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音乐舞蹈>音乐评论>正文

民族歌剧《沂蒙山》:塑造生动鲜活的军民英雄群像

2021-06-16 阅读: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张璐 收藏

  【编者按】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推动党史学习教育深入开展,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舞台艺术委员会积极关注和聚焦“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活动,组织文艺评论家观摩在京演出作品并撰文评论,现推出一批优秀评论文章,以期展现舞台魅力,分享精彩瞬间,交流心灵感悟。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临沂时指出,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由山东省委宣传部、山东省文旅厅、临沂市委、山东出版集团联合出品,山东歌舞剧院创排的民族歌剧《沂蒙山》,正是通过讲述抗日战争时期沂蒙军民忠勇报国、舍生取义的动人故事,弘扬“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

  5月30日,中演院线旗下北京顺义大剧院开幕仪式暨2021开幕演出季发布会举办,民族歌剧《沂蒙山》受邀参加启幕演出,在北京顺义大剧院连续上演两场。而在不久前的第三十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现场竞演舞台上,有一位梅花奖角逐者,正是《沂蒙山》中海棠的饰演者王丽达。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国家大剧院的舞台上、在广州大剧院院庆演出季的舞台上,处处唱响《沂蒙山》壮歌,掀起“沂蒙”热潮。

  民族歌剧《沂蒙山》汇聚了以总导演黄定山,编剧王晓岭、李文绪,作曲栾凯,指挥家杨又青,以及诸多舞台美术、灯光、音响、服装、化妆造型、道具、声乐指导等领域的优秀艺术家组成主创团队,由歌唱家王丽达、王传亮、杨小勇、张卓、金郑健等担任主要演员。《沂蒙山》的故事以抗日战争为主线,以沂蒙山老区的革命历史为创作背景,以大青山突围、渊子崖保卫战为创作素材,讲述了海棠、林生、孙九龙、夏荷、赵团长等抗日军民在沂蒙山根据地同甘共苦、生死相依的动人故事,全景式展现了沂蒙山革命根据地发展历程,并深刻揭示党领导人民走向革命胜利的历史必然性。

  “我们一共为《沂蒙山》打造了4个版本,包括首演舞台版、巡演舞台版、合唱重唱音乐会版及音乐会简版,可以根据剧场容量组织不同演职员体量、不同舞美体量的演出,截至目前已经演出超过160场。 ”据山东省剧协主席、山东歌舞剧院院长张积强介绍,《沂蒙山》自2019年首演以来,以精深的思想、精良的制作获得一致好评。

  谈到创作缘起,黄定山说,2017年底,他接到邀约,执导一部沂蒙山题材的民族歌剧。当时他觉得,“沂蒙山”3个字给他的冲击很大,“基于对中国革命历史的了解和掌握,让我感受到这个题材的重大性和重要性,同时也让我产生了情感共鸣和创作冲动”。《沂蒙山》主创团队从创作到正式演出期间,先后11次深入沂蒙山革命老区采风、采访,故事创意和剧本经过10余次座谈研讨、9次修改才得以最终成型。“《沂蒙山》共分6幕,设有40个唱段,演唱形式十分丰富,涵盖了男女独唱、对唱、二重唱、四重唱、混声合唱等各种演唱形式。”黄定山介绍说,采风创作时他们便意识到,要紧扣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创作主题,用散点透视的创作方式编织人物关系、设置戏剧冲突矛盾,从而力争塑造出更加生动鲜活的沂蒙山军民英雄群像。

  然而,民族歌剧《沂蒙山》如何实现艺术形式与内容的创新?

  “我们主创全员达成共识,让这部作品全景式反映沂蒙山抗日战争时期的人民和军队的群像,不仅仅局限在某一个人的故事。在角色的构成和人物关系的分配上,涵盖了一个宏大的背景,讲述的是囊括沂蒙山人民共同视角的故事。值得一提的是,在内容的选择上,我们没有再用歌剧的方式去表现‘沂蒙红嫂乳汁救伤员’等在其他艺术作品里已经反映过的情节,而是从生活中提炼出全新的故事架构,利用海棠、夏荷、赵团长等重要角色,为观众讲一个全新的故事。”黄定山说。

  也是在采风创作的过程中,作曲家栾凯意识到《沂蒙山小调》的旋律从战争时期一直流传至今,受到许多人喜爱,如何将其融入歌剧中却是个问题,“‘山东特色’是我在编曲时定下的基调,同时要让现代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感受到音乐的魅力,于是我采用了现代音乐剧的表现手法,将《沂蒙山小调》作为音乐元素贯穿全剧,以序曲、间奏等形式出现,使咏叹调、宣叙调、重唱更加自然地衔接,让音乐具备推动剧情的功能,让剧情更加流畅自然。”栾凯说,除了现代性的音乐表现结构和手法,他又融入唢呐、琵琶、坠琴等乐器,让“山东味儿”更浓郁。

  在舞美布景上,《沂蒙山》多以实景布置为主。大幕起,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矗立于舞台上巍峨的山的背景。“沂蒙山”作为全剧最重要的环境布局和意象设计,层峦叠嶂、怪石嶙峋,给人以巍峨、冷峻之感。在表演的过程中,舞台转动,把高大的山石与周围景物相互结合,并通过灯光分割转切,巧妙地把大山转换成故事发生的不同场景。“比如剧中孙九龙要率领当地百姓冒死保护八路军伤员,我们在山体中镂空出两个崖洞,村民和八路军伤员正在山洞中义愤填膺地争论着,与在外一墙之隔的日军形成了空间上的分离,彰显出正义与邪恶的对比,使观赏者对戏剧冲突和不同人物间的心理矛盾一目了然。”舞美设计者周丹林说,这部歌剧要传递给观众的舞台整体形象,是一组大型群雕、一座精神高塔。

  “将革命历史题材舞台化”的现实主义创作理念,近几年来已趋成熟。在海棠的饰演者王丽达看来,《沂蒙山》把母子深情、夫妻亲情都发挥到极致,同时这种极致里又融入了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情感表达,所以让人震撼。“一种战争中生死绝境的状态下,人们心灵最深处的那种强大的、剧烈的情感被唤醒,正是因为有了一代又一代的‘海棠’,祖国才能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才能创造出生生不息的中华文化。”王丽达说。

  据介绍,日前由黄定山执导的歌剧电影《沂蒙山》正在紧张进行后期制作、技术处理,预计今年“七一”前后上映。黄定山说:“电影打破了舞台180度展演的限制,最大程度地展示表演和乐队细节,并对服化道和舞美做了更加精细的调整。我们希望电影《沂蒙山》既能保留歌剧的艺术特色,同时又能通过电影镜头语言,以一种新的艺术面貌呈现在大银幕上。”

 

  (作者:张璐,《中国艺术报》记者)

 

  延伸阅读:

  评民族歌剧《沂蒙山》:催人泪下间点燃希望的火种

  民族歌剧《沂蒙山》:时代精神的艺术表达

  《沂蒙山》:民族歌剧创作的新追求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艺评中国”新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