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家园艺见>中国文艺评论基地>正文

“中国文艺评论这十年:马克思主义美学批评范式的当代转型”高峰学术研讨会综述

2022-10-25 阅读: 来源:中国文艺评论网 作者:中国评协 收藏

【编者按】近期,第二批中国文艺评论基地(点击查看)陆续正式揭牌。各基地充分发挥各自学术优势和学科优长,同期举办了不同类型的理论学术研讨活动。来自全国各高校、研究机构以及媒体、业界的专家学者聚焦不同主题,发表真知灼见,形成了一批研讨成果。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将以不同形式予以全面呈现,以飨读者。今天刊发中国文艺评论(浙江大学)基地揭牌仪式暨“中国文艺评论这十年:马克思主义美学批评范式的当代转型”高峰学术研讨会综述。

建设以马克思主义美学为基础的当代文艺评论话语体系

——“中国文艺评论这十年:马克思主义美学批评范式的当代转型”高峰学术研讨会综述

中国文艺评论(浙江大学)基地揭牌仪式暨“中国文艺评论这十年:马克思主义美学批评范式的当代转型”高峰学术研讨会日前在杭州举行。专家学者围绕作为思想方法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经典马克思主义文论当代化中国化的逻辑进程、人工智能时代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范式转换等话题进行了深入交流与讨论。相关阐释与学术交流对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发展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中国文艺评论(浙江大学)基地揭牌仪式现场

加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评论建设

在中国文艺评论(浙江大学)基地揭牌仪式上,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主任徐粤春指出,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重要论述,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当代中国的新飞跃,创造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新形态,是新时代文艺工作的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基地揭牌之时同步举办“中国文艺评论这十年:马克思主义美学批评范式的当代转型”高峰学术研讨会,是文艺理论评论界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评论建设的具体举措,对于夯实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评论的美学根基、研究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当代形态、探索中国特色中国自主的文艺理论体系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文艺理论评论工作者应深入推进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重要论述的整体性、系统性、学理性研究,把政治话语转化为学术话语,把工作要求转化为理论自觉,聚焦新的概念术语和新的论断命题开展重点攻关,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的新视角、新范式、新路径。

“文艺评论是文艺创作的一面镜子、一剂良药,是更加有效地引导创作、推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重要力量”,浙江省文联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童颖骏表示,浙江省文联将大力支持中国文艺评论(浙江大学)基地的建设,利用浙江省已经享有一定社会声誉的中国青年文艺评论家“西湖论坛”、浙江省文艺评论奖、吾乡吾土基层文艺评论、“五个一批”文艺评论人才孵化、高校文艺评论联盟等平台和活动,深化与浙江大学的合作,共同探索新形势下文艺评论的建设和发展。

关于马克思主义美学的重要性,中国文艺评论(浙江大学)基地主任、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教授王杰认为,从党的十八大到二十大是中国文艺发展非常重要的十年,以马克思主义美学为基础的文学艺术批评,从比较边缘的、不成组织的状态进入到了有组织的状态。新时代呼唤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美学,更需要以马克思主义美学为指导的文艺批评实践。文艺理论学者要勇于担当时代赋予的使命,在融通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新时代伟大实践中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研究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文艺理论和实践问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为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中国文艺评论这十年:马克思主义美学批评范式的当代转型”高峰学术研讨会现场

回答新时代的“审美之问”“艺术之问”

“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美学是实践的美学。我们的学术研究和理论建设应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关注现实生活、紧贴艺术实践、满足文化需求、推动社会进步,更好地回答新时代‘审美之问’‘艺术之问’”。徐粤春强调。

如何回答好这一问题,在“中国文艺评论这十年:马克思主义美学批评范式的当代转型”高峰学术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中国文艺评论(暨南大学)基地主任、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蒋述卓总结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进程中形成的五个理论内容:包括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民文艺观,根植现实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现实主义精神与浪漫主义情怀相结合的文艺表达,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相结合的文艺观,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艺理想。他认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是文艺理论创新的一个根本途径,也是当代文艺学创新进步的一个根本途径。建构新时代中国文艺理论体系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有责任去完成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山东师范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院长傅谨认为中国文艺评论基地的建设应关注对具体的文艺作品的评论,将理论研究与艺术批评实践相结合。由此,他提出一个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经典命题,即文艺创作要莎士比亚化而不要席勒式,文艺作品要真实地反映人生、反映历史。文艺评论工作者要敢于说真话、尊重客观的市场规律。

中国文艺评论(中国传媒大学)基地主任、中国传媒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张晶认为“经典文艺形象”的概念具有当代价值,在某种意义上超越了传统文艺观。各个艺术门类在时代的感召下创造出一些经典的、在时间和空间上留下审美价值、并让大家普遍认同的形象,都可以用“经典文艺形象”的概念去评论。

