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戏剧戏曲>正文

当代戏曲艺术的历史使命

2015-12-03 阅读: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乔嘉瑞 收藏

  一位先贤曾说:中国文字有多伟大,中国戏曲就有多伟大。把汉字和戏曲作对比而并列,非常贴切,二者都是炎黄祖先为世界创造的精神文明财富和留给后人的丰厚遗产。汉字作为交流工具,人们每天都在使用,而且常用常新,不断丰富发展。戏曲则不然,作为一门传统艺术,在现代艺术和快餐文化、娱乐文化的挤压下,它的生存受到挑战,它的发展受到制约,它面临着危机。然而,它植根于中华大地,有顽强的生命力和可持续发展力,只要生态环境良好,政策措施得当,与时俱进是它的主观能动,实现发展是它的历史必然。“江山也要伟人扶” ,戏曲需要政策的支持。正是在此前提下,今年7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 (以下简称《若干政策》 ) ,这是良好的戏曲生态环境的体现,是戏曲人继往开来,创造辉煌,实现大发展大繁荣的依托和保证。当前的任务就是落实,而要落实好这一系列利好政策,必须学习领会把握它的精神实质,这是关键的一步。现仅就学习《若干政策》谈几点体会。

  历史与现实

  贯彻和落实好《若干政策》必须要有历史的态度和眼光,这不是向后看,而是向前进。美学家宗白华说:“历史上向前一步的进展,往往是伴随着向后一步的探本穷源。 ”我这里谈的历史不是一部中国戏曲史。虽然也牵扯到戏曲的历史发展,但主要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戏曲的历史进程。我们知道新中国成立后戏曲的发展主要经历了“文革”前的十七年,“文革”中的十年,以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至今通称为新时期的三十多年这三个历史时期。三个历史时期,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都有着引领和规范戏曲发展的党的政策。十七年时期最主要的政策是毛泽东主席“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题词和1951年5月5日颁发的《政务院关于戏曲改革工作的指示》 ,习惯称“55指示” 。“文革”时期最主要的政策是“普及样板戏,提高样板戏” 。新时期以来的这三十多年,最主要的政策则是今年颁发的《若干政策》 。

  三个历史时期的戏曲政策,有联系,有区别,有反复,当然更有发展。深刻领会和把握三个时期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政策,同时认真反思有关政策的重大失误,总结经验,继往开来,具有温故知新,拨乱反正,促进发展的重要意义。

  毛泽东主席“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题词和政务院的“55指示” ,是中国戏曲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所面临的如何适应新时代和怎样在新时代发展的指导方针和纲领性文件,也可以说:“55指示”是戏曲如何“百花齐放”和怎样“推陈出新”的权威诠释和具体要求,其促进中国戏曲成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组成部分的里程碑意义不容忽视。

  “55指示”共6条,核心就是两个字“戏改” 。“戏改”者,对戏曲艺术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也。改造也可称之为教育。社会主义改造是我国步入社会主义后不可逾越的一个历史阶段。“戏改”的主要内容是“改人” 、“改制” 、“改戏” ,旧社会受到压迫和歧视的演员戏子一跃成为为人民服务的新文艺工作者;旧社会形成的私营剧团改成了国营剧团;无比丰富而又良莠杂陈的戏曲剧目经去粗存精的洗礼,成为社会主义新文化的组成部分。经过戏改,卷帙浩瀚的戏曲剧目为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和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浩浩荡荡的戏曲队伍也逐渐成为巩固和创造社会主义文艺的基础力量。此后,在剧目建设“三并举”原则的指引下,经广大戏曲工作者的辛勤耕耘,戏曲舞台展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这是翻天覆地的历史变化,是中国革命的历史必然。

  但是历史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其过程充满了曲折和反复。“文革”前虽然戏改取得了具有全局性的成就,但戏曲艺术受到了一些错误的政治运动的严重干扰。极“左”的政治环境使戏曲走上了一条为政治运动服务的错误道路,艺术上也产生了不少的废品。而最大的反复和曲折,对戏曲艺术的最大破坏则是“文革”十年。“文革”中毛泽东主席发出了“样板戏要提高要普及”的指示,这是“文革”期间戏曲的主要政策。“文革”是什么?1981年中共中央作出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深刻指出:“历史已经证明‘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这是我们评判“文革”的基本点。整个“文革”是错误的,“文革”中的戏曲政策也不可能是正确的。众所周知,“文革”中文艺领域万马齐喑,百花凋零,神州舞台上只有八个样板戏(后来也产生了少量的革命现代京剧) ,八个样板戏中有五个就是戏曲,而且全是京剧剧目,这便是错误的戏曲政策导致的结果。在“样板戏要提高要普及”的号召下,全国各地的地方剧种,都学习,移植、演出了京剧样板戏的剧目,这样样板戏从京剧领域扩大到了整个中华戏曲领域。

