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戏剧戏曲>正文

程腔张韵与戏曲流派的创新与发展

2016-12-27 阅读: 来源:中国作家网 作者: 收藏

  11月13日, 由张火丁主演的“国戏版”现代京剧《江姐》在国家大剧院演出。18日,中国戏曲学院举办“程腔张韵与戏曲流派的创新与发展——张火丁国戏版京剧《江姐》座谈会”。座谈会以国戏版《江姐》为切入点,围绕“程腔张韵与戏曲流派的创新与发展”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研讨和座谈。

  赵景勃(中国戏曲学院京剧研究所教授):戏曲流派的形成要有以下几个元素:第一要有特色,即艺术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个性化的技术,并能自立于剧团;第二要有代表作,也就是要有独创的经典剧目,包括脍炙人口的精彩唱段和表演段落;第三要有后学者,即传演于舞台的趋势;第四要受到业内外专家和观众的一致认可。如果具备了这四个条件,基本上就形成了一个流派。

  流派是一个动态概念,不是一个固定的模式。如何形成新的流派,入门的时候一定专学一家,之后才是融汇百家,在更广阔的视野内吸收百家精华。程砚秋先生的唱腔融汇了梅派、尚派等,最后以他本人嗓音条件为基础,形成了独特的风格,自成一家。火丁现在到了融汇百家的时候了,流派的发展就是在融汇百家的时候显现出自我。宗师有新,似师有异。宗老师的时候要有新的东西,要有不同于老师的异处。火丁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前辈把字、味唱到了极致,但唱腔的空间还有,下一阶段很可能就会转入了唱韵味、抒发感情的时代。

  程腔张韵的提法很好。为什么火丁的观众群里年轻人和知识分子比较多?这个现象值得我们研究。程派张韵要和时代的文化相契合,应该让京剧艺术充满更浓郁的文化气息。

  火丁受欢迎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她的心静如止水。静了就容易细,功力在末端,最细微的地方最能打动人心。比如说火丁在舞台上有松弛感,但她松弛而不松懈,反而更有气场。外在松弛必须内在充实,在火丁的身上就有这样的辩证法。

  凡是流派创始人都有自己集大成的作品,诸如程砚秋的《锁麟囊》,马连良的《赵氏孤儿》,李少春的《野猪林》等。这些戏不仅是技术的集大成,而且对于京剧艺术的整体也有引领作用。现在火丁的戏码也比较独特,除了程派的戏之外,她自己也创作了好多戏,比如说《梁祝》《白蛇传》等。一个人的艺术追求往往有倾向性,梅先生多演仙女,荀先生多演少女,程先生多演烈女,尚先生多演侠女,而火丁演的贞女比较多,她唱出了人间最美好的感情,至于哪个戏将来能成为火丁的集大成者,还需要时间和磨炼。

  李文才(中国戏曲学院京剧系教授):所有程派的戏,火丁基本都唱,而且有自己的体会和发展,从声腔到身段都有自己的变化。她的新编戏《梁祝》很成功,现在《江姐》也很成功。火丁的表演始终不离程派的法则,声腔上始终使用程派唱法,但又开创了程派现代戏的新格局,这出戏再次证明火丁确实是当今程派艺术的领军人物。但这个戏也有十多年的时间了,剧本前半部分有些松散,入戏慢了些,要适当修改。

  成为流派非常困难,要经历时间和实践两方面的考验。火丁经过了几十年的打造才有了被称为“程腔张韵”的资格和能力。火丁正当年,要给火丁创造良好的环境。我相信在学院的支持下,火丁一定会成为一个旗帜和流派。

  白燕升(著名媒体人):演员选什么戏是对自己的考量,如果自己定位准确,可能就会脱颖而出。十五年前,张火丁找阎肃写这个戏,就因为她清楚以自己的气质、心理状态和能力是可以塑造好江姐这个形象的。在《江姐》中,她一上场观众就对她报以热烈掌声,这不是对张火丁多年积累下来的声誉的认同,而是对张火丁就是江姐的认同。江姐的凛然正气张火丁身上都有,这是很多女演员身上没有的。

