有限的。面对疾病的抵抗能力和可操控方式也是极为有限的。疫情反弹需要医学界继续认知和研究传染对象,文艺家则可以在生命意义上进行反复追问,在社会学意义上进行重新审视。因热爱生命、尊重生命,故遵循客观,尊重事实,需对生命的懈怠和生活的苦难进行反思与批评,反思当下,警醒后人。

中西方有不少反映灾难、疾病的优秀代表作品,如德国画家保罗·弗斯特的铜板画《罗马的鸟嘴医生》,法国写实主义画家普桑的油画《阿杜杜德的瘟疫》,奥地利表现主义画家席勒的油画《家庭》,西班牙立体主义画家毕加索的油画《轰炸格尔尼卡》,中国现实主义画家蒋兆和的国画《流民图》,周思聪的国画《矿工图之五》等作品。这些经典美术作品对上述现象和问题进行反思与批评,直击心灵,震撼人心,在灾难和苦难中警醒与反思,表现形式多样,以悲剧美学升华美学品格。这一方面的创作形式、角度和经验,值得当下广大文艺家思考与借鉴。

文艺作品的审美是一项润物细无声的长期工作,文艺家需要深入生活、体验生活、表现生活。在现实生活与挫折经历中,从内心出发,从人性出发,从国家发展出发,从人类共同命运出发,不断提高创作修养,锤炼人格担当,才会创作出不愧于时代的具有审美品格的优秀作品,彰显国家文艺工作的社会意义和时代价值。


(作者:黄剑武,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重庆市美术家协会理事,重庆市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重庆市文化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纵览

同景绘新意(黄剑武)

网红展打卡不仅仅是时尚(黄剑武)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