  如何评判这一现象,这是评价和梳理新中国六十多年戏曲发展绕不开的话题。我们是历史唯物主义者,必须把江青染指样板戏和样板戏归根结底是广大戏曲工作者辛勤创作的产物区别开来。历史事实告诉我们, 《红灯记》 《沙家浜》 《智取威虎山》 《奇袭白虎团》等剧,早在1964年就被戏曲工作者创作出来并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江青贪天之功为己有是为自身捞取政治资本。当然样板戏不可避免地打上了那个时代的烙印,其“高、大、全”的创作手法已被生活的逻辑否定。还原历史真相,是我们今天否定包括戏曲政策在内的“文革”中的文艺政策而肯定样板戏依然具有艺术魅力的关键所在。

  《若干政策》颁布适时,它是我们党针对六十多年来,尤其是新时期以来关于戏曲建设发展正反两方面经验的科学总结,当然更是指导戏曲艺术科学发展的重要方针。改革、发展、传承、创新是它的主题。近三十年来,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大交流,思想大碰撞的国际国内大背景下,戏曲艺术的价值受到质疑和诟病,虽然广大戏曲工作者不断战胜困难,不断取得进步,但依然走不出阻碍发展的困境。 《若干政策》以人为本,与广大戏曲工作者心连心,支持和保证广大戏曲工作者聚精会神谋发展、搞建设的力度前所未有,解决了阻碍戏曲发展的一系列问题,使戏曲工作者走出了文化娱乐市场优胜劣汰的窘境,以及自生自灭死活由之的生存危机。这是润物的及时雨,是催春的惊蛰雷。

  回望历史、把握今天、用好当前戏曲发展黄金机遇期为我们提供的优越条件,实现戏曲艺术的腾飞,是我们贯彻《若干政策》的行动基础和落实《若干政策》的艺术实践。

  传承与创新

  《若干政策》九大部分21条,有宏观指导,有微观举措,通篇贯穿的精神就是传承与创新。传承是中华文明五千年延绵不绝的生命线,也是千年戏曲的生命线,创新是中华文明顺天应人,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生命力,也是戏曲艺术的生命力。一部中国戏曲史,就是生命线与生命力的创造史和发展史。戏曲的传承与创新,最重要和最根本的就是剧目与技艺的传承与创新。剧目是技艺的载体,技艺是剧目的艺术呈现。这里说的技艺,不仅指演员,它包括音乐、舞美、服装和道具等。本文主要是论述演员。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戏改” ,我国各戏曲剧种的优秀剧目,大都得到了保护和传承,当然,我国传统戏曲剧目浩如烟海,加工整理提高,使之杨柳翻新的工作没有止境。同时在剧目建设“三并举”原则的指引下,我国各戏曲剧种均产生出了一批优秀剧目。今天《若干政策》对剧目的传承创新要求是“三个一批” ,即“征集创新一批,整理改编一批,买断移植一批” 。这是对“三并举”剧目建设原则的坚持,发展和创新。要强调的是,长期以来,贯彻“三并举” ,落实的任务主要在基层,上级文化主管部门主要是把握方针政策。今天贯彻落实“三个一批” ,则以政府买单为主,政府的导向性和基层的积极性得到了有机的结合,极大地引领着和促进着剧目建设的传承创新。其保护力度、支持力度、催生力度是前所未有的。

  以昆曲和京剧为代表的戏曲表演艺术是一个博大精深的艺术体系,其核心就是“四功五法” 。其中生、旦、净、丑各行当既遵循“四功五法”规律,又有各自的特点,同时还创造了各领风骚的艺术流派。这些林林总总的流派技艺,一方面与传统剧目形同魂魄,不能分割,例如京剧折子戏《盗御马》 ,它和剧中人窦尔墩“两走边” 、“一趟马”的技艺紧密结合,如果没有“两走边” 、“一趟马” ,那就不是京剧《盗御马》这个剧目了。另一方面这些技艺又存活在演员身上,所谓“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 。如果演员的功夫深,水平高,“两走边” 、“一趟马”表演得干净、帅派、精致、那就提升了艺术品位,反之则是程式的呆板重复,演员的僵化表演。这里有高低之分和文野之分。 《若干政策》强调完善戏曲人才的培养和保障机制,其中操作性很强的“名家传戏”和“一带一,一带二”等方式方法,为名家传授看家本领和学生接受名家的绝招,创造了极好的条件,使戏曲表演精粹不再成为广陵绝唱而得以传承发展和代代相传。

