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特别关注>重磅要闻>正文

这七位文艺界代表被誉为“改革先锋”

2018-12-21 阅读: 来源:中国文艺评论网 作者:中国文艺评论网 收藏

  12月18日上午,人民大会堂,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表彰了100名改革先锋,其中有7名文艺界代表。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中国文艺评论网特选编这7位文艺界改革先锋的先进事迹。

 

被授予改革先锋荣誉称号的文艺界代表

李谷一

李雪健

施光南

蒋子龙

谢  晋

路  遥

樊锦诗

 

李谷一

讴歌改革开放的歌唱家

  李谷一,女,汉族,中共党员、民盟盟员,1944年10月出生,湖南长沙人,原东方歌舞团党委书记兼第一副团长。她始终将自己的艺术实践与改革开放进程紧紧相连,用歌声见证改革开放的豪迈壮举,用作品抒发祖国的豪情、民族的豪迈、人民的心声。演唱歌曲近800首,《乡恋》被誉为“改革开放后第一首流行歌曲”,《难忘今宵》给千万个中国家庭送去欢乐和祝福,《我和我的祖国》倾诉了对祖国的真情挚爱。40年来始终活跃在舞台上,注重民族声乐的传承弘扬和创新发展,为我国声乐艺术的发展作出突出贡献并载入我国音乐事业发展的史册,也将激励中国人民昂首迈入新时代。荣获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演唱奖”、文化部优秀演员奖等。

  难忘今宵 难忘今宵/无论天涯与海角/神州万里同怀抱/共祝愿祖国好 祖国好……告别今宵 告别今宵/无论新友与故交/明年春来再相邀/青山在人未老 人未老……

  大多数中国人说起李谷一,最难忘的应该就是这首家喻户晓的《难忘今宵》。

  李谷一说:“《难忘今宵》是1984年以后写的歌曲,34届春晚用了32届,有两届没用,想改革变下别的歌,结果还是没变成,又回来了,直到去年唱的还是《难忘今宵》。改革开放40年,《难忘今宵》唱了32年。”

  “习总书记说的真的很对,我们要文化自信,改革开放40年我感触特别深。我们不能因为学国外的时髦、时尚,把自己的根本忘掉,你知道你要唱什么、要表现什么,要突出什么、希望什么。现在创作天地很轻松、很自由,是国家给了我们好的政策,让我们艺术家们充分去调动自己的积极性,创作思维,解放思想,没有阻拦。但是我们不要忘了根本,不要忘了我们对自己文化的自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保证我们的舞台上干净,真、善、美。”

 

李雪健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表演艺术家

  李雪健,男,汉族,中共党员,1954年2月出生,山东巨野人,中国国家话剧院一级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兼职),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席(兼职)。他是改革开放中成长起来的优秀表演艺术家,从事戏剧影视表演工作40多年,崇德尚艺,执着追求,形成“含蓄、真诚、淳厚、朴实”的表演风格,塑造了众多生动鲜活的艺术形象,展现了改革开放以来的时代变迁。主演或参演的《焦裕禄》《李大钊》《赵树理》《杨善洲》《横空出世》《渴望》等数十部影视和话剧作品,深受广大观众喜爱;塑造的焦裕禄、杨善洲等优秀共产党员形象,成为弘扬主旋律、讴歌英雄模范、彰显民族精神和改革开放时代精神的典型,发挥了重要的价值引领作用。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国家有突出贡献电影艺术家”“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等称号。

  2018年是李雪健演艺生涯第40年,他也被选入改革开放杰出贡献100人,再次肯定了他在表演领域的艺术成就。40年来,李雪健从一个龙套演员成长为著名的演员、表演艺术家,与他的敬业精神、视戏比天大的职业素养有很大关系。在李雪健的演艺生涯,他的表演几乎是“零差评”。而他塑造的人物形象,更是个顶个,每个角色都响当当。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京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席、国家话剧院一级演员李雪健参加会议并发言。“作为演员,要做有情怀的作品,塑造有生命力的人物,这是我的追求。”李雪健的发言赢得全场热烈的掌声。习近平称赞李雪健将焦裕禄、杨善洲两个人物刻画得特别好,人生如戏,戏如人生,“你那句话说得也好:从焦裕禄、杨善洲身上,人们看到了共产党人的‘职业病’——自找苦吃,中国共产党没有个人的私利”。

