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专题>第二届网络文艺评论优选汇>优秀评论文章>正文

“请别让我那么快长大”——我看“小戏骨”系列影视剧

2020-12-28 阅读: 来源:中国文艺评论网 作者:罗梦琪 收藏

  第二届网络文艺评论优选汇经过专家初评、复评、终评和13万+用户网络票选,将推选出30篇优秀文章。如下未在报刊网号公开发表的原创文章拟入围。现发布作者来稿版本,未经编校。

“请别让我那么快长大”

——我看“小戏骨”系列影视剧

  《小戏骨》是湖南广播电视台的品牌栏目,在全国首创“小孩演大剧”,“演经典、学经典”的节目模式,所有演员都是6—12岁的少年儿童。于2015年12月12日在湖南卫视首播,并同时在腾讯、爱奇艺等网络平台播出。节目一播出便好评如潮,伴随掌声而来的还有如《小戏骨系列的8部高分剧,最高的一部竟有9.2分,厉害了我的娃!》、《演技吊打流量鲜肉!“小戏骨”到底为什么可以这么火?》这样带有强烈褒义字眼标题的文章。由此可见,“小戏骨”的出现确实给当下流量明星聚集的演艺圈带来了一些希望,也让观众对演员演技有了新的要求。但是,我们来看看“小戏骨”系列演绎了哪些经典剧目——《水浒传》、《白蛇传》、《红楼梦》、《焦裕禄》、《白毛女》、《刘三姐》等。

  诚然,“小戏骨”的演技获得了观众的认可,但是对于这一群6—12岁的孩子来说,这些作品背后深刻的涵义是否可以被准确接收、理解,然后经由他们来演绎出来呢?这样的节目受到追捧,又会给少年儿童群体带来哪些影响呢?

  焦点一、电视、网络加速对儿童心理意识的“塑形”

  今天,儿童节已经不再是孩子们的专属,越来越多的老、中、青年人在社交媒体上撒娇卖萌,自称“宝宝”。而真正的宝宝呢?似乎已经变得越来越“老成”。我们经常会对小孩子的一些话感到惊讶,觉得这不像是几岁的孩子能说出来的。尼尔·波兹曼在《童年的消逝》中这样写道:“如果有一天,我们不得不眼睁睁看着儿童的天真无邪,可塑性和好奇心逐渐退化,然后扭曲成‘伪成人’的劣等面目时,这是令人痛心和尴尬的,而且尤为可悲。”

  那么,孩子怎么会变成“伪成人”呢?以前的孩子为什么就不会让人觉得“老成”呢?对此,我们可以在尼尔·波兹曼《童年的消逝》里的另一句话找到一点答案:“电视侵蚀了童年和成年的分界线”,因为“电子媒介完全不可能保留任何秘密。如果没有秘密,童年这样的东西当然也不存在了。”19世纪末,电视的出现改变了书本只能通过想象来营造画面感这一局面,人们可以通过具体的画面形象、演员造型等等看到小说里的人物是什么样子的,即使大家对荧屏上的形象并不满意,但是只要我们看过一次这样的人物形象,这个画面就会在我们脑海当中挥之不去,影响读书体验,观众们囿于这样的境况,只能是“受者”,而无法改变。

  只要留心观察我们如今的影视剧,就可以看到很多的儿童形象都是“人小鬼大”,长着小孩儿的脸和身体,却说着大人的话,甚至在今天的影视剧中,已经有越来越多的观众会成为某两个孩子的“CP粉”。比如《小戏骨白蛇传》中由周芷莹(许仙)和陶奕希(白娘子)两位小演员组成的“许白CP”,就受到了很多观众的追捧,甚至还为这一系列的“小戏骨CP”专门开了一个贴吧——“小戏骨吧”,在这里有433746张帖子,有9969人关注,说明这样的“儿童剧”形式也受到了很大程度的肯定。但是细想之下,节目组让一群孩子进入成年人的世界,努力去理解、揣摩、模仿成年人的爱恨情仇,着实有悖于他们的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有网友甚至发文说:“就是为了看一群小孩儿演绎爱情,为了看10 岁的小孩儿是如何生出许仕林的。”正是受这样的猎奇心理的驱使,使得网友对这些“童星”们的要求会越来越高,小明星们因为希望得到大家的肯定,也因为背后的节目制作方需要更多的关注度和点击量,所以节目组在微博上放出了《小戏骨黄飞鸿》中饰演十三姨的周漾玥的“美照”,照片中的女孩化着精致的妆容,巧笑嫣然,配文道:“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百草红叶黄花。”随后@了周漾玥的微博。

