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音乐舞蹈>音乐评论>正文

一段孤独干净的人生、一个“屹立的”林风眠(徐健)

2024-01-16 阅读: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徐健 收藏
一段孤独干净的人生、一个“屹立的”林风眠

——观客家山歌音乐剧《林风眠》

(图片来源:“梅州市客家山歌剧”微信公号)

由梅州市客家山歌传承保护中心、梅州市山歌剧团有限公司演出的客家山歌音乐剧《林风眠》是一部以客家本土戏曲剧种演绎林风眠传奇一生的舞台新作,也是梅州充分开掘客家文化资源、推动客家山歌创新性发展的一次生动的创作实践。用舞台艺术的形式再现美术家林风眠的人生轨迹与艺术探索之路,以往的舞台上并不少见,但该剧的挑战和难度在于,它要表现的既是一位享誉中外且在中国现代艺术史上成绩斐然的美术大家,同时也是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奠基人之一,培养了众多极具国际影响力的杰出教育家。因此既要表现林风眠的人生经历了什么,还要找到其人生经历与艺术观念、艺术实践之间的内在关系;既要揭示他丰富、执着的心灵世界与精神追寻,也要从其艺术人生中提炼出极具当下性与人文蕴涵的叙事要素。这些由人物身份与经历本身带来的创作难题,都在该剧创作集体巧妙而独到、新颖且有效的舞台表达中得到了一一解答。

林风眠是20世纪众多中国知识分子探索真理,以艺术的方式孜孜以求、坚守理想与良知的杰出代表。中国美协副主席许江曾评价林风眠“是一卷书,一卷世纪性的艺术百科全书”。打开林风眠这卷“书”,可以窥见一个时代演进的轨迹,也能深刻感受到时代与人、历史与个体、物质与精神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关系。该剧在呈现这种关系的过程中,没有沿着惯性的叙述方式推进故事,而是以童年和成年两个林风眠以及一白一黑两个对立的内心形象相互对话、相互牵连、相互诘问的方式推进情节,在叙事人、当事人、见证人等多重身份的转换中,实现情节时空的流转和情境的变化。这样叙事方式,看似意识流式的自由不拘,实际上都是有因果内在联系的。

剧中,从童年出生地梅州到巴黎,从北京到杭州、嘉陵江畔等,不同时空地点的转换对应的是林风眠“求索一生”艺术路上的几个关键点,遵循的是其艺术观念形成与捍卫过程的叙事逻辑,而每一个地点所对应的事件又反映着不同时期林风眠的生存境遇与主要事迹——如在北平任艺术专科校长期间与封建旧势力抗争、创办中国美术学院期间对赵无极等学生的培养与影响、抗日战争时期带领学生逃难却经历了痛失画作的愤懑等,叙事虽然是片段化、场景式的,但均从不同的侧面完善、丰富了人物的人格与命运,让观众从其坎坷而跌宕的一生中感受到他浓烈的艺术抱负与家国情怀。

在艺术表现上,林风眠是该剧唯一具象化、贯穿始终的真实角色,其他角色全部采用黑白衣人的虚化形式加以呈现。这样的设计突破了人物固有角色的限制,让演员在跳进跳出的舞台调度中完成了多重身份的转换。特别是黑白衣人第三视角的叙事,一方面引领观众进入林风眠的艺术人生与美术世界,另一方面也成为不同观点、不同立场相互博弈、较量,内心世界矛盾冲突外化的一种体现,让这部带有强烈传记色彩的作品有了内容和情节表现上的厚重感与层次性。

该剧也是对享有“美丽山茶花”美誉的客家山歌剧一次带有探索性与创新性的艺术实践。整场演出唱词除了阿姆唱的一首山歌和阿公教的《拉翻歌》(即《颠倒歌》)用客家方言演唱外,其他台词和唱词皆用普通话演绎,让客家山歌剧进一步融入了当下生活。其中,客家山歌的运用不仅仅体现在梅州深厚文化底蕴的展示方面,而是与林风眠的人生经历、精神成长紧密相关的。林风眠唱词中的那句“纸鹞上天望风流,纵死不把世人求”,实际上伴随且影响了他的一生。这样的细节设计也把这个人物的情感、精神与他出生的这片热土紧紧维系在了一起。此外,该剧以客家山歌为母体,运用现代作曲技巧,加入西方音乐剧元素,不仅拓展了这一剧种表现现实生活的方式手段,而且体现了客家山歌剧在音乐创作方面的新探索。总之,这种中西融合的探索实践,同林风眠始终坚持的“中西调和”艺术理念,在审美追求、创作旨归上实现了共通。

林风眠的一生都在“为艺术而战”、为美术教育而苦苦求索。作为美术家,他致力于“用我的真诚,用我的画笔,永远描写出我的感受”,这里有他魂牵梦绕的故乡,也承载着他的艺术理想与精神家园;作为教育家,他践行美育之路,格外重视东方艺术的传承,将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蕴精髓与自己的美学追求、教育理念和谐地融合在一起。这些都在《林风眠》这部作品中得到了形象地彰显——舞台上,简洁的几何体造型、纯净的色调运用、流动的行走设计、明快的场面布局,共同营造出宁静而悠远的审美空间,这种诗性的空灵与洗练的意象,呼应的是“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古典意境,把一个孤独干净、“屹立的”林风眠形象留驻在了观众心里。


(作者:徐健,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北京市文联签约评论家)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纵览

《问心》:医疗题材的现实新解(徐健)

从“三十而立”到“四十不惑”——新时代十年小剧场戏剧发展刍议(徐健)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艺评中国”新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