《杨善洲》剧照

  谈及自己的艺术生涯,李雪健说,他选择角色时,会尽量选择不同的人物、差距大些的人物,因为这样演起来会有新鲜感,也符合自己的追求。“你这辈子演了多少人物,就会像多少人物那样去活一把。我希望能一直带给观众一些新的东西,所以我不太爱抛头露面,这也是当演员的一个忌讳。”“高调做事,低调做人”这八个字,是李雪健慢慢悟出的为人之道。年事渐长,他接触媒体的时间越来越少,常挂在嘴边的谦辞是“我不会说话”。即便到了非说不可的时刻,一字一句也斟酌备至。儒家所言“敏于行,讷于言”,大概是其为人最恰如其分的缩影。

 

施光南

谱写改革开放赞歌的音乐家

  施光南,男,汉族,中共党员,1940年8月出生,1990年5月去世,浙江金华人,音乐家、作曲家,全国青联原副主席、中国音乐家协会原副主席。他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在创作实践中追求思想性、艺术性和群众性相统一,为人民留下了《祝酒歌》《在希望的田野上》《我的祖国妈妈》《月光下的凤尾竹》等数以千计的音乐作品,推动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国内外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坚持把爱国作为音乐创作的永恒主题,为人民书写创作,讴歌改革开放,谱写时代赞歌,被誉为“时代的歌手”。作品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祖国的热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和对重振民族精神的企盼,引起亿万人民的强烈共鸣,激励着一代代青年奋发进取。

  “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炊烟在新建的住房上飘荡,小河在美丽的村庄旁流淌……”在中国,这首歌可以说是妇孺皆知。

  施光南主要作品有:C小调钢琴协奏曲,弦乐四重奏《青春》,管弦乐小合奏《打酥油茶的小姑娘》,小提琴独奏《瑞丽江边》,歌剧音乐《伤逝》,电影音乐《幽灵》,京剧音乐《红云岗》,河北梆子音乐《红灯记》,声乐套曲《革命烈士诗抄》《海的恋歌》,歌曲《最美的赞歌献给党》,《洁白的羽毛寄深情》《立功喜报寄回家》《台湾当归歌》《摇篮曲》《吐鲁番的葡萄熟了》《漓江谣》《火车司机之歌》《在希望的田野上》《打起手鼓唱起歌》,歌剧《屈原》等。其中《祝酒歌》获庆祝建国30周年献礼演出一等创作奖及1980年听众喜爱的广播歌曲评选第一名,并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和亚洲文化中心选为在亚洲青少年中推荐的歌曲;《洁白的羽毛寄深情》在听众喜爱的广播歌曲评选中获奖;《吐鲁番的葡萄熟了》在1980年文化部及中国音协主办的优秀群众歌曲评选中获奖;《立功喜报寄回家》在全军第三届文艺会演中获优秀创作奖;《瑞丽江边》《打起手鼓唱起歌》等已流传国外。

  在他的作品中,流传最广的有《打起手鼓唱起歌》《周总理,您在哪里》《祝酒歌》《洁白的羽毛寄深情》《吐鲁番的葡萄熟了》《台湾当归谣》等。

 

蒋子龙

“改革文学”作家的代表

  蒋子龙,男,汉族,中共党员,1941年8月生,河北沧县人,天津市作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作家协会第五、六、七届副主席。他是“改革文学”的创始者和代表性作家,其作品致力于改革者形象的塑造。1979年创作并发表短篇小说《乔厂长上任记》,首开“改革文学”先河。始终把创作的着眼点放在人们关心的经济改革领域,以雄放刚健的风格,把改革者的个性心理、精神风貌以及为现代化建设进行可歌可泣的奋斗表现得极具感染力。《开拓者》《赤橙黄绿青蓝紫》《锅碗瓢盆交响曲》等一系列表现工厂、城市改革的中短篇小说,对引领思想观念转变、推进改革实践产生了重大影响,激发了全国上下的改革热情。多部作品获全国优秀短篇、中篇小说奖。