  这出戏的几处细节处理让人印象深刻。比如见到老彭人头的时候,她体态的造型先是一紧,再往后一退,一个踉跄,把人物的内心情感传达得细微传神。

  提两点小建议:这个戏塑造人物的手段可以再丰富一些;还有个别的地方是为了表现江姐的高大上,火丁的动作稍微有点僵硬,甚至用力过猛,稍微收一点会更好。

  我想借用费孝通先生的四句话引用在张火丁身上。第一句是“各美其美”,即每个人都要欣赏自己的美,火丁是非常自信并且骄傲的艺术家,她有自己的坚持;第二句是“美人之美”,即还要懂得欣赏别人的美,艺术家要有胸怀,不要老觉得自己是最好的;第三句是“美美与共”,就是别人的美和自己的美要相互借鉴,相互融合;第四句是“天下大同”,达到天下大同之美的时候也就是流派诞生的时候。我希望张火丁的流派早一点诞生,让我们一起为这样一个新流派的生态环境的营造和发展贡献力量!

  周由强(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秘书长、中国文艺评论中心副主任):看了《江姐》以后,觉得火丁老师给观众的印象谁也复制不了。关注这样的人物我们觉得很有价值,她给你的绝美一定是惊喜,不是你预想得到的。她扮演的江姐,显现出一个革命女性除了理想信仰上的美以外,还有人性上的美。

  这次国戏版《江姐》有超越的价值,更有回归的价值。火丁老师对江姐的塑造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传统革命者形象中概念化的处理方式,基本上做到了时代化、大众化,有超越价值。现在很多戏曲演员往往上演的戏很多,但真正能让老百姓传唱、认可的很少,但张火丁做到了。

  继承和创新是艺术的车之两轮,鸟之双翼,创造和评论也是这样。在火丁老师的艺术发展道路上,很多评论家都很关注。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真诚的评论很重要,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对张火丁的关注也是出于这个良好的愿望。

  张尧(中国戏曲学院教授):火丁的四功五法、独特的艺术感悟、娴熟的节奏控制,都值得我们总结。历史上众多的开宗立派的大师没有一位是自己设立的,张火丁也是这样。我们要营造艺术人才健康成长的生态环境,不能求全责备,让她的创派水到渠成,使她顺其自然地被老百姓、被海内外戏迷和观众认可。

  通过国戏版的《江姐》和前面火丁的一些现代戏演出,我认为程派艺术的可塑性和延展空间非常大。在这出戏中,火丁在唱腔方面的创新很多,至少是五段——“春蚕到死丝不断”、“绣红旗”、“红梅赞”、“无声告别”、“看长江”等。程派艺术善用水袖,可江姐穿的是大衣,水袖用不上了,只是拿一个小包上场,从气质、台步、身段,火丁进行了全新的尝试和创新。她成功化用传统的四功五法,又把它们美化、提升。从传承到创新中有流派精髓的弘扬与发展,既要演江姐,又要考虑到流派。万瑞兴老师的唱腔设计,谢平安老师的舞台调度,都有助于创新,但真正化到演员身上,从传承流派到新的人物形象的出现,还需要演员个人的创造和发展。火丁在塑造江姐这个人物的过程中,经历了从行当到人物艺术个性的张扬。如果她只是演行当和程派,就没有这么大的影响力。

  我对这一版《江姐》的建议,第一是希望能多增加演出场次,让演员多积累点经验;第二是加强人物之间的磨合,使节奏更加紧凑。夺军火这场戏的武打编排还可以再加以创新,武打的节奏感不够,让人感觉有点假。这一场戏中,国民党反动派知道了江队长的威慑力,但观众却没有看到江姐的具体动作,要从人物角度加戏份。表演方面,目前钉竹签和铁链的舞蹈还不够,她受刑方面还可以再展开。还要考虑念白,真假嗓的结合问题。一出大戏,尤其是用程派塑造革命者形象,其中的念白问题值得探索。

