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戏剧戏曲>正文

剧作家罗怀臻作客北京大学人文讲座 带来淮剧《武训先生》

2018-11-09 阅读: 来源:中国西藏网 作者: 收藏

“当信仰成为生活方式——从淮剧《武训先生》的创作谈地域文化的再乡土化”讲座现场

  10月29日下午在北京大学艺术学院举行了一场名为“当信仰成为生活方式——从淮剧《武训先生》的创作谈地域文化的再乡土化”的主题讲座。著名剧作家、都市新淮剧《武训先生》编剧罗怀臻作为主讲人为北大学子铺开了一幅“关于信仰”、“关于武训”、“关于都市新淮剧”、“关于再乡土化”的人文画卷。讲座由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陈均主持。

  罗怀臻从自身经历出发,分享了很多自己在创作上的所想所悟以及文艺创作之于当下社会的意义。而谈及《武训先生》时感慨道,创作总是来源于最初的感动,而淮剧《武训先生》这部作品的诞生源于数年前一张希望工程女孩的照片给了他很大的震撼:一双干裂的手握着一支铅笔,一双充满对知识渴望的大眼睛,引起了全中国支持学龄儿童教育的风气。这让罗老师不禁联想到了武训,便产生了创作武训剧本最初的冲动。而近些年来,罗老师主导开办了中国剧协一系列的青年戏剧人才研修班,这样的办学经历让他对教育有了独特的感受,更坚定了他创作《武训先生》这个作品的想法。罗老师说,《武训先生》的故事对当代人有着很深刻的启迪——对知识有崇高的敬畏、对人生有执着的信念。一个清末的农民,仅凭一个人生信条,用一辈子的时间践行一件事。剧中的武训一生都在躬行实践着利他主义的道德观,和当下许多利己主义的社会现象形成强烈的对比。武训其人传递的“信仰成为一种生活”的精神在当下社会是有极其深远的推广意义的。

  谈到都市新淮剧,罗怀臻表示,淮剧起源于农村,成长于大都市,这对于一个剧种而言是一次用审美眼光提炼到饱满,加工到精致的过程。注重舞台质感,从审美上回归戏曲本体,制作上回归纯朴本质。而“再乡土化”的概念也并非因循守旧走老路,绝对不是历史的倒退,而是更高标准、更严要求的提纯和升华,来彰显自身的传统。例如,细微如尘土,伟岸如山峰的“武训”的形象正需要通过淮剧这样接地气的剧种来进行民族化、地域化和再乡土化的呈现。

  罗怀臻在讲座的最后饱含深情地说道,有诚意的作品才能真正打动观众,不忘初衷的表达才能真正开拓市场。希望《武训先生》这样一部良心制作的都市新淮剧能让大家在茶余饭后增加些许对三观、对未来、对人性的思考和体悟才是我们最大的收获。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艺术学理论系主任李洋说:“听了罗老师的讲座感触很深,罗老师娓娓道来,为我们呈现的不仅是他的创作历程,同时也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在生命中找到自己价值的体现。在当下,能够坚守住自己的理想、坚守住对艺术那份纯真的热情真的很不易。我能很强烈地感受到罗老师发自内心的热爱和热情,正是因为有了如罗老师这样的戏剧人的创造和执着才能让我们在这个浮躁的时代里感受到许多人性的光辉与温暖。”

  罗怀臻北京大学的讲座受到很多北大学子的关注,有不少同学在讲座结束后与罗老师做了深入的沟通与交流。同学们纷纷表示,中华民族传统戏曲艺术在当下的普及与传播十分有必要,罗老师的讲解深入浅出,从讲座中能深刻体悟到淮剧《武训先生》这部作品对于“教育”、对于“人性”的叩问具有能够感染到观众的触点。特别期待11月2日在北大百周年纪念讲堂上能亲身感受淮剧《武训先生》的独特魅力和人文情怀。

罗怀臻(著名剧作家 中国文联全委会委员 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 上海市剧本创作中心艺术总监 上海戏剧学院教授)

  自20世纪80年代起,致力于“传统戏曲现代化”和“地方戏曲都市化”的创作实践与理论思考,剧本创作涉及昆、京、淮、越、沪、豫、川、甬、琼、秦腔、黄梅戏及话剧、歌剧、音乐剧、舞剧、芭蕾舞剧等剧种或形式。代表作品有淮剧《金龙与蜉蝣》《西楚霸王》《武训先生》;昆剧《班昭》《一片桃花红》;京剧《西施归越》《建安轶事》;越剧《真假驸马》《梅龙镇》《李清照》;甬剧《典妻》;川剧《李亚仙》;舞剧《朱鹮》;芭蕾舞剧《梁山伯与祝英台》;话剧《兰陵王》等。出版著作《西施归越》《九十年代》《罗怀臻剧本自选集》《罗怀臻剧作集》(3卷)《罗怀臻戏剧文集》(6卷)。作品曾获得各种国家级文艺奖项逾百种。部分剧作被译为英、法、日、韩等国文字出版演出。等。出版著作《西施归越》《九十年代》《罗怀臻剧本自选集》《罗怀臻剧作集》(3卷)《罗怀臻戏剧文集》(6卷)。作品曾获得各种国家级文艺奖项逾百种。部分剧作被译为英、法、日、韩等国文字出版演出。

 

  延伸阅读:

  淮剧《武训先生》:探索“都市新淮剧2.0时代”

  罗怀臻:文化自信与传统戏曲的现代转化

  (《中国文艺评论》2016年第10期(总第13期))

  淮剧《送你过江》:现代的品格 史诗的气质(郑荣健)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艺评中国”新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