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特别关注>一周艺评>正文

一周艺评: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艺术学与美育走进课堂(6月9日-6月15日)

2016-06-15 阅读: 来源:中国文艺评论网 作者: 收藏

一周艺评: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艺术学与美育走进课堂

(6月9日-6月15日)

[文艺政策]

全国各地开展非遗宣传展示活动,欢度第11个文化遗产日

  今年6月11日是我国的第11个文化遗产日。文化日当天,文化部和国家文物局分别以“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振兴传统工艺”“让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为主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如组织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院校回访参加研培的的学员、开展传统工艺专家巡回讲习、中泰手工艺交流活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讲座月等一系列活动。同时,全国各地开展800余场展示宣传活动,包括2016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第二届京津冀非遗联展等。

夏潮调研广东网络文艺评论

  近日,中国文联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夏潮在广东广州、珠海和湖南多地专题调研网络文艺评论,暨南大学中国文艺评论基地、珠海市文联和湖南省文联分别主办了网络文艺评论座谈会。他指出:网络时代文艺生态环境的巨大变化,导致文艺生产、消费、评价产生相应变革,切实加强文艺评论工作,把好文艺批评的方向盘,引导文艺健康发展,需要从学理性方面进行更深入的探讨。传统文学评论与研究已有作协、社科院、高校等很多力量在参与,电影、戏剧、音乐等相对较弱,而曲艺、舞蹈、杂技等传统艺术则缺乏有力的评论家队伍。必须以积极姿态迎接文艺的互联网时代,在新形势面前充分发挥网络文艺评论的功能。

[文艺动态]

第14届“半夏的纪念”北京(国际)大学生影像展圆满落幕

  6月8日晚,第14届“半夏的纪念”北京(国际)大学生影像展颁奖典礼在中国传媒大学举行。本次“半夏”设置了“最佳短纪录片”“最佳长纪录片”“最佳中学生作品”等共10个奖项。

  本届“半夏”是历届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不仅在前期展映环节将脚步踏到全国各省103所高校、首次进行了连续五至七天的加强版展映周,而且颁奖礼阵容也是14年来最强大的一次。

“VR艺术沙龙”探讨“VR的艺术潜能和艺术可能”

  5月28日,作为数字艺术系列沙龙的第一期,“VR艺术沙龙”在中国文联文艺资源中心多媒体数字展播厅召开,各位专家学者以主题演讲、主题对话及VR项目展示相结合的形式,围绕“VR的艺术潜能和艺术可能”主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交流。接下来,中国文艺网也即将开设“VR艺术频道”,成为首个开设VR相关频道的国家级文艺网站。

美育创新:话剧《小兵张嘎》在中学公演

  话剧《小兵张嘎》近日在北京市一零一中学公演。四幕话剧《小兵张嘎》把话剧艺术与语文课教学有机结合,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文学与生活,感受话剧艺术的魅力。将话剧搬上中学课堂,也算是一个成功的创新之举,是对《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提到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在开设音乐、美术课程的基础上,有条件的要增设舞蹈、戏剧、戏曲等地方课程。”的切实落实,能促进学生艺术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的综合发展。

[评论品读]

中国呼唤本土文艺大师

  近日,随着梅葆玖、李世济、陈忠实、郭颂、杨绛等中国本土文化名人相继辞世,世人发出诸多怀念和感叹,也再次引起坊间对文艺界“大师级”人物的热切呼唤。然而,当前文艺界有些人对“大师”等“大头”帽子情有独钟,甚至痴迷其中。放眼当今文艺界,各种名目的大帽子林林总总,确实是蔚然大观:书画大师、语言大师、国学大师……这些“大师”的发行量越来越大,订数似乎也越来越多。如此浮躁的“大头”帽子纷飞不绝现象,令人喷饭之余,更有深深的忧虑。希望文化界多一些筚路蓝缕的真实开拓,少一些华而不实的“大头”帽子;多一些实事求是的真诚批评,少一些言不由衷的廉价赞美;多一些脚踏实地的勇敢实践,少一些装腔作势的高谈阔论,惟其如此,才能造就更多真正的本土文艺大师。