  因此,不仅仅是观众对“童星”们的“催生”——潜意识里希望他们可以和成人明星一样,同时电视与互联网的出现更是加剧了大家对这些孩童“围观”的热衷程度。尤其是网络,现在的网络影视本身就有大批的网友群体,加之社交媒体的发达,大家在网络上的交流可以被所有人都看到,因此“由衷赞美”和“恶言相向”都会引起不小的注视,给“童星”们的“无形”的压力让原本是孩子的他们变得敏感而成熟。

  焦点二、成年人的越位让儿童产生自我认知的偏差

  2015年12月5日,湖南卫视《小戏骨》节目上线了实验短片《大浴堂》。随后,在2015年12月12日——2019年11月20日的四年时间里,节目一共推出了16部不同题材、不同年代的影视剧,其中最受关注,也是好评率最高的是《白蛇传》(2016)、《放开那三国》(2017)、《红楼梦之刘姥姥进大观园》(2017)和《水浒传》(2018),而《红楼梦之刘姥姥进大观园》和《白蛇传》这两部在豆瓣上的评分竟然高达9.2和8.4分。似乎看过这部剧的人,都伸大拇指,高调点赞。

  可是当陶奕希(白娘子)片场一边吃着西瓜一边傻笑,周芷莹(许仙)片场直播笑呵呵的说“我的老婆呢,她在拍戏啊”,这样的画面我们真的可以感觉到她们是只有10岁左右的儿童吗?另外,大家交口称赞的白娘子其实违和感并不轻,尽管小演员陶奕希身段轻盈,打戏利落,五官清秀,然而一个10岁的孩子,要演绎一位历尽千帆的白娘子,未免还是无法做到,奶声奶气的童音也总会让人忘记这是白娘子。其实这也是所有“小戏骨”系列剧中小演员共同的问题。而《红楼梦之刘姥姥进大观园》剧组也很坦诚,说他们懂《红楼梦》,只是因为演员还是孩子,无法让他们体会到痴男怨女缠绵悱恻。他们只好用最大的努力将一部讲述痴男怨女的爱情巨作变成一部小孩子相亲相爱一家人好人有好报的肥皂剧。可事实上,《红楼梦》是一部以宝黛爱情为主线的爱情悲剧,在这里面我们能看到政治官场、世风人心。虽然满纸荒唐言,却有一把辛酸泪。这一点,小戏骨版的9集共260分钟,远远撑不起这部近百万字皇皇巨著构筑的小说王国。

  《童年的消逝》中这样写道:“儿童过早的接触到了大人的社会,见识到的东西多了,辨别能力却跟不上,面对各种信息不知如何筛选,更不知道如何拒绝成人世界中某些观念和言行,他们会模仿成人的某些行为,还以为那是好的。”因此,除了节目组这一社会成年群体的缩影对于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干扰以外,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也更是问题的关键。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林妙可在升旗仪式上表演《歌唱祖国》,而因为这个女孩的亮相,据统计,开幕式第二天,北京家长们想让孩子当“童星”的比例直线上升至10%。

  现在在任何一个浏览器上,只要我们在搜索栏上输入“少儿播音主持培训班”或者”少儿表演兴趣班”这样的字眼,我们就可以看到大片的少儿培训机构广告,甚至有些机构在广告宣传栏上就打出“快速成为少儿演讲家”“为小演员搭建广阔舞台”之类的宣传标语。在做什么都讲究效率和速度的今天,人们对于“速成”“短期培训”“极速飞跃”“迅速提升”这样的词完全没有招架之力。我们的儿童就在这样的环境熏陶下成长,而“在大人的眼中,林妙可小小年纪可以日进斗金,是‘望子成龙’的典范。”家长们放任孩子出镜,接受媒体的采访和互动式直播,却忽略了孩子成长过程中对现实世界的认知能力是残缺的、不完整的,而家长的干预只能加剧家长们对孩子的变相“催熟”只能导致现在的孩子缺失童心,变成一个“伪成人”。明代哲学家李贽说:“夫童心者,真心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去真人。”

  在商业利益的威逼之下,“小戏骨”系列影视剧为了维持自己的热度只能不断地迎合观众,寻找噱头,本质不过是取悦观众,消费孩子。影视剧如果真的想要做出好剧、获得口碑,还是要从内容上多下功夫,毕竟“形似”的美只能是短暂的,“形神兼备”才能真正拥有历久弥新的力量。

 

  延伸阅读:

  专题·第二届网络文艺评论优选汇

  《小戏骨》系列作品:“入戏”欣赏,“出戏”思考

  “小戏骨”面面观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艺评中国”新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