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音乐舞蹈>音乐评论>正文

肃清“毒情”音乐界需警钟长鸣

2015-12-09 阅读: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陆尚 收藏

  【事件】 音乐界人士涉毒被抓事件接连发生,中国音协所属学会联合倡议从业者拒绝毒品

  【观点】 假借音乐之名涉毒的行为,不仅触碰法律底线,更是艺术信仰、社会责任感的丧失

  在个别音乐界人士乃至音乐院校学生接二连三因吸毒被抓后,日前,中国音协流行音乐学会和爵士乐学会联合向全国流行音乐从业者和青少年发出了《拒绝毒品侵蚀 恪守法律公德 珍重自身形象》的倡议,声音洪亮地给音乐界敲响了警钟。倡议在音乐界引起了强烈反响,也让社会大众感受到了音乐界拒绝毒品、整顿业界的决心。

  前不久,一系列爆炸性的“毒情”新闻跌破了人们的眼镜,曾经承诺不会再犯的歌手尹相杰因复吸“二进宫”,迷笛音乐学校16名学生涉嫌吸毒被警方带走,艺术上沉寂已久的歌手毛宁因为涉毒再次走进人们的视线……让公众难以置信、深感震惊的同时,也对音乐界产生了质疑。甚至有网友发出了这样的感慨:“音乐圈怎么就成了毒圈?!”言语中尽是怒其不争和失望之情。

  不得不承认,近些年,演艺界似乎成了涉毒的重灾区,音乐界人士因涉毒被抓的新闻也频频见诸报端。尤为令人愕然的是迷笛音乐学校学生涉毒事件,这意味着“毒文化”已经开始向青少年袭来。毒圈扩散至培养未来音乐人才的学校,令人何等痛心!涉毒音乐人虽然只是一小撮儿,但他们的糊涂任性行为不仅违反了法律法规,令自己公众形象严重受损,也连累和败坏了整个音乐界的名声,让业界蒙羞。为了音乐界的声誉和良好生态,是时候对这一状况给予足够重视了。音乐圈的“毒情”亟须肃清。

  众所周知,音乐具有陶冶性情,抚慰心灵,引人向上、向善、向美的功能。《礼记·乐记》有言:“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中宣部最近发布了“时代楷模”阎肃的先进事迹,这位艺术家从艺65年来,创作了众多人们喜闻乐见、广为传唱的音乐作品,他靠的是始终坚定爱党报国的理想信念,牢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弘扬时代主旋律作为崇高使命,把真诚为民为兵服务作为永恒价值追求。这才是一位艺术工作者对艺术的真挚追求。创作和歌唱美好音乐的人亦应心怀美好,如此才能献上充满阳光、直入心灵深处的音乐作品。“瘾君子”们又怎能创作出流传久远的优秀音乐作品呢?毒品中没有灵感,有的只是欲望、放纵和对自己以及艺术的不负责任,众多优秀的音乐人也以他们的实际行动证明,寻找灵感要靠深入生活,只有创作出好作品,才能被人们长久地铭记。

  笔者以为,要拨开笼罩在音乐界上空的毒霾,遏制畸形的“毒文化”“毒圈”在音乐界蔓延扩散,重塑行业良好形象,还需全体音乐人共同努力作为,坚决抵制毒品。而这当中最为重要的,是每个音乐人都要进一步坚定艺术信仰,增强艺术责任感,坚守“爱国、为民、崇德、尚艺”的文艺界核心价值观,以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虽然不少吸毒的演艺界人士动辄抛出“灵感说”“压力说”“好奇说”“应酬说”等奇葩的吸毒理由和借口,但在事实面前却显得极为苍白和牵强。这种假借音乐之名行涉毒之实的行为,不但触碰法律底线,更是对所从事的音乐工作和所追求的艺术理想的亵渎,是艺术信仰、社会责任感的丧失。

  面对连连曝光的“毒情”,全体音乐人携起手来共同“抗毒”已刻不容缓。要抵制“毒情”“毒风”“毒圈”,广大音乐人还需加强自律,不受歪风邪气影响和侵袭,深刻认识自身肩负的庄严使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脚踏实地地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潜心创作,有所担当,弘扬新风尚、传播正能量,争当德艺双馨的文艺工作者。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艺评中国”新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