中国文艺评论(山东大学)基地主任、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特聘教授范玉刚认为,当下人们日益进入泛娱乐时代和追求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时代,同时催生了坚持什么样的文艺观的问题。新时代的文艺评论者应该增强理论素养、人格修养和政治站位意识,加强和提升审美判断力的理论素养、驾驭批评标准的能力和把好文艺评论方向盘的能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研究室主任刘方喜以“算法批评”为中心,试图将人工智能与文艺活动联通起来,认为算法与文艺生产方式密切相关,人工智能算法合成已经成为当代文艺的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在此基础上,他提出算法批评有两个含义:一是用算法进行批评,二是对算法进行批评。在批评的基础上,他认为情感是文艺研究者和人工智能研发界进行对话的一个重要切入点。

四川大学社会科学研究处处长傅其林将文学阐释面对的对象、阐释的主体以及阐释过程本身称为文学阐释的原问题。他认为文学阐释总是受到一种规范性的制约,但任何重要的文学阐释都不是纯粹的传承,要有所突破和原创,只有发现新的文本意义的转变,阐释才具有合法性。

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汪正龙认为,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中国化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也与对马克思主义本身及其文论的哲学基础理论的理解相关,与文献传播和对其掌握的程度相关,更是一个如何与本土语境相结合的实践问题,其中的经验和教训都值得我们认真吸取和汲取。

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教授宋伟认为,探究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的真正精髓,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建构中一个关键议题,而从方法论的角度切入“何为马克思主义,如何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思路。

中国文艺评论(浙江大学)基地副主任、浙江大学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包大为提出了“当代中国文艺的现代化自觉”的问题。他认为,延安文艺座谈会之后,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的建设出现一些变化,从积极层面而言,这表明文学与人民、文学与历史之间由理念论所造成的鸿沟逐渐被消弭;从消极层面而言,为群众的问题和如何为群众的问题仍然存在,这是今天的文艺批评需要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研讨会上,专家学者还就德里达等理论家对“历史的终结”以及马克思主义的危机的争论、当下批评的危机、构建文化科学方向的当代艺术批评体系、当代中国文艺的现代化自觉、网络文艺的评价维度、“两个结合”指导下构建新时代文艺理论与批评性话语和当代艺术批评新路径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中国文艺评论这十年:马克思主义美学批评范式的当代转型”高峰学术研讨会现场

协同创新助力马克思主义美学中国化全面提升

“推进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要在做好经典马克思主义原典、原著、原意的学习研究阐释的同时,把研究目光投射到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投射到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最新实践。”徐粤春强调。

浙江大学党委副书记黄翔峰表示,浙江大学此次入选第二批中国文艺评论基地共建单位,既是对浙江大学的充分肯定,更是对学校文科建设与发展的巨大支持,是浙江大学文科建设的重要机遇。基地以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和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中心为依托工作单位,在浙江大学文学院、哲学院、艺术与考古学院等众多人文社科方向单位的协同创新中,实现马克思主义美学中国化的全面提升。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院长韦路表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马克思主义文艺学都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学院将在深化和拓展马克思主义文艺评论的宣传阵地、加强马克思主义文艺评论人才的培养和队伍建设、凝练和丰富马克思主义文艺评论成果的推荐三个方面助力新时代文艺评论基地的建设。

关于中国文艺评论(浙江大学)基地的发展方向与规划,王杰表示,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的建设和以马克思主义美学为基础的当代文艺评论话语体系的建设是一项艰难的任务,其艰难既在于理论本身,也在于中国社会现实本身的复杂性。我们的时代需要马克思主义美学,也需要以马克思主义美学为基础的文艺批评。当代学者有责任面对当下现实,在已有的理论基础上做出努力来回应时代的召唤。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新的曙光已经出现。浙江大学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中心和《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集刊在专家学者的支持下,稳步发展!未来,基地将继续致力于加强和规范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评论的阵地建设,切实发挥中国文艺评论基地在创新基础理论、引导创作实践、提高社会审美、引领价值风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为建设以马克思主义美学为基础的当代文艺评论话语体系作出重要贡献。

中国文艺评论(浙江大学)基地揭牌仪式暨“中国文艺评论这十年:马克思主义美学批评范式的当代转型”高峰学术研讨会合影


签发:杨晓雪

审核:都布

编辑:闫泓琪

供稿:中国文艺评论(浙江大学)基地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浙江大学)基地揭牌

第二批“中国文艺评论基地”相继揭牌

第二批中国文艺评论基地名单公布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艺评中国”新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