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音乐舞蹈>音乐评论>正文

歌声中奋进的共和国(张冠宇)

2019-07-08 阅读: 来源:文艺报 作者:张冠宇 收藏

  如果说,哪种文艺现象更能及时准确折射出共和国所走过的不平凡历程?恐怕没有什么能与歌曲相比——既能真实反映社会变迁,又能紧扣时代脉搏。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中宣部近期组织专家遴选的100首优秀歌曲,汇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恒久流淌在人们心底的歌声,仿佛一条深情涌动的历史长河,荡激出万千气象的时代画卷。

 

  建设新中国的时代号角

  回顾历史,推翻旧中国、建立新中国,是中国共产党引领中华民族开创的惊天伟业。而唱响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歌曲是号角、是战鼓,是保卫新中国、建设新中国、发展生产力、凝聚全国人民的强大精神力量。

  这一历史时期的音乐体裁中,进行曲是传播最广、影响最深、最能激发全国人民爱国热情的演唱形式。其中,最能体现中国人民精神风貌和战斗意志的莫过于《义勇军进行曲》。这首中华民族在面对国家危亡迸发出的冲天呐喊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坚强意志的革命历史歌曲,一经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并定立为代《国歌》,便振聋发聩地时刻警醒着全体中华儿女。

  新中国第一首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代表作当属《歌唱祖国》,这首全面颂赞年轻社会主义祖国具有里程碑式意义和仪式感很强的合唱歌曲,歌词凝练、旋律沉稳,采用对比强烈的三段体音乐结构,热情讴歌了中国人民热爱祖国的强烈自豪感。

  新中国成立伊始,中国人民正在忘我地建设美好家园,战火突然在中朝边境上蔓延。立时,“雄赳赳,气昂昂”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一样,成为激发爱国热情、壮我军威、动员全国人民投入抗美援朝的战斗檄文与慷慨壮歌。与此同时,随着我国电影事业的快速发展,也产生了一批歌颂党、歌颂祖国、歌颂英雄并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的电影歌曲。如电影《上甘岭》的插曲《我的祖国》,《英雄儿女》的插曲《英雄赞歌》,《祖国的花朵》的插曲《让我们荡起双桨》,《铁道游击队》的插曲《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电影《冰山上的来客》的插曲《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英雄小八路》的插曲《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此外,《祖国颂》这首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于1957年拍摄的文献纪录片中的混声合唱,随着1958年的首次献映,便在全国广泛流传;《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原是1962年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儿童故事片《英雄小八路》的主题歌《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因其鲜明的主题和蓬勃的旋律,刻画出中国少先队员满怀理想、坚定豪迈的形象。

儿童故事片《英雄小八路》剧照

  1963年,体现中国人民战胜重重困难,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坚定前行的合唱歌曲《我们走在大路上》应运而生。这首单二部曲式结构的大调歌曲不仅歌词凝练,曲调昂扬,而且主歌部分气势宽广,副歌部分节奏铿锵,是中国人民奋斗精神的心理写照与形象素描,继而成为20世纪60年代最具代表性的划时代之作。《我为祖国献石油》则是在全国人民开展“工业学大庆”热潮中诞生的优秀男声独唱歌曲。与《我们走在大路上》提振民族精神的作用异曲同工,这首颂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精神的歌曲,尽抒石油工人革命乐观主义的豪迈气概和英雄主义情怀。尽管从战争废墟上站起来的中国人民“腹没饱,足未稳”,还要面对严峻的国际环境和物质生活极为匮乏的艰难局面,但是人们只要唱起这首充满内在张力的歌曲,一种由衷的民族自豪感就会油然而生、激情满怀。

  总体说来,新中国成立后十七年歌曲创作的鲜明特点是:题材集中、主题突出、情感激越、节奏齐整,抒发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当然,这些铿锵有力地唱响在各种重大活动、公众场合的歌曲还不能完全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丰富情感需求,一些借助电影钩沉历史、反映现实和歌唱幸福美好新生活的抒情歌曲作为进行曲的补充,也相继走进人们的文化生活领域。《洪湖水,浪打浪》《珊瑚颂》《红梅赞》《让我们荡起双桨》,以及《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唱支山歌给党听》《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我们的田野》《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等,成为那个朴素年代人们对祖国、对未来的纯真渴望与美好向往。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和为事而作”,与充满胜利与喜悦、战斗与建设的年代相适应,大批歌唱党、歌唱祖国、颂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精神的歌曲,勾勒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全国人民音乐生活的总体轮廓:在激扬的《国歌》声中,各族人民和着《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节拍,忘情地《歌唱祖国》;在《保卫黄河》《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人民海军向前进》《我爱祖国的蓝天》雄壮旋律的激励下,伴随着《英雄赞歌》和《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的豪迈节奏,人们穿过《我们的田野》,《情深谊长》地热情讴歌《我的祖国》《祖国颂》;以《我们走在大路上》《我为祖国献石油》的大无畏精神,携手并肩、万众一心地建设新中国。这些歌曲是延安精神的传承与继续,也是讴歌新时代的强大推动力量,并成为鼓舞全国人民建设新中国的时代号角与攻坚克难的激越战鼓。

