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专题>第二届网络文艺评论优选汇>优秀评论文章>正文

时代与时代中的复调——简评《长安十二时辰》

2020-12-29 阅读: 来源:中国文艺评论网 作者:许源 收藏

  第二届网络文艺评论优选汇经过专家初评、复评、终评和13万+用户网络票选,将推选出30篇优秀文章。如下未在报刊网号公开发表的原创文章拟入围。现发布作者来稿版本,未经编校。

时代与时代中的复调——简评《长安十二时辰》

  《长安十二时辰》由马伯庸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来,作为2019年的爆款网剧,受到各个层次的受众的一致好评。宏观地看,本剧的成功有以下原因:一是本剧对原著中的历史场景进行了深度还原,从芙蓉冠的子午向插法、女性襦裙的穿搭,到靖安司士卒所用的唐刀与长槊的形制,再到唐代长安城的整体还原;二是本剧高超的视觉调动能力,以电影中常用的平行蒙太奇推动剧情发展,使全剧节奏张弛得当,在短短十二时辰内紧凑地叙述了“阙勒霍多阴谋”“太子与右相党争”“安西铁军冤案”三条较为重要的线索;三是在人物的塑造,本剧的风格与其他网剧截然不同,并不试图营造复杂的人物关系,而是给予每一个重要人物以鲜明的目标与信念,这种鲜明的信念使人物内在的声音得以在观众的内心长久回荡。

  本剧中紧凑的叙事结构和鲜明的人物形象下,其实隐藏着多个独立的声音。这些声音层次分明,相对独立,却又能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巴赫金得到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启发,创造了复调理论。他认为复调小说中存在着众多各自独立而不融合的声音与意识,这些声音处于同等地位各抒己见,既不屈从于情节,也不屈从于作者。

  《长安十二时辰》能够呈现这种复调性,与剧本对历史性与虚构性的完美调和密不可分。剧中人物的姓名非常能够说问题。历史上的名相李泌在剧中的姓名是李必,奸相李林甫的姓名变作林九郎,贵妃杨太真的姓名变作严太真,就连大名鼎鼎的唐明皇在剧中也只能被称为四郎。反观本片主角张小敬的姓名倒与《安禄山事迹》中的一般无二,因为史料中对他的描写只有一笔“骑士张小敬先射国忠落马”,而在历史上事迹简略的姚汝能、焦遂也保留了原本的姓名。由此,我们不难发现,编剧在多处有意模糊了大名鼎鼎的王侯将相,却竭力还原历史中小人物的真实面貌,一增一减之间,每个人物平等地发声乃至对话也就具有了可能性。

  随着剧情的展开,一个个人物与他们身边的人,与这座长安城,也同他们所处的时代发生了对话。张小敬的信念是不顾一切也要守护好这座长安;萧规的信念则是不惜一切代价也要为冤死安西第八团兄弟复仇;徐宾的信念是让自己受到重用以推广新型造纸术重整基层治理体系;李泌的信念则是让天下的“鲲鹏”也知晓“蚍蜉”的力量与疾苦。就连鲜有表现机会的暗桩小乙也以自己的牺牲留下了振聋发聩的忠义之声。剧中的线索和冲突,都可以在这些声音寻觅到端倪。同样是遭遇了相似的不公,张小敬把长安视作可以牺牲从朋友、名誉再到生命的圣殿,而萧规却将长安视作必须毁灭的摩押罪都。两个人,代表了截然不同的两种声音。张小敬看到了是一个物阜民丰、岁月静好、万国敬仰的长安,他的战友为这座城在西域撒过泪,流过血,因此他必须拼死守卫这座寄托着第八团所有人憧憬的长安;萧规所见的确是一座权豪势要毫不在乎平民死活,一次次戕害与背叛守卫他的将士的长安,因此他必须如阿基琉斯那样倾泻自己的愤怒,彻底毁掉这座不义之城。这似乎是两种全然对立的声音,二者都有证明自身行为必要性与正义性的理由,如果不提供其他的标准,这两个声音似乎可以在岁月的长河中无限地争执下去。