图①②③依次为《乔厂长后传》手稿前三页;图④⑤⑥为《乔厂长上任记》第一版第一印封面及内页。中国现代文学馆供图

  1975年秋天,全国“工业学大庆”,掀起了一股“抓生产”的潮流。蒋子龙是天津重型机器厂的代理工段长,参加了国家第一机械工业部系统学大庆会议。《人民文学》的老编辑部主任许以找到蒋子龙告诉他,毛主席亲自下令,停刊多年的《人民文学》要在1976年复刊。许以希望蒋子龙能为复刊的《人民文学》写小说。

  《人民文学》是“国刊”,是业余作者梦寐以求发表文章的文学圣地,但是蒋子龙并没有受宠若惊,只是谨慎地答应试一试。他正被大会上一些先进人物的生产事迹感染,觉得有话想说,于是就在开会的宾馆里没日没夜写出短篇小说《机电局长的一天》。

蒋子龙刚进工厂(1960年)

  《机电局长的一天》发表在复刊第一期的《人民文学》上。

  1979年,蒋子龙又在《人民文学》上发表了短篇小说《乔厂长上任记》,产生了“轰动效应”,也使“蒋子龙”从此烙在了当代文学的史册上。《乔厂长上任记》讲述了十年动乱之后,某重型电机厂生产停顿,人心混乱,老干部乔光朴主动出来收拾烂摊子,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从而扭转工厂被动局面的故事。小说塑造了改革家乔光朴的光辉形象,被认为是“改革文学”的开山之作。

80年代蒋子龙签名售书盛况

  蒋子龙总是谦虚地说:“我的小说不过是碰巧将历史性潮流和历史性人物结合在一起,从而造成了一定的社会轰动,并非是我对生活和艺术有多么了不得的发现。”他说:“人是什么?无非是一种格。有格,就有内在的定力。神定则气闲,文章得失便无足轻重,进而有可行之道,退而有内守之固。写作虽然不是好职业,却是一种生命线,是精神的动力。既然成了写作的人,不写作生命就会变得苍白无力。”

  蒋子龙的文学观念牢牢地定位在“真实”两个字上:真实的世界,真实的困难,真实的人物,真实的感情……尽管真实并不总是讨人喜欢,但人们却无法逃避它,只能正视它,聆听它的指引。蒋子龙说:“我相信,任何读者的心,都能够向真实洞开。”

 

谢晋

助推思想解放、拨乱反正的电影艺术家

谢晋作为唯一的电影导演代表获得“改革先锋”称号

  谢晋,男,汉族,中共党员,1923年11月出生,2008年10月去世,浙江绍兴人,上海电影(集团)有限公司原电影导演,中国影协第四届理事、第五届主席团委员,中国文联第五届、六届执行副主席,第八届、九届全国政协常委。他始终贯彻党的文艺方针,坚持艺术创作与时代发展同步,改革开放以来拍摄了《天云山传奇》《牧马人》《芙蓉镇》《高山下的花环》《鸦片战争》等一批思想性艺术性相统一的优秀电影,为拨乱反正、解放思想发挥了积极作用。他的作品集中展现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人民思想解放、时代风云激荡的历程,为我国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繁荣发展和人民群众思想文化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荣获“国家有突出贡献电影艺术家”称号和第二十五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终身成就奖等。

  “金杯银杯不如观众的口碑”,谢晋导演一生坚守这一信条,是一位名副其实的人民艺术家。从某种程度上说,他为中国电影树立了航标,在中国电影史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也许正因如此,谢晋成为唯一一个获得“改革先锋”殊荣的中国导演。

  对于电影,谢晋怀有深深的爱。直到生命最后几年,他仍每天匆匆忙忙整装待发,“没时间了,我要去拍戏了”常挂嘴边。因为谢晋而走上电影之路的演员陈冲还记得,谢晋去世前几个月,八旬高龄的他还在筹拍一部儿童片,为片中一个五六岁的孩子四处选角。