  于军(剧中双枪老太婆扮演者):我跟火丁合作了十几年,我对她的为人、对她的艺术态度都非常钦佩,跟她合作是一种享受,也有压力。这部戏是比较完整的,程派能演出这样的现代戏很不容易。这个戏有歌剧,有电影,再排京剧压力很大。万瑞兴老师的编腔既有歌剧的东西,又有京剧的东西,得到了观众的认可。我能在王晶华老师退休以后接过双枪老太婆这个角色,非常荣幸。希望在学院的大力支持下,把这个戏再多锤炼、提高,争取把这个版本流传下去,成为国戏的一个典范。

  景琏琏(剧中蓝洪顺扮演者):程腔张韵的说法不是一下子跳出来的,而是火丁多年的厚积薄发。她在学习中踏踏实实,一招一式地继承,在舞台上把她自己的理念融入到正统的艺术当中。我们学习流派就是要把流派中正统的艺术继承下来,再用自己的条件发扬它、塑造、表现人物,让观众喜爱。

  刘新阳(国家艺术基金“戏曲评论高级研修班”学员):《江姐》是一出具有流派特色的现代京剧,它本身就是对京剧现代戏的探索。它最大程度地照顾了京剧观众,使这个戏既有很强的思想性,又有很强的观赏性。

  程派的舞台形象一般都是温婉贤淑、具有古典美的人物,所以一般认为程派塑造现代戏的革命人物困难很大,但看完这个戏后,我对江姐的形象基本是认可的,达到了以程派艺术塑造革命英雄人物的目的。江姐是知识女性,张火丁对这个人物的把握比较准确。

  我非常期待国戏能把京剧《江姐》作为京剧现代戏的教学和实验剧目,在继承程派传统艺术的前提下,继续进行尝试性的探索,成为中国戏曲学院的保留剧目!

  季红莉(国家艺术基金“戏曲评论高级研修班”学员):京剧《江姐》在音乐方面的改革力度非常大,比如第三场的幕间唱加入了四川民歌元素。第五场的幕间唱加入了重庆民歌元素,很自然地通过音乐层次把观众带到华蓥山下的茶馆小店。第六场、第七场、第八场加入了交响乐的合唱、伴唱,第六场接头伴唱情绪紧张,但是江姐为了拖住敌人,让老蓝脱身,她音乐的音调又非常沉稳,这些都是通过音乐的烘托,把人物心理的张弛有度恰切地表现出来。

  张火丁老师的唱腔有以柔克刚的程派魅力,几个核心的唱段表现得非常到位。刑场那一场,“五洲人民齐欢笑”,前半场很含蓄,在这两段里最有张力的时候松弛但不松懈,这个度非常难把握。她真正掌握了程派的含蓄内敛、低回幽怨、沉郁奔放的精髓,同时充分体现了她自身的旋律基调,让江姐看起来又高雅又含蓄,不温不火,让人印象非常深刻。

  傅谨(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戏曲学院教授):十五年前,火丁感动了阎肃老师,把他的歌剧改成了京剧。火丁这几年有不少新剧目,《江姐》是文学性最强的,也是相对没有瑕疵的一个剧本。

  近些年来,我们特别欣喜地看到,现代戏的创作正在努力跨越样板戏的模式,寻找当代题材的突破。我们都知道高大全不好,但如何写出生动感人的新形象,这是我们要解决的难题。京剧《江姐》努力在意识上摆脱样板戏的束缚,取得了很大成功。

  这个时代的艺术家比样板戏时代的艺术家更能理直气壮地表明自己继承了传统,不像当年那样讳莫如深。其实样板戏在创作过程中也借鉴了传统,但是那个时代的艺术家不敢说,也不愿意说,像火丁这样的当代艺术家们可以特别坦诚地说出哪些东西是从传统中继承来的。

