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推荐专题>中国艺术发展报告>正文

2020年度中国文艺理论与批评热点扫描

2021-08-02 阅读: 来源:中国文艺评论网 作者:中国评协 收藏

  7月6日,由中国文联组织编写的《2020中国艺术发展报告》正式出版发布(点击查看)。该报告分总论、分报告和大事记三部分,汇集了戏剧、电影、电视、音乐、文艺评论等12个艺术领域2020年的发展情况,也指出了各艺术领域存在的问题。报告还首次增列了文艺志愿服务分报告。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从该书文艺评论分报告中摘选发布了《2020年度中国文艺评论动态盘点》(点击查看),本期继续盘点2020年度中国文艺理论与批评热点。

《2020中国艺术发展报告》出版发布会现场

  (一)从“艺评战‘疫’”到“脱贫攻坚”艺评

  本年度,文艺评论界围绕“艺评战‘疫’”“脱贫攻坚”两大核心主题积极发声,保持了立场鲜明、导向正确、昂扬积极的总基调。

  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1月率先发起“艺评战‘疫’”网络文艺评论专题征稿活动,中国评协2月4日发布倡议书,约请评论家撰写专题文章,推荐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艺术报》《中国文艺评论》和中国文艺评论网等刊发,引导文艺创作,引导公众更好理解抗疫主题文艺作品的思想内涵、创作规律和社会意义。《艺术传播与抗疫》(仲呈祥)、《“抗疫”书画:理性的文艺批评家视角》(陈振濂)、《“抗疫美术”:用画笔留下一段民族共同的记忆》(叶青)、《战“疫”书法的思考》(叶培贵)、《抗疫文艺的时度效》(徐粤春)、《让艺术托起生命的尊严》(王廷信)等一批富有引领力的评论文章发出褒优贬劣、激浊扬清的嘹亮之声,音乐、曲艺、美术和文学评论成为先锋,王一川《艺术媒体创新带给抗疫期的精神激励》在《中国艺术报》微博阅读量193万次。评论界撰写评论文章数千篇,并深入思考“抗疫”“流感”文学、影视、曲艺、美术、摄影等创作。(点击查看“艺评战疫”专题页面

  “中国抗疫文艺创作的家国叙事和传播策略座谈会”(点击查看)、“‘音乐的力量’——抗疫主题音乐创作座谈会”(点击查看)和聚焦“非常时期文艺的价值与力量”的第六届中国青年文艺评论家“西湖论坛”(点击查看)纷纷举办,及时总结抗疫文艺的创作和传播经验,强化文化自信,促进导向引领和质量提升。中国评协副主席董耀鹏提出,非常时期文艺创作和实践体现出使命担当、精神力量、娱乐认知教育功能和网络新模式新平台这四个鲜明特点,强调要发挥好文艺评论的灯火、利器、镜子、良药作用。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布《关于做好脱贫攻坚题材电视剧创作播出工作的通知》,文艺评论界积极探讨同题材同类型的电视剧如何差异化艺术化表现。电影《我和我的家乡》作品研讨会(点击查看)紧扣“小康大片的新景观”,从创作和评论的不同角度探讨了艺术创新、类型突破等成功奥秘和借鉴意义,推进主旋律影片创作研究新模式。李准、云德等文艺评论家积极评论《最美的乡村》《乡村第一书记》等作品为时代立传、为时代画像、为时代明德的功能价值。针对长篇小说《迎风山上的告别》、豫剧《重渡沟》、纪录片《2020我们的脱贫故事》、电视剧《一个都不能少》《最美的乡村》《遍地书香》《花繁叶茂》《石头开花》等各艺术门类作品,评论文章纷纷刊发。《闽宁镇移民之歌》等67部作品现身历时两个多月的“全国脱贫攻坚题材优秀舞台艺术剧目展演”,郑荣健、穆海亮等积极评论盘点。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开设《脱贫攻坚》艺评专栏(点击查看),选载艺评文章近百篇,深入思考脱贫攻坚文艺热点现象。