  “文革”期间,由于受极左思潮影响,出现了极端政治化、概念化及语录歌一类的歌曲。面对严峻形势,一些负有政治责任感又颇具艺术才华的艺术家们在政治运动与艺术个性、概念僵化与“百花齐放”的有限选择之间,表现出可贵的探索精神,艰难地奉献出一批脍炙人口的精品之作。譬如,《万泉河水清又清》《打起手鼓唱起歌》和《北京颂歌》等格调清新、旋律优美、节奏鲜明、特色浓郁的歌曲。此外,电影《闪闪的红星》的主题歌《红星照我去战斗》也为极为匮乏枯燥的文化生活注入了令人振奋的新鲜血液。

 

  改革年代的蓬勃面貌

  上世纪70年代后期,是中国当代史起承转合的重要年代,是历经风雨终见彩虹的转折年代,也是百端待举、激情燃烧的复兴年代。

  1976年10月,“四人帮”被粉碎,全国人民欢欣鼓舞,我国的歌曲创作重获生机。《祝酒歌》这一为庆祝打倒“四人帮”而创作的新时期发轫之作,既有新疆、西藏的民歌音调,又有江南民歌风味;既有抒情歌曲、舞蹈音乐的风格,又兼具进行曲的特点;尤其贯穿整曲模仿锣鼓秧歌的喜庆节奏,活画出亿万民众获得二次解放的欢跃心情。

  随着思想解放运动的进一步展开,八九十年代中国歌曲的百花园呈现出姹紫嫣红的繁荣景象,一大批歌颂祖国、歌颂党、歌颂人民美好新生活的作品相继问世。《年轻的朋友来相会》准确刻画出那个时代人们的精神状态与心理律动,成为上世纪80年代年轻人蓬勃风貌的形象写照;《我爱你,中国》《我和我的祖国》《今天是你的生日》歌词生动,旋律优美、情感真挚,唱出了海内外中华儿女对祖国的深深爱恋及祝愿祖国美好富强的共同心声。《长江之歌》《我爱你,塞北的雪》《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多情的土地》《在中国大地上》《青藏高原》等以鲜明的风格、浓郁的特色、深情的咏唱,从不同角度讴歌哺育中华儿女生于斯、长于斯的祖国大好河山及各族人民的幸福美好生活。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创作环境的进一步优化,词曲作家们的创作手法也日趋丰富多元、出奇创新:《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用优美华丽的四三拍节奏加电子音乐的渲染烘托,大胆表现出人们对生活和爱情的幸福畅想;《边疆的泉水清又纯》用清新的旋律和清丽的节拍,不经意间撩起人们潜伏在心底的甜蜜与喜悦。

  在那个八面来风兼收并蓄的年代,渐次荟聚出“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局面。一时间,《党啊,亲爱的妈妈》《中国,中国,鲜红的太阳永不落》《我们是黄河泰山》《父老乡亲》唱遍大江南北;《十五的月亮》《军港之夜》《鼓浪屿之波》《那就是我》响彻长城内外。《在希望的田野上》是这一时期众多歌曲中尤具民族特色的时代音乐坐标。歌曲作者将我国南、北方民歌的风格融合在一起,创造出朴实生动的音乐主题,真实描绘出中国农村实行新经济政策后出现的兴旺景象,形象刻画出改革年代人们的蓬勃面貌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80年代的歌曲能形成百花繁盛的局面,与港台歌曲的不断输入也有一定关系。先是随香港电视剧而来的《万里长城永不倒》不胫而走,然后在1984年央视春晚亮相的《我的中国心》风靡华夏,继而由生长在中国台湾的美籍华人费翔演唱的《故乡的云》广泛流传,直至1997年香港回归,《东方之珠》成为华夏儿女的热衷咏叹。这些从港台传入而走红大陆的歌曲与内地同类题材呼应汇成一体,完整表达了当时的社会心态。

  那时,歌坛还有两大盛事蔚为壮观:一个是数以亿计的盒带源源不断流入寻常百姓家;一个是中央电视台适时推出令万众瞩目的春节联欢晚会。这分别代表民间与官方色彩的两股洪流一经交汇,立即形成泱泱大国十几亿人颇具时代特征的集体回忆,成为一个民族精神需求的形象反射和引领时代的文化风向标。

  90年代,是中国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并取得巨大成就的年代,也是国门更加开放、人们的思想更加活跃的年代,流行其时的歌曲仿佛一部记录社会发展变迁的编年史,反映时代主旋律的搜索引擎:

  “1992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当人们听到这亲切流畅的旋律,自然联想起那些发生在改革攻坚年代里《春天的故事》;尔后,当《走进新时代》鸣响在耳畔之时,人们感受到的是英雄的中国人民要把祖国建设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坚强信念。

