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论坛研修>电影《启功》研讨会>正文

《启功》:诗意纵横的文人电影

2015-09-30 阅读: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 收藏

  电影《启功》是一部因诗意而动人的电影。由丁荫楠、丁震导演,马恩然、王馥荔、张绍刚、谢昀杉主演的《启功》 ,再现了书画家、教育家、古典文献学家、鉴定家、红学家和国学大师启功的一生,运用布莱希特式的间离手法,让老年启功在历史与现实之间穿梭往复,重新审视自己过去的人生历程。

  影片这种充满创意的叙事手法,打动了中国书协副主席、书法家苏士澍。 “无论插叙还是倒叙,都充满了韵味。 ”苏士澍认为,从民国建立到抗战,从“文革”到改革开放,将影片中不同时空串联起来的,正是个“德”字。“无论是对人生、对事业、对艺术,还是对师长、对妻子、对学生,作为影片的核心人物,启功的高尚品德成为贯穿影片的主线。 ”

  除了品德,影片还展现了启功超人的毅力与才情。在观看过影片后,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张德祥认为,启功之所以能够突破曲高和寡的窠臼,达到雅俗共赏的境界,正是因为他有一颗质朴平凡且光明磊落心。“启功的人生不能说是大起大落,但至少也算几经波折。 ”张德祥表示。无论是少年时代母亲不同意他学书画,还是抗战时期日本人到学校抓人,抑或“文革”期间遭受质疑和迫害,面对种种挫折,启功始终能够保持一颗平常心。“他不争一时之得失,将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了治学与创作中去,充满大师风范。 ”张德祥评价道,“这是启功最令人敬佩之处。 ”

  “影片给观众带来了一种美感,其中既有人物之美、画面之美,也有文化之美。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艺术报社社长向云驹对于《启功》中的几次书画创作段落印象深刻,尽管影片直接表现作品本身的镜头并不多,“但人物的神态与动作、笔墨工具的摆放与构图、创作书画的过程,甚至包括笔浸水所发出的声音,都十分精妙地传达出了中国书画的韵味之美。 ”向云驹认为,影片在展现启功的人格风范、艺术魅力和道德情操的同时,也让观众接近了启功的内心世界。

  《启功》的总导演丁荫楠因创作《孙中山》 《邓小平》 《周恩来》等人物传记片而闻名,在中国传媒大学教授戴清看来,与表现政治人物相比,创作表现文化人物的影片要困难许多。“启功这位国学大师没有亲身经历过什么波澜壮阔的大事件,他静水深流式的生活缺少外在的戏剧冲突,这就要求主创必须依靠大量的细节来丰富影片。 ”在影片中,启功经历了不少苦难,但这些苦难却是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知识分子的普遍境遇。“ 《启功》与其说是一部人物传记片,不如说是一部诗意纵横的文人电影。 ”戴清表示,“影片形散而神不散,叙事魅力主要体现于内在韵律的张弛有度上,而这与主人公启功的艺术境界高度契合。 ”

  “在一片娱乐狂欢的电影创作大环境中, 《启功》显得弥足珍贵。 ”剧作家、评论家赵葆华高度评价了影片的社会意义,“如今中国太缺少像《启功》这样从容不迫、有滋有味、波澜不惊,在艺术上郑重、端庄,具有高文化品格的影片了。 ”赵葆华认为,中国的电影创作者不应该埋怨观众欣赏水平低,因为就某种程度而言,正是他们多年来创作的电影作品改变了观众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创作者不应为了商业利益而完全迎合市场,却忽略电影的引领功能。 ”在赵葆华眼中, 《启功》正是一部展现“文以载道”精神的影片:“启功先生是中国经典文化的守望者和传播者,他在守望与传播的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宽厚与风骨,让影片充满了文化价值和正能量。 ”

  影片中,启功外柔内刚的性格令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清华大学教授尹鸿印象深刻,“在‘文革’的大风暴中,他通过自己的智慧与宽容谋得了一丁点儿的生存空间,虽不能算是与社会抗争,但至少做到了洁身自好、大智若愚。 ”但是与此同时,尹鸿认为启功这个人物“柔有余,刚不足,有时显得过于懦弱” 。尹鸿以《林肯》 《灵魂歌王》等美国奥斯卡获奖影片为例,指出优秀人物传记片中的主人公,行动与选择大多是主动性的,“然而在《启功》中,主人公总是被时代和事件等外部压力推着走。 ”尹鸿表示,“启功的行动缺乏主动性,导致行动背后的心理动机和人生逻辑都遭到了削弱,使得这部优秀的影片留下了一丝遗憾。 ”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