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苏秦的故事家喻户晓,越剧舞台上的苏秦故事也已不止一个版本,不过,亮相第22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新编历史剧《苏秦》,为观众带来了一个不一样的苏秦。由浙江小百花越剧院(团)“用越剧史诗剧的高度和大写意、高浓缩的笔法”打造的苏秦,颇具历史的厚重感。
(图片来源:“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微信公号)
作为一位生活在距今2300多年以前的历史人物,苏秦生平事迹在今天的湮没难辨是无疑的,尽管有史书的一些记载。司马迁在《史记·苏秦列传》中认为苏秦出身于平民,却能联合六国合纵相亲,这说明他的才智有过人之处,因此“列出他的经历,按着正确的时间顺序加以陈述,不要让他只蒙受不好的名声”。今天,我们如何看待苏秦在群雄割据、战乱纷呈的年代中联合诸国的作为,《苏秦》对此进行了尝试性的回答。
《苏秦》在历史叙事中呈现多元思辨。5场戏层层递进,从赵国失意、草房夫妻、六国合纵、荣归故里到最后遇刺身亡,以游说活动贯穿苏秦的一生,并表现他从追求光宗耀祖,到最后为天下百姓安宁勇担重任的心路历程。这一心路历程是否符合历史人物苏秦的内心真实,是一个永远不会有答案的问题。但从客观效果来看,苏秦的六国合纵策略使得秦兵多年不敢过函谷关,保得天下太平,其作为历史人物的功绩是不容否认的。作为一名古代知识分子,苏秦的人生目标是“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是“治国平天下”,这与在他之前周游列国、四处游说的孔子相比,并无太大区别;而从“平天下”的现实效果来说,苏秦还要更胜一筹。勇敢地探索古代历史人物的心路历程,为今天提供值得借鉴的养分,正是今天的文艺创作者历史意识与担当精神的体现。近年来,涌现了很多类似的优秀历史剧创作,而在本届艺术节上就有《屈原》《文姬归汉》《庄周试妻》等同样聚焦历史人物内心世界的戏曲新作。
《苏秦》从学成出师后苏秦与张仪的不同道路选择说起——张仪决定助一强以攻众弱,苏秦决定联众弱以制一强,表现他“聚沙成塔”的勇气与计谋。苏秦最初到赵国献计时被拒之门外,怀才不遇的他感慨“谁还为国运叹,谁还听逆耳言”;回乡困守草房时发现《阴符》一书,读到“天性,人也;人心,机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时,他茅塞顿开,发出“苏秦死且不惧,安能止于困顿”的豪情,在思想上也上升到“为百姓谋一份安宁”的高度;在成功说服燕王等六国首领之后,执六国相印的苏秦感受到身上沉甸甸的责任,发出“六方印,六座山,千山万壑一肩担”“六方印,六把剑,剑刃都在头上悬”的感喟;其对六国政治“千头万绪恩恩怨怨”的清醒认知,以及“一条道走到死也是凯旋”的自我鼓励,更是不难唤起当下观众的共鸣。对苏秦来说,这并非一意孤行的盲目与固执,而是坚定道路选择的“择善而终”。
“苏秦是顺乎历史行大道?苏秦是逆乎历史走极端?对与错谁能假设,青史中只有必然,身后事任凭后人说,越千载自有渔樵话当年。”该剧尾声中的这一段话,引发观众思考在具体的历史进程中个体与时代潮流的关系。这部新编历史剧的演出,确实让观众看到了该剧编剧王宏所说的“要在多义的探索中寻找苏秦”。寻找、遇见、感悟这位历史人物,激发的是观众关于人生和时代的思考。这思考,刺破时光,直击内心。
该剧的文学性也颇为可观。尽管该剧对苏秦之妻周灵儿这位女性形象的塑造,未必能获得当下女性的认同。剧情的主线为苏秦游说六国合纵抗秦,而周灵儿这一柔弱女主角在剧中主要就是为衬托苏秦的性格与命运而服务。抛妻舍家四处游说,表明了苏秦以“志向”为导向的人生定位;临终前让周灵儿回洛阳、“不必带我回乡”的嘱托,表现了苏秦落拓不羁的人生态度——全剧对苏秦这一人物的艺术表现,是首尾一致和相辅相成的。值得注意的是,剧中用来表达周灵儿对丈夫感情的民歌“洛水汤汤,其貌不扬。太阳之下,万道奇光”的歌词,意象丰富,可做多重解读:苏秦作为一介布衣,历史环境带给他独一无二的机遇,他的人生也可以说是在“太阳之下”焕发出的“万道奇光”。
这一次,浙江小百花越剧院(团)以全女子越剧少有的“阳刚”之气来创排《苏秦》,以历史烛照当下,在舞台上塑造了兼具历史深度与现实意义的典型人物。除了苏秦和周灵儿这两个主要角色的精彩演绎,扮演张仪、燕王和齐王等几个角色的演员也都有各自的精彩表现,或英姿飒爽,或威严凝重,将人物塑造得非常有说服力——而这无疑是数十年如一日刻苦训练的结果。
该剧在排演与舞美上也颇具创新与特色。如,通过舞台投影与配乐,导演用20余个士兵的排兵布阵与行进冲杀,就营造出战火纷飞、杀声震天的激烈场景。舞美打造的画面分割技术,使得过去的一切如同时光隧道中的投影,时而表现风云诡谲的时代背景,时而聚焦历史人物的命运与挣扎。
演出开始时,一纵一横的两道灯柱出现在舞台左侧,代表着即将开演的主题与舞台中间战旗猎猎的投影之间的呼应,也仿佛是在那一刻为观众拉开一道历史的帷幕。
帷幕下,曾经发生过的一切,呼唤今天观众的思考、理解与共鸣。
(作者:任明,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