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影视评论>电视评论>正文

《运河边的人们》:小人物和大运河的共振(郭梅)

2022-09-15 阅读: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郭梅 收藏

央视播出的以当代大运河为背景的现实题材电视剧《运河边的人们》,题材新颖、故事扎实、人物生动,获得了诸多好评。该剧讲述了运河的当下和与之有关的人,将镜头对准了大运河的治理和保护。随着剧情的不断推进,一件件有关运河的事件吸引了观众一路追随,追踪运河运输乱象、治理河道污染、运河沿岸历史街区改造、大运河申遗等情节,皆富有戏剧张力,且刻画了相关的人物群像。所以,网友如此赞道:“新颖的当代运河题材让人耳目一新,运河治理保护和运河人家烟火生活的双线叙事,则实现了小人物和大运河的融合共振。”

《运河边的人们》所使用的艺术手法并不新奇,但妙就妙在用得熟练、恰到好处,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以小见大”“以点带面”是很常见也很有效的艺术手法,该剧编导显然善于运用此法。“如果说大运河故事是个历史悠久、宏大深远的创作主题,《运河边的人们》则将大运河变迁具象于小人物的奋斗故事,以人写事,以事抒情,通过‘人、事、情’的共振交响,以小见大地反映出中国文化自信和中国巨变。”该剧主人公路长河是一个典型的小人物。他是东江市港航局水监科的一名普通科员,妻子梁子言是设计院的设计师,女儿媛媛是小学生,一家三口住在狭小嘈杂的蜗居里,盼望着分房乔迁。作为长子、长兄,路长河还需照顾开小面馆的母亲和尚在求学的妹妹,生活颇为拮据。他性格耿直狷介,不愿遵循某些潜规则,工作上恪守原则,到处受同事排挤。一开篇,他就因不依不饶地追赶载有违规品的苏氏集团的船只而莫名挨尅,甚至还被取消了宝贵的分房资格。梁子言因被人陷害栽赃而入狱,媛媛因缺少关爱而被确诊为抑郁症,路母和梁父先后病逝……路家的困境被浓墨重彩地铺陈开来,但编导本意并非以苦难营酿悲情,而是意在刻画平凡的主人公在困境中坚守初心,始终热爱生活、热爱运河、热爱家乡、追求真理的品质。

《运河边的人们》的一大特点是主旋律与日常生活的结合,既展示了运河治理的主题,也流露出烟火的气息。例如,关于路长河的情节,主线是大运河治理改造,辅线则是家庭生活——梁子言因入狱而不得不将女儿托付给闺蜜乔雨,媛媛越来越依赖乔雨,甚至在母亲洗雪冤情回家后,还故意不吃妈妈做的饭菜、反复强调要认乔雨做妈妈。最终,梁子言选择了出国、离婚……这个原本温馨幸福的小家庭的破碎,究其原因,除了女主人的被迫长期缺席,只顾工作忽视家庭的路长河其实更难辞其咎。换言之,路长河对治污保运河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但作为父亲和丈夫,他显然不太合格。编导除了刻画路长河工作中的不足,还刻意描摹了他的这个短板,不仅增强了故事性,亦凸显了人物的真实性。可以说,该剧正是通过对一系列凡人小事的刻画,不仅使叙事更加细腻真实,仿佛让观众闻到了运河两岸人家袅袅升腾的烟火气,也使其所反映的时代面貌和精神主题得到进一步的升华。正如评论者所说的,这些平凡的家庭琐事汇聚在一起,正是在“英雄”二字的背后描绘了他们身为“人”的血肉。

《运河边的人们》还娴熟地运用了“杂取种种合成一个”的艺术手法——剧中的东江虽是虚构的地名,但在杭州、湖州等运河江南段河畔城市取景,“运河味”浓郁,如路长河骑着自行车穿行在风雨长廊上,仿佛带领观众穿越回了多年前的江南古镇:路长河在法国翻看运河专家米勒教授的相册,第一幅照片便是杭州城北的拱宸桥;剧中提及的运河博物馆取自扬州、竹安村所种的白茶是湖州竹乡安吉特产……

运河边的人们,性格、身份、职业、志趣各有不同。他们的悲欢与故事,交织出运河两岸的生活图景,也具象了一条运河的命运。而人与河,又联袂书写出这个时代的精神图谱。一腔热血的知名学者梁家轩、深深热爱运河保护事业的乔雨、精明的苏氏集团副总周海涛……通过运河边的人物群像,观众看到的是一条运河流淌出的生动社会图景。那里有水声清扬,有烟火袅袅,有故事的跌宕,有追求的执着。

总之,《运河边的人们》通过生动立体的人物群像和大运河一样连绵不断的故事线,用浓厚的烟火气奏响了时代的一曲主旋律。而观众也从中领悟到,老祖宗留下来的文化遗产不可辜负,申遗的目的并非申遗成功本身,而在于唤醒全社会对大运河的保护意识,把祖先留下来的这份宝贵遗产保护好、利用好。在无数“路长河”的不懈努力下,古老的大运河已经焕发了青春。大运河有着绵延2700公里的长度和2500余年的历史,而中国人脚下的路比大运河更长、更远。行文至此,顿悟编导给主人公取名“路长河”,亦颇有深意。


(作者:郭梅,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杭州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纵览

剧本杀电影与剧本杀的双向奔赴(郭梅)

《梦华录》对古典戏曲的非典型改编留下这些启示(郭梅)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艺评中国”新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