  谢晋的目光始终关注现实、关注社会;他的镜头始终贴近中国的土壤,贴近人民的命运。他用胶片铭刻时代,既为当时拨乱反正、解放思想发挥了作用,更记录下改革开放以来风云激荡的历程。

影片《天云山传奇》获金鸡奖

  1980年,谢晋执导电影《天云山传奇》。影片折射出一代知识分子在大时代风云下的心路,也为新时期的中国电影拉开了反思的序幕。影片上映后,剧组收到了几万封观众来信。

  1981年,他拍摄电影《牧马人》,最初的冲动就来自于目睹当时社会上兴起的出国潮,他有话要说。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曾经饱受磨难,但不改赤子之心。这就是谢晋想说的话。艺术家要对社会话题发言。

谢晋与《芙蓉镇》主要演员姜文 刘晓庆合影

  电影《芙蓉镇》是中国现实主义电影的巅峰之作。上海戏剧学院教授石川还记得,当时电影院里两个人的座位坐四个人都挤不下,后来干脆把椅子扶手掰了。“电影放完,一地的扶手。”

谢晋拍摄《芙蓉镇》时现场工作照

  谢晋电影讲究表演、讲究细节。在拍《牧马人》时,他请牛犇教其他演员赶马、养鸡、打土坯,要求演员最终在镜头前表演时做到“下意识”。

  尽管谢晋离开我们已经十年,当我们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时,他留下的光影故事仍然光鲜如昨,有力地回应着当下中国文艺创作的重大命题:如何从高原走向高峰?如何与人民血肉相连?

 

路遥

鼓舞亿万农村青年投身改革开放的优秀作家

  路遥(原名王卫国),男,汉族,中共党员,1949年12月出生,1992年11月去世,陕西清涧人,原中国作家协会陕西分会党组成员、副主席。他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将文学创作融入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中,用心用情抒写改革开放故事。先后创作了《人生》《惊心动魄的一幕》《在困难的日子里》等作品。特别是他勇于改革文坛风气,创作了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展现了我国城乡社会生活和人民思想情感的巨大变化,颂扬了拼搏奋进、敢为人先的时代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青年人向上向善、自强不息,积极投身改革开放的时代洪流,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社会影响。荣获“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艺术劳动应该是一种最诚实的劳动”“只有白享的福,没有白受的苦。人可以亏人,土地不可以亏人”“有耕种才有收获;即使没有收获,也不为此而终生遗憾……”路遥许多朴素的话语,不仅彰显其人生精神,也依然激励着人们。

《平凡的世界》手稿

  路遥文学箴言

  一、谈人生:

  1.生命里有着多少的无奈和惋惜,又有着怎样的愁苦和感伤?雨浸风蚀的落寞与苍楚一定是水,静静地流过青春奋斗的日子和触摸理想的岁月。

  2.在这个世界上,不是所有合理的和美好的都能按照自己的愿望存在或实现。

  3.其实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一个世界,即使最平凡的人也要为他生活的那个世界而奋斗。

  4.命运总是不如人愿。但往往是在无数的痛苦中,在重重的矛盾和艰辛中,才使人成熟起来。

  5.生活包含着更广阔的意义,而不在于我们实际得到了什么;关键是我们的心灵是否充实。

  二、说爱情:

  1.爱情应该真正建立在现实生活坚实的基础上,否则,它就是在活生生的生活之树上盛开的一朵不结果实的花。

  2.过去的感情就像牙齿,掉了就没有了,装上了也是假的。

  三、谈励志:

  1.生活不能等待别人来安排,要自己去争取和奋斗;而不论其结果是喜是悲,但可以慰藉的是,你总不枉在这世界上活了一场。有了这样的认识,你就会珍重生活,而不会玩世不恭;同时,也会给人自身注入一种强大的内在力量。