  应当说,祖国强、民族兴、生活好、家乡美、人民情,是这个年代的主旋律:如《在中国大地上》《长城长》《爱我中华》《祝福祖国》《红旗飘飘》《五星红旗》《好日子》《为了谁》等歌曲,既为百姓喜闻乐见,也被人们自觉传唱。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截然不同的是:90年代歌坛的主旋律是与反映多元化生活的歌曲相携相生、各领风骚、共同繁荣。

 

  民族自豪感的深切表达

  跨进新世纪,跃入新千年,中国的复兴与崛起已经成为举世瞩目的不争事实。一个崭新、和谐、富强的中国正在世界东方的地平线上和平崛起。进入21世纪,人们日益高涨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求,越来越能得到充分的满足。在国内,即便最偏僻的乡村,也可能亲耳聆听“心连心”艺术团的演唱;而“同一首歌”“欢乐中国行”“中华情”“星光大道”等知名电视文艺栏目也常令中国的听众沉醉其中。

  2000年,一首四三拍、节奏轻快的《举杯吧朋友》,首先以热情奔放的旋律敲开了新千年的大门:“举杯吧朋友,在这千载难逢的时候,先为祖国祝寿,再送世纪远走”,显然,歌者是与朋友们齐声共祝祖国母亲在新世纪将要迎来的繁盛与好运;2004年,《江山》一经面世,便立刻触动老百姓的心弦:“打天下,坐江山,一心为了老百姓的苦辣酸甜”;“老百姓是山,老百姓是海,老百姓是共产党生命的源泉”。这些平实质朴的歌词伴合着同样优美质朴的音调在当年的央视春晚和其后众多重要场合反复出现后,自然流淌并浸入在亿万老百姓的心田。

  创作于2001年、经2005年央视春晚唱红全国的《天路》,以浓郁鲜明的民族特色、清新流畅的旋律、荡气回肠的演唱,引吭高歌“一条条巨龙翻山越岭,为雪域高原送来安康”的世纪壮举——青藏铁路工程,不仅真实再现了藏族儿女的由衷喜悦,也深切表达出全体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

  在不平凡的2008年,《祖国不会忘记》是志愿者甘于奉献的深情告白;而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唱响的《我和你》,则完美体现出当代中国的和谐氛围与人文气质,展示了华夏儿女热拥世界的博大胸怀。

 

  今日中国的大胸怀与大格局

  歌曲是时代的产物,时代是歌曲的摇篮;更加伟大的时代呼唤更加优秀的作品,更加优秀的作品讴歌更加伟大的时代。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当时光的隧道穿越至新千年第二个10年之际,中国的歌曲创作再次呈现出繁花似锦、争奇斗艳的局面。

  《不忘初心》是选自电视专题片《永远的长征》中的优秀代表作,这首气势宏大的歌曲借助满怀真情、荡气回肠的演唱,道出党和人民的关系犹如“树高千尺,根深在沃土”的真谛,宣示了我们党“万水千山,不忘来时路”的初衷,更加坚定了“无惧风雨,迎来新日出”的道路自信。

  如果说《不忘初心》揭示的是我们从哪里来,那么,《我们从古田再出发》《乘风破浪再出发》《走在小康路上》和《美丽中国走起来》,则以高度凝练和艺术化的词曲回答了我们要到哪里去的历史命题,同时展示出今日中国“风景这边独好”和今日中国的大胸怀与大格局。

  《千年之约》是一首颂赞“一带一路”并充满异域风情的独唱歌曲,情意满怀地讴歌在浩瀚大漠、宽广大海、丝绸商旅的映衬下,“从阳关到沧海的千年之约”。当清越悠远、颇具异域风的旋律将丝绸之路的艰辛与辉煌融为一体的时候,的确使人振奋、令人遐想,情不自禁激起作为东方大国国民的爱国热情与民族自豪感。

  2014年央视春晚首次推出的内敛沉实、庄重恢弘的合唱歌曲《天耀中华》,以深沉凝重的祈愿与内在张力,道出歌者对祖国、对民族未来最深沉的表达:“天耀中华,风雨压不垮,苦难中开花”“愿你平安昌盛生生不息啊”令所有的歌者和听者无不为之动容,也是近年来将个人情感自然融入家国情怀一个难得的成功范例。

  这一时期歌曲创作比较突出的特点是丰富、多元,既有民族和地域特色鲜明且非常好听的歌曲如:《站在草原望北京》《看山看水看中国》《新的天地》《我们都是追梦人》,也有反映新时代强军目标的《强军战歌》;既有展现坚定信念、勇往直前的歌曲如《信仰》,也有唤起人们对家乡思念之情的歌曲如《乡愁》。

  当然,纵观新时代诞生的声乐作品,或许由于经过历史积淀的时间还较短、总体质量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加之还有群众不够熟悉及宣传力度等原因,相信笔者尚未提及的某些作品在更大范围还会受到更多关注和更多受众的喜爱。因此我们有理由期待——共和国在大踏步走向未来的进程中,还会有更多无愧历史的时代歌曲将诞生、在鸣响。

 

  (作者:张冠宇,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纵览 

  2019央视春晚语言类节目:紧扣社会热点 反映民生问题(张冠宇)

  谷建芬:为祖国和时代谱写经典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艺评中国”新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