  今年上半年,国外众多“大师级”文化名人的展览相继在中国举办。6月12日,“劳森伯格在中国”大型展览将登陆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引进国际艺术大师的展览,对我国文化繁荣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同时,国外大师展的密集登陆,也反映了在物质生活得到较大提升的情况下,国人迫切的精神文化需求。但是,需求的迫切也暴露出长期以来我国艺术领域的相对薄弱与欠缺。如何权衡艺术与商业的关系是我们值得反思的地方。大师展本应是人们致敬和纪念大师的一种方式,也是亲近艺术和提升素养的一种途径。应避免文化展览沦为博眼球的华丽噱头和商业炒作。

网络文艺,不止“网络文学”

  诚然,“网络文学”是“网络文艺”的主干流,但“网络文艺”不能只有“网络文学”,否则也太单调了些。“网络文艺”除了“网络文学”之外还有什么?我们可以尝试搜集一下:微电影、段子、“鸡汤”、美图、秒拍视频、在线直播……“网络文艺”的丰富性是表面化的、泡沫化的,是流于快速消费的,迫切需要一些关键词,一些标签,一些能体现出其除了商业价值之外的精神属性。网络文艺创要作逐渐走向专业、持久发展的路线,网络文艺评论更是迫在眉睫呼唤建设。

2016高考作文题:文艺腔,科技感,接地气

  神奇的书签、“老腔”、虚拟与现实、小羽的创业故事、“话长话短”……今年全国高考作文可谓题材丰富、形式多样。专家认为,今年的高考作文题总特征是贴近生活紧扣热点 思辨与想象力并重。2016年高考作文题材丰富,并敢于创新突破,凸显了生活化、思辨性、时代性、发散性等特点,也体现了更加多元化、更具开放性的考核要求。第一,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第二,更加紧扣社会发展,聚焦热点;第三,思辨性考题依旧唱主角;第四,考察学生想象力,万能模块不再“万能”。据相关专家介绍,高考作文是最能展现考生综合素质的一道试题,从近几年高考作文的变化情况来看,今后作文命题将更贴近现实、更注重传统文化、更注重考察综合能力。第一,“三贴近”将更为突出;第二,传统文化将更受重视;第三,综合能力趋向更为明显。此外,“全国一张卷”正成为改革大趋势。

端午节承载着中国人的“诗和远方”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端午佳节,全国各地用赛龙舟、包粽子、缝香包、办诗会等各种形式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生活在2000多年前的屈原,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中华诗祖”。当下中国人在物质生活比较满足的情况下,有了更多的理想和精神追求,使端午节习俗远远超越了美食等物质享受范畴。如今人们在端午节隆重纪念屈原,正是因为屈原的诗歌反映了我们民族的一些精神追求,比如忧国忧民的情怀、上下求索的精神等。在节日活动中,家庭、学校和社会都有责任对后一代更多从节日蕴含的文化和精神内涵进行教育。

端午节≠吃粽子 文化韵味需传承

  端午节是纪念伟大诗人屈原的节日,是防疫祛病、避瘟驱毒、祈求健康长寿的节日。过去在端午节,有很多传统的庆祝仪式,如兰汤洗浴、挂系艾蒿、菖蒲、饮用雄黄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赛龙舟等。这里面承载着很多文化及精神内容。但是发展到今天,人们能够想起的大概就只有吃粽子和赛龙舟两项了。端午节很多的传统习俗活动正在被逐渐淡忘,有的似乎已经消逝了,致使端午节逐渐失去了传统文化的韵味,似乎只剩下“吃”。

  “吃什么”只是节日的外壳,“为什么吃”才是节日的内核,是其内涵的文化意蕴。没有真正文化内涵的纪念活动或节日,都是缺乏长久生命力的。为此,我们应该建立保护和传承端午节传统文化,让节日文化深入影响群众生活,使古老的节日文化内涵融入现代生活,打造更多端午活动。比如,围绕屈原精神,可以开展纪念屈原的文化活动;围绕爱国主义,可以开展演讲、征文比赛;还可以设计网络端午沙龙等。我们应根据时代特点,人民需求,打造出更多让今天的老百姓喜闻乐见的端午文化活动,让端午文化在新时代蓬勃发展,日新月异。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艺评中国”新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