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家园艺见>中国文艺评论基地>正文

中国文艺评论(中国传媒大学)基地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会侧记

2022-11-11 阅读: 来源:中国艺术报客户端 作者:凯茜 冯政洋 收藏

11月5日,中国文艺评论(中国传媒大学)基地以“认真落实二十大报告精神,加强文艺评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为主题召开线上研讨会,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探讨如何以强化文艺评论工作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研讨会由中国文艺评论(中国传媒大学)基地副主任戴清主持。

中国文艺评论(中国传媒大学)基地主任张晶,副主任张国涛,基地专家委员会委员陈友军、李胜利、刘俊、赵莹、储钰琦、杜莹杰、张一玮、陈旸、谷疏博等参加了学习研讨。研讨会上,专家学者们学习研讨党的二十大精神,围绕新时代文艺评论的功能与使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进文艺评论理论创新、强化影视文艺评论建设、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和美育教育等方面展开讨论。

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是新时代文艺评论的使命

中国传媒大学资深教授、中国传媒大学人文学院院长、中国文艺评论(中国传媒大学)基地主任张晶结合自身对党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理解进行了发言。张晶认为,在“文化自信”的基础上提出“文化自信自强”,这是新的百年征程在文化发展繁荣上的必然要求,而推动文化自信自强,文艺评论家的重大使命在肩。中华传统文化所包含的中华美学精神,对于文艺评论而言,既是批评主体的修养与标准,也是作品活的灵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需要重新阐发它们的理论内涵,赋予它们以新的时代精神,并将之注入到当代批评话语体系。“推动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是文艺工作者的责任所在,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路径,也是文艺评论家在新时代的光荣使命,是我们前进的方向。

中国传媒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张一玮指出,党的二十大报告为我们进行文艺批评工作以及教育教学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原则和理论基础。文艺批评是连接文艺创作和文艺理论的中间环节,它处在文艺生态结构这个关键的位置,在增强文艺实践的活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文艺批评者要把握和提炼文艺作品的感性形态,以理性的话语检验作品能否成为文化传承的文本,从而帮助创作者推出优秀的作品。文艺批评者还应关注正在发生的文艺现象,坚持在批评实践里面拓展批评视野,丰富批评方法,增强批评能力,在批评成效里面不断地增强文艺批评者的自信心和创造力。文艺批评是开掘经典文艺作品的精神价值,使它发挥社会文化功能最大化的一种重要路径,能够为当代精神文明建设贡献力量,这也必然要求文艺工作者在进行文艺批评的过程中,具有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和问题意识。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断推进中国文艺评论理论创新

中国传媒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教授陈友军在发言中表示,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党的二十大报告全面总结了过去五年的工作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成就,在谈及文化建设时,提出了“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报告的第八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要求,从“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五个方面做了阐述。这一系列思想都为第二个百年擘画出了一幅壮美的文化蓝图,也为未来中国100年的社会主义文艺发展指明了方向,特别鼓舞人心,让人充满期待。陈友军作出展望:未来的文艺一定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坚持人民至上,始终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将之深入人心的,不断铸就新辉煌的新文艺;一定是思想性和审美性高度契合,让人民感受到国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充满获得感和幸福感的新文艺。

中国文艺评论(中国传媒大学)基地联络人,中国传媒大学人文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教授赵莹认为,新时代文艺评论要坚定不移地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要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下,结合中国文艺创作具体实践,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与基因,不断开拓中国特色文艺评论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要通过文艺评论引导文艺创作,确保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确保社会主义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切实发挥文艺评论引导创作、推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重要作用。对文艺作品中的不良现象、畸形审美敢于表明态度,在大是大非问题上敢于说真话。通过文艺评论,引导文艺创作积极展现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展现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先进性。要通过文艺评论实践将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展现人类文明新形态,推动建设更加美好的新世界。

以文艺评论推动我国影视文艺高质量发展

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戏文系主任、教授李胜利表示,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述了“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以及“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等内容,让人倍感振奋。广播影视是兼具文化与产业性质的艺术门类,繁荣发展广播影视艺术要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遵循,更全面地铸就发展之路:经由新发展格局,推出高质量作品,进一步繁荣发展中国广播影视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这种成效在电视剧创作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极均有良好的体现,在讲好中国故事、传承中国精神、提升文化自信、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方面做出了有目共睹的重大贡献。在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光辉指引下,包括电视剧在内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将推出更好更多的高质量艺术作品,必将进一步彰显国内与国际的传播效果,进一步增强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