  近些年来,高科技的声光电不断引入戏曲舞台,一方面增强了戏剧的感染力,另一方面也削弱了表演艺术的表现力,真是一把双刃剑。试看今日戏曲舞台,许多时候,“四击头”一亮相,演员没做什么高难技巧,只是频闪灯频闪,电脑灯变幻,配之LED大屏幕的换景和戛然而止的音响,观众的眼球被吸引了,听觉被冲击了,于是报以热烈的掌声。这不是为演员的艺术叫好,说得绝对一点,是为高科技叫好。让我们看一看京剧名家裴艳玲先生的即兴演出吧,不管什么地点,也不论什么舞台,她表演得那样风生水起,动人心魄,满台生辉。崎岖的山路,破败的庙宇全被她的一招一式演绎出来了。再看一看另一京剧名家尚长荣先生的演出,无论是包拯,是曹操,是魏征,他开口唱来就是人物,就抵达观众的心灵深处,使观众在欣赏高超的技艺时领略到人物的风采。同样是没有写实的布景和五光十色的灯彩,他的演唱便把人们带到了开封府,带到了丞相府,带到了大唐王朝的金銮殿,这是戏曲表演的巨大魅力。尚长荣先生与裴艳玲先生不愧是传承传统技艺、吃透传统技艺,把传统技艺幻化得玲珑剔透,出神入化,新意盎然的一代宗师。这正是《若干政策》保护、传承、弘扬并促其创新发展的表演艺术。好演员艺精湛,好剧本有内涵,好演员与好剧本的完美结合,是戏曲艺术传承创新的重要任务。

  乡愁与梦想

  《若干政策》明确指出,支持戏曲发展,目的在于“发挥戏曲艺术在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家园中的特殊作用” 。这是从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对戏曲艺术提出的时代要求。当然更是戏曲艺术自身建设的重要任务和对时代的回报。如何理解这种“特殊作用” ,我想至少有以下几层意思:一是指戏曲艺术与中华民族精神水乳交融般密不可分;二是指戏曲艺术是民族精神家园的守护者,民族精神又丰富了戏曲艺术的内涵;三是指戏曲艺术对民族精神形成发展的贡献。

  今天的丰富多彩的戏曲艺术,其源头是元杂剧。元杂剧是一代文学的高峰,代表着从《诗经》以降我国文学发展的主流方向。众所周知,文学是文化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一定程度代表着文化。文化的核心是思想精神,精神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戏曲艺术传承我国主流文化优良传统,其高台教化所倡导的义务献身精神,为民请命精神,精忠报国精神,扶危济困精神,悯幼惜老精神,等等,均是中华民族精神这个庞大的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说戏曲艺术与中华民族精神浑然一体,紧密相连。

  千百年来,从历史走到今天,戏曲艺术浑身闪耀的是中国作风与民族气派相结合的美的典型的光辉。它具有完整性,稳定性,渐进性等特点,它的发展韵律是移步不变形。正是这些特点使得它在各种时尚艺术,诸如流行歌曲,现代舞蹈,先锋派文艺,好莱坞大片等掀起的一波强似一波的潮流中,不失自我,保持民族个性,弘扬中华美学精神,在艺术领域坚守中华民族的风范与品格。同时,戏曲艺术又具有应变性和发展能力,从形式来讲,它兼收并蓄,各种艺术形式都善于化为己用。从内容来讲,它不断从与时俱进的中华精神中吸取营养,丰富自己,使时代的反思精神,民主与科学意识,法治观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等,艺术地体现在“三并举”的剧目之中,从而丰富和提升了自身的内涵。

  为什么说戏曲对民族精神的形成发展具有重要的贡献?我们知道,昆曲是百戏之祖,京剧是中国戏曲的主脉代表,除此之外,全中国各地均有各地的地方戏曲剧种,不少兄弟民族,还创造出了各自民族的民族戏曲剧种,地方剧种之丰富,民族剧种之强盛,构成了中华民族戏曲艺术的洋洋大观和兴旺景象。中华民族各戏曲剧种的共性—— “四功五法”和各戏曲剧种的个性——各剧种的声腔艺术,既有区别更有联系地把各剧种有机地结合起来,组成为一个大家庭,共同维系着地方的安定,民族的团结,以及中华民族的大一统;共同演绎着中国故事,展示着中国风采,弘扬着中国精神,构建及守护着我们的精神家园,这是其它艺术不能比拟的。

  如果说各地的地方剧种是各地人民群众的“乡音” ,那昆曲和京剧便是中华民族共同认知的“乡音” 。事实也是这样,常见报刊报道,旅居海外的侨胞,身处异国他乡,偶然听到京胡的旋律,顿生他乡遇故知的感慨。京胡声声,乡音袅袅,唤起的是海外游子的不尽乡愁。这种由戏曲吟唱出的乡音并呼唤起的乡愁,是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是记忆中的无限江山,悠久传统和深厚人文。它为人们缓解心理疲劳,提升精神幸福感,营造了一个心灵的居所。

  守护精神家园,守护住我们民族赖以生存的文化基因,这是戏曲艺术的生命所在,更是戏曲艺术在实现“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实现自身历史进步的题中之义。“中国梦”源于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与当代马克思主义相结合,具有极其强大的生命力,感召力和创造力。实现“中国梦”需要物质的力量,也需要精神的力量,需要包括戏曲在内的优秀传统文化。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实现“中国梦”的丰富资源,而“中国梦”也蕴含着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文化力量。戏曲有幸,有幸与伟大的“中国梦”相结合而迎来了历史发展的最好机遇。抓住机遇,实现发展,为伟大的“中国梦”增辉添彩,是当代戏曲艺术的历史使命。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艺评中国”新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