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音乐舞蹈>音乐评论>正文

研究抗战歌谣意义深远

2015-10-11 阅读: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庞井君 收藏

  “曲合乐曰歌,徒歌曰谣” 。《诗经·魏风·园有桃》有言:“心之忧矣,我歌且谣。 ”歌谣源于民间、来自生活,表达了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和意志愿望。抗战时期,在人民群众中流传着许多反映战争的童谣、民谣、民歌、山歌等,这些朗朗上口、内容丰富的口头语言,洋溢着浓烈的爱国主义,表达了中国人民与日本侵略者血战到底的决心和信心,是民众战斗生活与思想感情最直接、最真切的艺术反映。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 “我们要战胜敌人,首先要依靠手里拿枪的军队,但是仅仅有这种军队是不够的,我们还要有文化的军队,这是团结自己、战胜敌人必不可少的一支军队” 。抗战时期,抗战歌谣作为抗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鼓舞全民士气、坚定抗战决心、彻底打败侵略者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中华民族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抗战歌谣作为最鲜活的历史资料,具有深厚的政治、历史底蕴,有着丰厚的文化、艺术内涵,加强抗战歌谣的搜集、整理、研究意义重大而深远。

  一、抗战歌谣是抗战记忆的缩影,为研究抗战历史和抗战文化提供了宝贵资料。歌谣是一个民族最古老的记忆,是反映一个民族社会历史演变的活化石。“断竹,续竹。飞土,逐宍” ,我们祖先传唱的歌谣,反映了原始社会狩猎的生活。 “三爪娘,尾巴长,挑担水,嫁姑娘。姑娘、姑娘你莫哭,转过弯弯就是你的屋” ,描绘了山中质朴的生活体验。土家族的留客山歌“黑哒哒你莫忙,今朝黑哒有月亮,月亮踢(去)哒有星光,星光踢哒大天亮” ,传递的是土家族先民真挚朴素的情感。而在血与火中诞生的抗战歌谣承载了中华民族在抗战烽火岁月中的历史与记忆,是研究抗战历史与文化的最好标本之一。“毛毛谷来金丝丝儿黄,打发哥哥上战场,扛上大刀背起枪,快把鬼子消灭光” ,“满天星,数不清,东边道,出英雄。抗日英雄无其数,杨靖宇数第一名” ,一首首口语化的歌谣,忠实记录着一段段宝贵的历史事件和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的战斗历程。有的生动歌颂了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表达了抗日军民对中国共产党的衷心爱戴和信赖;有的深刻揭露了日本军国主义的罪恶行径,从不同的角度真切记录了敌人的残酷暴行;有的歌唱拥军爱民、军民团结抗战的事迹,真实地再现了抗战军民战场上携手杀敌的动人场面。抗战歌谣全面而艺术地勾勒了各阶层、各阶段奋勇抗战的宏伟画卷,从中透视出当时社会生活的真实面貌与民众的精神状态,既是珍贵的文学艺术作品,又是一部民俗诗歌传唱而成的抗战革命史。研究整理抗战歌谣,对于再现历史原貌、还原历史真相无疑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需要我们下大力气去做好这项工作。

  二、抗战歌谣是时代的号角,为唤醒、激励和组织人民群众抗击侵略者发挥了积极作用。抗战歌谣在当时中国社会广泛传唱,极大地提振了民族精神,鼓舞了中国军民奋起抗日的斗志,坚定了全国人民赢取抗战胜利的决心和信心,激扬了中国民众的爱国精神和抗战热情,发挥着宣传教育和动员激励的战斗作用,镌刻着中华民族抗战的集体意识与精神脉络。这些歌谣可以说是时代化大众化的文艺作品,从我收集的众多歌谣集如《长白山抗日联军歌谣》 《东北人民抗日歌谣选》 《抗联叔叔到我家——长白山抗日儿歌集》《延边抗日歌谣》 《肥乡县抗日歌谣》 《徂徕山抗日歌谣》 《晋察冀根据地抗日民歌选》 《衡水地区抗日歌谣选》 《晋中抗日歌谣选》 《石家庄抗战文化拾萃歌谣卷》等,不论是解放区、国统区还是沦陷区,抗战歌谣虽然形式各异、内容有别,但是思想鲜明、主题统一,凝聚了当时中华民族的共识,将不同政治倾向、不同派别的力量统一到抗战的洪流之中,谱写了中华民族同仇敌忾、保家卫国、誓把侵略者赶出去的壮丽篇章。抗战歌谣所表现出鲜明的时代风范和文化特质,不仅激励了当年抗战军民的斗志,也告诫如今生活在和平时期的中国人民,不能忘记中华民族那段苦难屈辱的历史,不能让历史悲剧重演,而是要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视和平、开创未来,坚定不易走和平发展道路。

  三、抗战歌谣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为当代文艺创作提供了有益借鉴。抗战歌谣是中国民间文艺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也是中国民族音乐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从参与主体上看,抗战歌谣的创作者既有作家、诗人等文艺工作者,又有工人、农民、士兵等普通群众,充分展现了基层文艺创作的活力,体现了人民群众的艺术创造力、感染力和生活智慧。从创作形式上看,抗战歌谣兼容了民间元素与作家文艺,杂糅了诗歌、说唱、戏剧等多种艺术形式,创作出一大批生动活泼、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作品,较完美地实现了时代精神与民族风格的统一。从主题意蕴上看,抗战歌谣紧紧把握“抗战”这一时代主题,是中华民族在生死存亡关头喊出的最强音。另一方面,抗战歌谣还深刻影响着中国近现代文艺创作活动,比如,王大化、李波创作的秧歌剧《兄妹开荒》 ,艾青创作的歌颂边区劳动模范的长诗《吴满有》 ,田间的叙事诗《亲爱的土地》 ,陈毅的抗战诗歌,光未然的朗诵诗,等等,实现了旧文艺与新文艺、传统文艺与现代文艺的相互融合。时至今日,抗战歌谣读来仍使我们心潮澎湃、热血沸腾,这些歌谣所具有的丰富的主题意蕴和独特的审美特征,为今天的文艺创作提供了启示和借鉴,当代文艺创作同样需要激发基层文艺创作的活力,努力创作生产出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

  岁月悠悠,沧桑巨变。抗战歌谣是伴随着抗日的烽火诞生,是这段充满艰辛与辉煌的战争岁月客观真实的反映,是抗日英雄们可歌可泣斗争历程的再现,演绎了中国人民风雨同舟、同仇敌忾的抗战精神。传承是最好的纪念,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以来,中国民协在搜集、整理、研究民间文艺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出版了众多有价值的成果。根据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字化工程统计,目前已搜集包括抗战歌谣在内的民间歌谣272917篇。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今天,对抗战歌谣进行全面搜集和深入研究,铭记抗战历史、缅怀革命先烈、弘扬抗战精神,是我们的光荣使命和文化自觉。希望各位专家学者和民间文艺工作者,能够结合自身研究方向或生活经历,对抗战歌谣展开深入地探讨,在交流中碰撞出更多思想的火花和闪光点,推出更多经得起历史和群众检验的优秀研究成果。

  (作者系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主任)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艺评中国”新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