中国文艺评论(中国传媒大学)基地副主任、中国传媒大学传媒艺术与文化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张国涛指出,影视是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阵地,是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文艺形式,是国家软实力体现的重要标志。发展和繁荣影视事业,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要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忠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以文化的自信自强,在推动中国影视实现高质量发展,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应有贡献。在具体实践中可从三个方面发力:第一,坚定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展示影视新担当;第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繁荣发展文化事业产业中探索影视高质量发展新途径;第三,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在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中体现影视新作为。

中国传媒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储钰琦指出,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提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正是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指引下,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国产电视剧实现了艺术创作上的蜕变,在艺术实践中真正地做到了为人民而歌、为时代而赞。在融媒体时代,文艺评论也要强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要走出学术界、文艺界的传统圈层,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平台,推出更多优质的文艺微评、短评、快评和全媒体评论产品,在态度上、传播上推动文艺评论的覆盖面,打通文艺评论走进生活、走向人民的最后一公里,真正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

中国传媒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杜莹杰指出,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目标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和百家争鸣。作为电视剧审美文化研究者,要坚持审美文化自信自强,坚持深入实际、深入生活,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统一,应从我们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世界文化宝库中来汲取精华,既要立足本国文化,又要放眼世界,要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着力来表现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来表现人民的大情大义和人间的亲情真情,创造出更多丰富多彩的、具有强烈吸引力和感染力的,倡导和谐理念、讴歌真善美的影视作品。

中国传媒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谷疏博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其丰富的内容资源、独特的价值优势和巨大的精神力量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强大支撑。近年来,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类综艺节目成为影视文艺发展的“新景观”,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发展正是得益于电视节目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双向托举、互为互动中找到了两者间的契合点。结合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于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工作指导,我们的文化类综艺节目承载着推动文化自信自强的任务,需继续探寻契合中国艺术精神与中华美学精神的表达路径,植根我们所共享的诗性思维以及诗性思维影响下的自然观、生命观、宇宙观,寻求数字人文的创新路径,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更好地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以影视精品创作,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

中国文艺评论(中国传媒大学)基地副主任、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教授、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视听艺术委员会秘书长戴清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剧集作品和电影、网络文学等传媒艺术一样都对“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剧集作品的海外传播对未来产业发展、树立良好的国家文化形象有着十分关键的功用。目前我国剧集作品发展呈现“多方主体合力推动,题材类型日趋丰富”的趋势,从“走出去”工程的产业格局来看,已经形成以政府主管部门为主导,影视机构、传统媒体、新兴媒体及海外机构等多元主体合作联动的全产业链机制。但依旧有不少的问题需要解决和处理,我们应当突破隔膜,深耕中华优秀文化,并充分利用当下融媒体、流媒体、数字高清等媒介技术传播的巨大优势,大力推动国产剧集的海外传播,真正“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通过视听文化产品的海外传播构建起有利的国际舆论场,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现代传播》编辑部主任刘俊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探寻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传媒艺术发展的指导意义。他从六个主要的方面进行解读。第一,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第二,在意识形态领域,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主流舆论新格局;第三,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第四,推进文艺评论数字化、网络化、新媒体化;第五,加强国际传播中坚力量,在国际传播领域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让文艺评论理论建设与实践探索成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重要支撑。第六,着力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要在这六个方面同时发力,让社会主义文艺事业有更加辉煌的成就和发展。

用美育塑造人格,培养新时代的新青年

作为常年奋战在美育教学一线的教师,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陈旸指出,在教育教学中应当着力加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为党育人、为国育人。要以塑造人格和传承文化为中心,注重知识传递和思想浸润相统一,实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创新转换,融入中国传统的审美文化方式,以传承民族文化;要融入经典的艺术家和作品,用经典来滋养心灵;要融入当代大学生所关注的热点,以实现和建立正确的价值观;要融入当下优秀的艺术作品,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深刻感知。总之,要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中国传媒大学)基地揭牌

推进新时代文艺批评自我革新

中国文艺评论(中国传媒大学)基地召开“认真落实二十大报告精神,加强文艺评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主题研讨会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艺评中国”新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