  另一方面,这个时代的艺术家也可以特别理直气壮地讲行当、流派和个性。火丁可以坦率地表达自己的个性,用自己的唱法来唱。《江姐》的成功根本意义上是继承传统和张扬个性的完美结合,有这两方面的结合才会有《江姐》这样的好剧目。唱腔如果不彰显演员自己的个性,没有找到演员自己最好的状态,就不会被人喜欢。大家把对张火丁的热爱和喜欢,通过这个唱腔表达出来,二者之间就融为一体。喜欢一个演员、爱一个演员跟喜欢他的个性表达是可以融为一体的,没有这种标志性的唱腔,没有这种朗朗上口的能让人记得住的唱腔,说喜欢一个演员未免有些空泛。只有彰显了个性,唱腔才能出自己的韵味;唱出了自己的韵味,才可以流行。

  很多戏都有创新,但创新不要太多。很多人每写一个戏都有新腔,但是可以流传的几乎没有,而《江姐》一出来,她的“绣红旗”、“红梅赞”就开始在京剧界流行,这非常了不起,我们要总结这个经验。新腔能够流行才是创造的根本,因此我们不要在乎有多少创新,要在乎的是创造出来的东西有多少能流行,有多少能让大家喜欢。

  火丁对《江姐》的选择是非常特殊的,也是非常有想象力的。江姐这个人物跟火丁的个性之间有一点最契合的地方,就是她把所有的力量都包容在娴静当中。有内在力量的人却用很娴静的方式表达出来,这是火丁很多戏的特点。绚烂之后归于平静,这个静不是简单的没有内容的静,而是充满了内容的静。一个优秀演员能在舞台上用很微小的动作让你体会到它后面蕴含的丰富的东西。印象特别深刻的是江姐要走向刑场的时候,背对着观众,快到顶上的时候忽然停下来,肩膀细微的抽动。这是极其感人的场面。

  火丁以及《江姐》为我们这个时代红色题材的创作和京剧发展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我们应该认真细致地总结经验,让京剧的路走得更好,让更多的人能认识张火丁的价值和魅力。

  张火丁(剧中江姐扮演者、中国戏曲学院教授、著名程派传人):京剧《江姐》凝聚了阎肃、谢平安、万瑞兴老师等众多艺术家的心血,每次排演这个戏,我都非常怀念阎肃老师和谢平安老师。当年跟他们一起创作的时候接触很多,两位老师人都非常的好,对艺术极其执着。刚才专家们提了很多很好的建议,下一步在学生版的《江姐》里我会认真地思考。舞台上的每个人物都是我喜欢的。我初心不改,演好每一场戏是我永远的追求。

  徐超(中国戏曲学院张火丁京剧程派艺术传承中心主任):张火丁国戏版《江姐》是无愧于时代性和艺术性兼具的经典之作。从时代性来讲,这出戏符合国家对戏曲艺术传承和发展的总体要求,是实现中国梦的正能量作品。从艺术性来讲,这出戏符合程派艺术规律和张火丁个人表演艺术规律,符合观众的审美要求。我们学院会认真学习和贯彻刘奇葆同志观看《江姐》之后的指示和意见,及时总结经验和不足。虽然此剧演出结束了,但我们要以此为契机,以张火丁京剧程派艺术传承中心为平台,以新编京剧《江姐》为切入点,认真贯彻北京市委宣传部对于京剧流派研究的部署工作,研究戏曲流派的创新,对中国的戏曲艺术,特别是京剧流派传承发展的历史和发展逻辑进行梳理,以期指导当下京剧艺术的发展;要对建国以后的新流派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做进一步论证,看哪些流派已经形成,哪些可能会形成,哪些事实上已经形成但还没有及时总结,为新流派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切实推动京剧艺术在当代的传承和创新,打造中国戏曲学院的精品力作,打造符合时代要求的京剧艺术作品。

 

  延伸阅读:

  流派传承需要理论支撑

  张火丁再度唱响程派《江姐》

  张火丁“四平调”唱响《红梅赞》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艺评中国”新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