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戏剧戏曲>正文

《曹操与杨修》的启示:让新编剧成为经典

2017-12-19 阅读: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王馗 收藏

  编者按:日前,上海京剧院的传承版《曹操与杨修》在京首演。当年,著名京剧艺术家尚长荣主演的《曹操与杨修》,曾引发京城学子轰动;如今,尚长荣又将他担任艺术指导的传承版献给北京戏迷。一部新编历史剧,能够像经典剧目一样长演不衰、历久弥新,在戏曲界是很难得的。《曹操与杨修》能给我们一点启示。

传承版《曹操与杨修》剧照

  创作于1988年的京剧《曹操与杨修》已经盛演近30年。在长期演出中,上海京剧院精益求精、反复修订,不但让这部新编作品获得南北观众的广泛认同和热情赞誉,也引发对“京剧现代化”理论的持续探索;不但在上世纪末期使戏曲“在危机中看到生机”,树立起艺术自信的力量标识;也为中国文艺创作进入新时代后戏曲的持续发展,扬起艺术自觉的实践风帆。尤其是该剧作为“尚长荣三部曲”的组成部分,被青年一代全面掌握而获得演出成功,进一步证明当代经典的创作方法在戏曲传承发展中的独特价值。

  历史剧需要戏剧创作者从源远流长的历史中找到适合戏剧表达的故事情节,更要在艺术剪裁时发现足以贯穿古今的镜鉴史识。一部优秀的历史剧能够引发跨时空的情感与思想共鸣,正来源于戏剧工作者对于历史、生命、人性的深度认知。历史剧不仅仅满足于对历史的回顾与呈现,也不仅仅满足于对当下的回应与警策,更要预见到对社会人生未来发展的引领。《曹操与杨修》正是这样一部作品。

  该剧的叙事紧密聚焦于人的成长与异化,以及在这个过程中的痛苦、欣悦、彷徨等诸多情感体验。有着丰富内心世界的生命个体在谎言与真实中的选择、基于社会身份而进行自我保护与情感涅槃的两难抉择,恰恰是这部作品在30年间甚至更长远的时间里一直能够成为理解民族心理和文化性格的艺术样本的原因。不论是寄寓鲜明道德判断的白脸与俊扮,还是凸显理性评价的初心与真情,都将历史形象类型的真实性与艺术表达中情感心理的真实性,做了最妥帖的融合。它一改京剧乃至中国戏曲在表达历史文化传统时脸谱化、传奇化的舞台表现,成了现代中国在面对历史与发展时进行艺术人文思考的生动载体。

  透过《曹操与杨修》的现代性表达,可以看到有着千百年历史的戏曲艺术,承载的“现代化”使命仍然任重道远。戏曲的现代化不只是让戏曲老旧的形式与内容寻找到与时代的共感通识。基于类型化的行当表演和演义化的故事叙述,中国戏曲的历史题材更多地在告诉观众:历史是这样的,历史是可以这样的;却往往不能深刻解答:历史为何是这样的,历史为何可以这样。通过历史叙述揭示数千年绵延至今的文化基因和传承奥妙,则是更高奢望。《曹操与杨修》在表达这样深刻的现代理性之时,始终用戏曲重诗情、重写意、重趣味的艺术手段,营造戏剧冲突,塑造人物形象,剧中不单有曹操、杨修两个极具文化概括力的艺术新形象,而且有令人赞叹的“忆往事”“杀妻”“走马猜诗”等诸多场面创设,还有在今天看来仍能激发观众兴味的多段声情并茂的唱段。30年来,《曹操与杨修》在任何一个城市演出总能够引发对于京剧和中国戏曲的剧场热情与文化思考,体现出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当代创作理想。

  《曹操与杨修》通过艺术的厚度接通现代情感深度与人文思想高度,不但为历史剧创作提供重要经验,让京剧乃至中国戏曲古典风格得到延续;同时也为戏曲其他题材类型提供宝贵借鉴,启发着包括传统戏整理改编、现代戏新编、小剧场实验等在内的戏曲创作。事实上,在近40年创作中,诸多戏曲剧种也产生了一大批专家认可、观众喜欢、社会效益良好的优秀作品。但由于诸多因素,很多优秀作品往往止步于创演时期的水准,并没有进行持续的艺术再提升,远没有获得与其创作成绩相一致的认知度。它们理应像《曹操与杨修》一样,被打磨成足以代表当代艺术新成就的经典,这是戏曲工作者乃至接受者的共同责任。

  由年轻的戏曲工作者演出的“传承版”中,身为传戏者的尚长荣先生,依然不断进行艺术深化,这成为中青年后继传承者们最好的行为示范。《曹操与杨修》从一个并不尽善尽美的剧本,经过上海京剧界集体打磨,最终常演常新,鲜明体现戏曲团队集体创造精神。这为中国戏曲其他剧种的创作者们提供了宝贵经验:戏曲经典是接力传承的艺术结晶,不断寻求戏曲现代化创造是对待戏曲祖产的最好方式。

  (作者:王馗,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

 

      延伸阅读(点击可看):

      孟广禄:我们有责任让好戏曲唱得响站得住留得下

      尚长荣:戏曲何以返本开新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艺评中国”新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