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音乐舞蹈>音乐评论>正文

“弹·楚”钢琴新作品音乐会弹出楚韵国风

2019-09-19 阅读: 来源:武汉音乐学院 作者:林上千妮 收藏

  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9月16日晚,武汉音乐学院“弹·楚”钢琴新作品音乐会上演琴台音乐厅。来自演艺学院、作曲系、声乐系、中乐系和管弦系的30余位教师、研究生和本科生为江城观众联袂献上一场具有浓郁楚地特色的音乐盛宴。

  武汉音乐学院党委书记陈兴荣观看了音乐会并给予创演人员直接关心和指导,希望全体创演人员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四个坚持”重要讲话,做德艺双馨“四有”好教师。一同观看音乐会的还有武汉音乐学院副书记、副院长、音乐会艺术总监高雁和副院长谭勇。院领导在音乐会后与全体创演人员合影留念。

武汉音乐学院党委书记陈兴荣,党委副书记、副院长高雁,副院长谭勇与全体创演人员合影

  本场音乐会在充分展示钢琴艺术表现力的基础上,突出了荆楚音乐的特色,大胆创新地运用湖北各地的特色音乐元素,正如音乐会导聆汪申申教授所介绍的“让钢琴讲中国话,特别是讲湖北话、武汉话”,体现出创作团队古今和鸣、中西合璧的艺术追求。

  音乐会以一首钢琴与人声、弦乐四重奏的室内乐套曲新作品《团圆》开场,让人耳目一新、印象深刻。紧接着,各具特色的八首新作品亮相,让观众尽享音乐和文化之美。钢琴独奏与民族室内乐《恩施色彩》以鄂西地区南音、撒叶儿嗬等地方戏曲和民间音乐舞蹈元素唤起对恩施的向往;钢琴独奏曲《云梦谣》用歌谣和古老民间调描绘记忆中儿时的江汉平原;为钢琴与双高音键笙、大提琴而作的《武汉味》把那些好吃的、好喝的、好听的、好看的,如热干面、糊汤粉、打溜子都写进了音乐,令人惊叹;钢琴与打击乐合作的《彩云又追月》,是对传统经典的创新表达;双钢琴音画《一卷长河》用峡江情调和风物颂扬中华民族母亲河长江的伟大;双钢琴日记《致青春》倾心用汉腔汉调展示武汉风味;钢琴与编钟合奏的《空城》让千年编钟与现代钢琴展开超时空对话;歌曲《百年复兴梦》将民族女高音与钢琴、大提琴、编钟巧妙结合,用独特的音乐描绘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表达了大众对新时代的美好祝愿和期待。

  演奏、演唱人员均展示了各自精湛的技艺,对作品赋予了极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赢得了全场观众经久不息的掌声。不少观众看后兴奋不已,认为整场音乐会作品对古今中外的乐器组合、演奏技法技巧、音乐语言的运用,进行创新组合,更加具有生活气息。有专家表示,这种创新让作品具有更强的可听性和可感性,融认知、教化、审美、娱乐功能于一体,让音乐艺术真正入耳、入脑、入心,这种创新的艺术思维方式值得肯定,也具有很好的推广和借鉴价值。

  本场音乐会主创人员均为该校教师职业发展培育工程·创新团队成员,包括武音教师和校友。据项目负责人金荻介绍,创意策划这场音乐会的初衷,力图充分利用湖北本土文化资源,无论是在音乐创作,还是作品演奏上,都力求呈现荆楚音乐风味,展现荆楚大地的音乐特色。音乐会大胆采用现代音乐、传统音乐相结合的各种表现形式,让音乐作品充满时代性、时尚感和烟火气,拉近了高雅音乐与大众的距离,努力在拓展湖北钢琴音乐发展的新维度上有所作为。

  音乐H5:“弹·楚”钢琴新作品音乐会

 