  (二)围绕重点文艺作品、热点文艺现象,展开重点文艺评论

  1. 以评论为中心,树立“重点文艺作品需要重点文艺评论”的理念

  《2019中国艺术发展报告》云发布仪式(点击查看)、马识途《夜谭续记》作品研讨会(点击查看)、庆祝建党100周年电视剧本《太阳出来了》研讨会(点击查看)等举行。舞剧《英雄儿女》《永不消逝的电波》《骑兵》以全新的艺术观念和叙事方式演绎红色经典,文艺评论界就红色精神、舞剧创作、灯光舞美等进行阐释。歌舞剧《大地颂歌》(点击查看)以艺术的方式全景描绘了十八洞村脱贫攻坚的时代史诗,评论界从纪实性、史诗化与抒情性等视角,肯定其现实主义品格。围绕电视剧《大秦赋》《装台》《大江大河2》和网络剧《沉默的真相》《隐秘的角落》等,文艺评论界深刻探讨作品体现的历史观、价值观、人物形象、审美特质和社会反思等,客观辨析有争议的话题或人物,体现了文艺评论的文化担当。围绕时代报告剧《战疫情》,以及为全体援鄂医护工作者拍摄4.2万余幅肖像的“为天使造像”摄影工程等,评论家积极总结文艺创作的社会价值和历史作用。

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多组动图来源:“上海歌舞团”微信公号)

  2. 集中评论取得新突破的现实题材艺术作品

  围绕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等主题,不同风格的现实题材作品在问题意识、表达方式等方面取得突破,引起关注。《夺冠》《我和我的家乡》《金刚川》《紧急救援》《拆弹专家2》《送你一朵小红花》等影片鲜明体现主流价值观。文艺评论界及时发声,涌现出《从“最热国庆档”透视正在生成的国产电影新配方》(饶曙光)(点击查看)、《〈我和我的家乡〉:多重影响空间的同一旨归》(丁亚平)、《〈金刚川〉:抗美援朝电影的新突破与新挑战》(詹庆生)、《2020年中国电影:主流故事传递中国精神》(张斌)(点击查看)等一大批评论文章,从价值观、叙事、技术等不同角度评析阐述。“战旗美如画  赞歌献英雄”系列专版等推出。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及时启动“艺见”发声平台,针对《隐秘而伟大》《雷霆战将》得失比较,组稿4篇评论文章在多个报网发表,重申影视创作必须“魂有所依”,不能为了“流量担当”放弃“历史担当”(点击查看“艺见”专栏)。

  3. 跨界艺术与艺术作品线上传播备受关注

  综艺节目《乘风破浪的姐姐》“破圈”成为新看点。“跨界——笠夫国画与笠夫纸艺的碰撞”展出的剪纸与国画作品吸引了近三万人观赏。线上戏剧、云展览等方兴未艾,在防控疫情大局下,在丰富文艺表现形态的同时也吸引评论家思考价值与审美重塑,《经典何以走向当代社交文化空间——自B站央视版四大名著弹幕文化谈起》《三农Vlog:把美丽乡村写在影像中,写在大地上》《回溯原点,重返现场——由“方舱舞蹈”评网络文艺的在场性》等文获选第二届网络文艺评论优选汇的优秀评论文章。

  (三)文艺评论本体建设走向深入

  本年度,众多新艺术现象的发生,投射出时代的巨变,也酝酿着新的潮流。新的审美类型、审美意识正在生成,促使文艺评论革新求变。一是传统的、标准的审美趣味被打破,多元的审美体验被认可。二是大量丰富的艺术作品以数字化的形式进入人们视野,以其媒介转化后的新视听特征创新人们的思维方式与感知模式。三是艺术以不同的方式介入生活,影响与建构着人们对疫情非常时期与后疫情时代现实生活的理解。总之,审美方式多样化、日常生活审美化和审美标准多元化的大趋势丰富了艺术的边界和可能性,也启发文艺评论工作者深入思考本体。