  2.人的生命力,是在痛苦的煎熬中强大起来的。

  3.既要脚踏实地于现实生活,又要不时跳出现实到理想的高台上张望一眼。在精神世界里建立起一套丰满的体系,引领我们不迷失不懈怠。待我们一觉醒来,跌落在现实中的时候,可以毫无怨言地勇敢地承担起生活重担。这是孙少平教给我的道理。只能永远把艰辛的劳动看作生命的必要,即使没有收获的指望,也心平气静地继续耕种。要做到这一点,路还好长。

  4.既不懈的追求生活,又不敢奢望生活过多的报酬和宠爱,而是理智而清醒地面对着现实。

  四、谈苦难:

  1.命运总是不如愿。但往往是在无数的痛苦中,在重重的矛盾和艰难中,才使人成熟起来,坚强起来;虽然这些东西在实际感受中给人带来的并不都是欢乐。

  2.生活啊,生活!你有多少苦难,又有多少甘甜!天空不会永远阴暗,当乌云退尽的时候,蓝天上灿烂的阳光就会照亮大地。青草照样会鲜绿无比,花朵仍然会蓬勃开放。

  3.不要怕苦难!如果能深刻理解苦难,苦难就会给人带来崇高感。如果生活需要你忍受痛苦,你一定要咬紧牙关坚持下去。有位了不起的人说过:痛苦难道是白忍受的吗?它应该使我们伟大。

 

樊锦诗

文物有效保护的探索者

樊锦诗(人民网蒋建华 摄)

  樊锦诗,女,汉族,中共党员,1938年7月出生,浙江杭州人,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她视敦煌石窟的安危如生命,扎根大漠,潜心石窟考古研究,完成了敦煌莫高窟北朝、隋、唐代前期和中期洞窟的分期断代。改革开放以来,她坚持改革创新,带领团队致力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积极开展文物国际交流合作,引进先进保护理念和保护技术,构建“数字敦煌”,开创了敦煌莫高窟开放管理新模式,有效地缓解了文物保护与旅游开放的矛盾。在全国率先开展文物保护专项法规和保护规划建设,探索形成石窟科学保护的理论与方法,为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文物和大遗址保护传承与利用作出突出贡献,被誉为“敦煌的女儿”。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

  作为中共中央、国务院表彰改革开放杰出贡献人员中产生的100名改革开放杰出贡献表彰对象之一,樊锦诗表示,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文化遗产事业的发展。

  她认为,中华文明五千年从未间断过,它留下来了许多真实的、珍贵的文化遗产,而正是因为改革开放才使得这些文化遗产得到传承与延续。

  如何让“文化遗产”活起来,讲解工作很重要。“我在敦煌莫高窟工作,敦煌莫高窟是世界文化,是符合世界文化遗产全部六条标准的遗产之一,全世界有上千个世界文化遗产,但是像敦煌这样灿烂的丰富的艺术宝库,在全世界是少有的。不管保护、研究还是弘扬,都有女性参与。其中,绝大部分是靠年轻的女讲解员在讲解和弘扬莫高窟文化。”樊锦诗谈到,从1978年改革开放到现在,敦煌莫高窟已经接待了1500多万名游客。在弘扬莫高窟文化工作中,无论是接待还是讲解工作,职工里面女性占了一半之多。她们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用女性独有的激情和热情,把整个身心奉献到文化工作事业中。

  从青春少女到满头华发,樊锦诗扎根西北荒漠守护敦煌半个多世纪,她深爱敦煌,离不开敦煌,“祖国的需要,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在对敦煌文化的保护、研究、弘扬上,女性真正发挥了半边天作用。

  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文字内容综合编辑自“中国艺术报”微信公号、新华网、人民网、 央广网、光明网、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文明网、中国作家网、文汇报、澎湃新闻、甘肃新闻网等

 

  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总编辑:周由强

  综合选编:艾超南

 

  延伸阅读:

  文艺界改革先锋代表——专访著名表演艺术家李雪健先生

  谢晋:用胶片为中国电影树立航标

  范咏戈、贾平凹、李国平、张志忠:致敬路遥

  沪剧《敦煌女儿》:以上海之音唱响大漠情怀

  中国文艺评论网独家专题·改革开放40周年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艺评中国”新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