  如下作品微评为中国文艺评论网独家内容

  图文来源:武汉音乐学院教师职业发展培育工程·创新团队

第一首《团圆》

  为钢琴、人声与弦乐四重奏而作,以“团圆”为主题,将人们耳熟能详、充满“团圆”意境的三首宋词(《鹊桥仙·纤云弄巧》《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青玉案·元夕》)分别对应七夕、中秋、元宵这三个中国传统节日,结合昆曲的音乐特色及英译部分的歌谣体裁,表达“期盼团圆”(七夕)、“祈愿团圆”(中秋)和“欢庆团圆”(元宵)的深切情感。

第二首《一卷长河》

  双钢琴音画《一卷长河》是对母亲河长江的歌颂。在短短十分钟的篇幅中,用“冰川下的红水河”“奔腾的金沙”“天上的河流”“电影江前落,霞出朝云下”“江上的夜”“万家灯火”“母亲河”“入海”这八个浓缩的片段,展现长江流域不同风貌的剪影。

第三首《空城》

  《空城》是为南宋大晟编钟与两架钢琴而写的一首怀古习作。音乐力图勾勒“空、远、深、冷”的性格,并试图透过钢琴与编钟的交织错落,奏出一丝丝令人生畏的宁静和寒意。这是千年编钟与现代钢琴的对话。

第四首《彩云又追月》

  作品依托王建中先生的钢琴独奏,在乐器数量、音色、音乐风格等方面进行了一定的扩展与改编,加入爵士元素,探索经典作品的创新表达。

第五首《致青春》

  双钢琴日记《致青春》包括三个主题,分别回顾了大学时期喜爱的电影《天使之城》(曾经三天两头去湖北省图录像厅看电影)、青少年(武音附中)时期喜爱的抒情音调以及儿童时期喜爱的歌曲。是一篇用音乐语言书写多时期、多重感觉沉淀的日记。是对已经过去、不可逆转的时光的一种追忆。简而言之就是致青春!

第六首《武汉味》张宁·汉腔系列作品

  为钢琴与双高音键笙、大提琴而作《武汉味》,又名《七了冒》(武汉话读音),那些个好吃的、好喝的、好听的、好看的,常常萦绕于心。热干面、糊汤粉、《黄四姐》、打溜子……都是湖北这片沃土滋养过我的好食粮。致我的武汉胃!

第七首钢琴独奏《云梦谣》

  云梦(亦称云梦泽),是古时湖北江汉平原的故称,风景秀丽,幅员辽阔。作者出生并生长在江汉平原,而今虽然离开故土多年,儿时的歌谣和依稀的往事却时常在心底泛起。作品使用记忆中江汉平原风格的民间音调作为主要创作素材,使用浪漫主义的表现方式,抒发对家乡和故人的思念之情。

第八首《百年复兴梦》

  为人声、钢琴大提琴与编钟而作,将中国古乐器编钟与西洋乐器钢琴、大提琴开拓性地相结合,彰显楚地文化特色,将歌曲演唱与室内乐演奏创新性地相结合,共同讴歌主旋律,体现为人民而歌、为时代而歌的责任担当。

第九首《恩施色彩》

  《恩施色彩》是作者“地域色彩”原创音乐系列继《北京色彩》《宁波色彩》之后的第三部作品,以鄂西最具代表性的《龙船调》为主题,通过变奏的方式,结合鄂西地区南音、撒叶儿嗬等颇具地方特色的戏曲与民间舞蹈音乐元素,试图展现生活在恩施地区的人民热情而又内敛、耿直而又幽默、开朗而又细腻的多元性格;并力图通过融合现代音乐创作理念,展现恩施地区在依旧存留古老神秘秀美景色的同时,兼具朝气蓬勃的当代城市发展特质。

 

  延伸阅读:

  金荻领衔奏响钢琴乐章:“钢琴新课标”教学展演音乐会侧记

  《锦绣中华·最忆是江南》民族管弦乐音乐会成功演出

  中华青少年交响乐团2018北京室内乐音乐会:开启专业人才培养新思路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艺评中国”新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