  文艺评论在学理探讨和学科建设等方面走向深入。2020年,艺术学由原来文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成功升格为我国高校学科体系中的第13个也是最新的门类学科十年之际,文艺评论家进行深入研讨,思考未来发展路径。“艺术学升门十年:未来的展望”学术论坛、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2020年年会暨“媒介视域下的艺术变迁”学术研讨会、“新境况下中国高校美育工作的现状和对策”高端研讨会、“中国艺术学派与中国电影学派交流、研讨和分析”研讨会等纷纷举办,深入研讨艺术观念的转变、艺术传播和消费的转型升级等议题,为媒体融合视域下的艺术发展建言献策。《当代中国文艺评论的跨性品格》(王一川)(点击查看)、《未来会如何?——艺术学理论学科展望》(李心峰)、《艺术学理论:从过往十年看未来》(周宪)、《时代机遇与艺术学理论学科前景》(王廷信)、《艺术史及其三种可能——对艺术学理论学科的一种思考》(李洋)等一批文章展望艺术学理论学科前景。学界还关注新时代美育、艺术教育,提出了一系列理论思路和实践方案。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舞台艺术(音乐、舞蹈)》全文转载《城镇化背景下广场舞与传统舞蹈的互动、互融与共生》《中国音乐:中和之美与生生之美》。人工智能艺术创作及其评论成为热点,学界从创作主体、艺术机制、伦理价值等方面进行了研讨,报刊开设了《人工智能与文艺创作大家谈》栏目。

  2020年,文艺评论成效显著,但距离党中央的要求以及人民群众的期待还存在一定差距和问题。

  第一,文艺评论的专业性、权威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亟待加强。当前文艺评论偏重对西方理论、批评模式的借鉴。与文艺发展形势相比,文艺评论的针对性、主动性稍显不足,对优秀作品、新人新作、文艺热点、网络文艺的快捷反应不够,对短视频、直播等新现象评论缺位,跟不上新时代文艺的步伐。整体而言,宏观的、全面的、有预见性的研究和评论不够多,主流评论的创新性、丰富性有待提升,对文艺创作的培育和引领作用有待更好发挥。

  第二,高水平评论人才和真正有影响力的知名评论家还很缺乏。把文艺批评变成表扬、把作品研讨会变成作品推介会的现象仍然存在。大量文艺评论家来自高校院所,但评论文章难以得到高校及学术机构的评价体系认同,一定程度上影响评论家的热情和动力。青年文艺批评的风貌尚未整体显现,青年文艺批评队伍的建设还有发展、上升的空间。全面加强文艺评论的组织建设、理论建设、阵地建设和队伍建设,切实提升文艺评论的组织化程度和专业化水平,仍是努力的方向。

  第三,网络新媒体运用不够。网络文艺评论人才相对缺少,网络文艺评论进展缓慢。面对媒体融合发展的形势,加强网络文艺评论阵地建设,打造融媒体产品,扩大传播力影响力,是文艺评论界新阶段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2021年,围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和“十四五”规划开启等重要历史节点,文艺评论界正深入总结提炼历史经验,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尤其是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总结党领导文艺的历史经验,以期开创文艺评论的新局面。


  《2020中国艺术发展报告》“文艺评论”篇编写组名单

  负责人:

  徐粤春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主任

  首席专家:

  夏 潮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

  撰稿人:

  李明泉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四川省社科院二级研究员

  王廷信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第七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理论学科评议组成员

  黎 风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白 浩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卢衍鹏 东南大学艺术学院艺术理论系教授

  何 美 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网络信息处处长,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博士生

  艾超南 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网络信息处干部


  签发:杨晓雪

  审核:何美

  责编:艾超南


  延伸阅读:

  2020年度中国文艺理论与批评热点扫描(“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2020年度中国文艺评论动态盘点

  《2020中国艺术发展报告》出版发布

  2020年中国文艺: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

  2019年度中国文艺评论动态盘点

  2019年度中国文艺理论与批评热点扫描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艺评中国”新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