  不过,这个时代的长安城好像并不太在乎这些,这座城在一开始就发出了自己的声音。本剧的第一集,上元节前的长安城一片热闹祥和,歌女“日晚却理残妆,御前闲舞衣裳”的天籁之音飘荡全城。而一个男子一时听得出了神,竟然导致手中的灯笼失火。尽管火被众人扑灭,可原本精致的灯笼,却被烧得严重变形,半面焦黑。这个场景中的隐喻不言自明——“大唐与长安都将盛极而衰,遭遇大劫难”。其后,画面一转,一个女童向老人恭贺“上元安康”,两个伪装成平民的旅贲军信誓旦旦地表示“万无一失”。画面背后的薛记铺子却传来一句争执“这家店,不是你的”,说出这句话胥吏正试图殴打一个平民。可见,此时的大唐已经隐藏危机,即便连天子脚下的长安也无法幸免。这一连串的画面,就是这座伟大城市发出的盛世危言,只不过身处时代中的人物大多不能自知。

  除了上述显性的声音,编剧在也加入了许多隐性的声音作为和声。这些声音尽管微小,但是汇聚在一起,却又构成了那个时代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剧中饱受好评的插曲《清平乐》和《侠客行》就改编自李白的诗词。这位时代的歌者在剧中的天宝三载刚刚被“赐金放还”,可是他的诗词却成为了这个伟大时代的声音,以至于后世想要回望盛唐的长安,就免不了聆听李白歌声中那粉妆玉砌的媛女和放浪不羁的游侠。但是,这绝不是盛唐时代的全貌,编剧也在几个不经意的瞬间让我们听到花魁许鹤子背后那些饥寒交迫的河南百姓的哭泣和花萼楼之下被榨尽膏脂的灾民的哀嚎。这些,也是盛唐的声音。时代里不同的声音之间相互碰撞,又相互协调,这才最终形成了复调。

  《长安十二时辰》的复调让观众从传统网剧单旋律、单音部的窠臼中解放出来,把关注的主要方面从人物的命运转移到人物的声音,甚至是那个遥远时代的声音。历史问题是复杂的。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去聆听,便可以发现不一样的声音,个人如此,时代亦是如此。有的人时常希冀有一个辉煌无瑕的时代的可供追忆。盛唐一度被视为这一时代的代表,但是本剧却引导我们深入时代的内部,从时代中不同群体的视角去观察盛唐内部的复杂的多声部。

  一部分网络影视作品试图展示一个个完美的个体,或是还原一个个无瑕的时代。它们希望用虚构的时代取代真实的时代。然而,平凡与普通才是时代的常态,时代的复调正是由这些常态堆叠而成。《长安十二辰》毫不避讳伟大时代中平凡人物的声音。

  每一个被镌刻在史传上的名字,都曾是一个鲜活的人。他们的主观生活目的绝不是为了化身成为古迹供后人凭吊与议论,他们有自己的人生,有自己的信念与目标,也有自己的困惑与彷徨。每个时代中的人,即便他们烜赫一时,也都受到所处环境的束缚。这些束缚,有的源于知识,有的源于身份,有的源于阅历。我们如今能够观览的史乘,可能只是那个复杂时代模糊的背影,是那段真实历史残存的瓦当。因此,编剧也不避讳这些大人物面对束缚时的狼狈与疲敝,用合理的虚构剖析时代主调背后的震颤与杂音。

  无数人的故事,已经永远无法被一探究竟了。编剧家所能做的,只是通过史籍中的某些片段去推测那个曾经生机勃勃的时代。史家几乎没有为遥远时代中的大部分人留下只言片语,但我们绝不会质疑他们的存在。

  相同的历史和人物,在不同时代中与不同人物的眼中,会呈现出不同的形象。这体现的恰恰是不同的时代与不同的人对价值的不同取向及面对他们所处时代的不同态度。时代由人的活动构成,时代面貌所反映的便是时代中的人所具有的整体生活状态。有什么样的整体社会生活,就会有什么样的时代复调。《长安十二时辰》中的每一个镜头与每一帧画面,都试图鼓励观众以自己的声音去评价这个时代。这就为时代与个人的对话提供了可能性。

  《长安十二时辰》以其独特的腔调,赋予了网络影视作品更加繁复的形式与更加广阔的美学内涵。剧作中有鲜明的人物,多样的对话,显隐相衬的主题,凭借着多人物、多线索、多声音的复调结构,大历史中的小人物和他们的声音得到了特写。也许遥远的时代终将逝去,平凡的人物难以长存,但他们绝不应该被杂糅成一个抽象的符号。时代里的每一个声音都应当在复调那时轻时重,时缓时急的变奏中不断演绎自身,融入下一个时代。

 

  延伸阅读:

  专题·第二届网络文艺评论优选汇

  网剧《长安十二时辰》电影化表达的现实意义

  网络剧走出娱乐洼地的有益探索——以《长安十二时辰》为例(陈友军)

  网剧《长安十二时辰》的十二微评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艺评中国”新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