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戏剧戏曲>正文

话剧《海棠依旧》:重温故宫文物南迁史

2018-11-13 阅读: 来源:文汇网 作者:童薇菁 收藏

  每年春天,故宫文华殿的海棠花缀满枝头,开得热烈。

  殿后的文渊阁是藏书楼,“国之重宝”《四库全书》49000余卷曾收藏于此。

  “九·一八”事变后,为防止文物在战火中损毁,故宫博物院动议将所藏文物精华迁移出北平,开启了长达17年守护国宝的长征路……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被今天的故宫人搬上了舞台,剧中人念念不忘的,就是这文华殿前的一树树海棠。

  海棠花,见证了600年故宫的风雨岁月,是一代代故宫人精神的归寄。作为第20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邀请剧目,由故宫博物院出品的话剧《海棠依旧》于昨晚在上汽·上海文化广场与上海观众首度见面。

  以文物背后的守护者为讲述对象,用话剧的形式演绎“故宫故事”,在故宫博物院历史上实属首次。更为难得的是,作品系故宫青年工作者自编自演,全情投入创作,是一次对故宫精神的深情告白。

  “只要文物不绝,我们的文明便不会断绝,”保护着一万余箱文物,他们走过大半个中国

  “当日抢运文物出京工作,其仓皇急遽,如救焚拯溺,呼吸之际,间不容发。”“九一八”、“一二八”与“七七”事变相继爆发,国难当头。时为押运文物负责人之一的欧阳道达后来在《故宫文物避寇记》中如是描绘当时情急,为避日寇之患,19000余箱文物要分五批迁运出京。

  话剧《海棠依旧》便以1933年至1949年间故宫博物院文物的南迁、西迁、迁台历程为主线进行讲述。在这条困难重重的险途上,一群护宝者向死而生,用生命守护着国宝和文化的安危。

  故宫博物院首任院长易培基写道,文物迁运的消息一遭透露,“手枪、炸弹、恐吓信件,日必数起。”但馆员们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在当时的运输和存放条件下,他们带着一箱箱珍贵的文物,需要躲避的“敌人”不仅有日军、土匪和子弹炮火,还有雨水、潮湿、白蚁、鼠患以及翻车、落水等各种始料未及的危急状况。

  一名年轻的馆员朱学侃甚至献出了生命。当时,他正带着9000箱文物从重庆转运至四川,得知日军即将轰炸重庆的消息,朱学侃心急如焚,赶往船舱布置搬运工作。当时曙色微茫,舱内昏暗,朱学侃失足踏虚,身坠舱底,不幸身亡。

  “但一万多箱文物中,除了个别几件外,竟都完好无损。”跟随父亲、原台北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庄尚严看护文物,最终落脚宝岛台湾的庄灵曾表示,“说故宫文物南迁是世界文物保护史上的奇迹,绝不为过。”

  故宫文物的南迁,还意外地促成了出版界的一件大事,1933年3月文渊阁《四库全书》南迁至上海后,商务印书馆最终得以出版了《四库全书珍本初集》。

  正因为这段历史意义非凡却鲜为人知,该剧编剧、现故宫博物院展览部副主任王戈才动了写戏的念头。“2004年,我在统计故宫博物院成立以来举办过的展览。查考过程中看到很多南迁资料,那时就播下一颗种子。”此后,他陆续阅读了所有能找到的南迁史资料,直到2009年动笔写戏。初稿写作加上收集资料,增减修改,用了三年,“七年来在不断排演,剧本也一直在修订”。

  作为一部取材于真实历史的作品,《海棠依旧》描写了在烽火连天、飘摇动荡的历史年代下,故宫人顾紫宸一家典守文物的悲欢离合。剧中,大国与小家,使命与团圆的主题贯穿始终,老一代故宫人的抉择、牺牲与坚守,隔着半个世纪的沧桑光阴,重重叩击着观众的心灵。

  王戈表示,无论是护宝南下、颠沛奔波的故宫职员顾紫宸,还是值守北平、甘苦与共的故宫理事龚培衡,都有原型参考,“在他们身上融合了许多故宫人的故事,浓缩了那一代故宫人的群像。”

  例如,现实中“护宝人”之一那志良的父母,就是因为时局动荡,迟迟收不到儿子的汇款,最终困顿而死,这与剧中人的遭遇一模一样。又比如,剧中顾紫宸拒绝了老师的挽留,最终告别故乡,随着国宝迁台。他的信念很简单、很朴素——“文物在哪儿,我就到哪儿。”这段故事就来自于庄尚严和他的老师、故宫博物院第二任院长马衡的真实交往。

  “当时民族危亡之际,故宫人只抱着一个想法:只要文化不绝,中华民族的文脉和精神便不会断绝,所以誓死也要护得文物周全,”写戏过程中,王戈也曾数度落泪,“那种扑面而来的真实感,就像看到一位位老师、老友出现在面前,“这就是故宫人的使命,让人真实地为故宫骄傲。”

  故宫人演故宫事,一代代故宫人对保护人类文化遗产许下坚定诺言

  他们保护的不仅是中华文明的宝贵遗产,更留下了珍贵动人的精神遗产。

  对观众而言,这是一部讲述中国人守护文明火种的史诗剧作。对剧中演员来说,《海棠依旧》不仅是一段隔空相望的历史,它开启了年轻一代对故宫精神的更深认知。话剧《海棠依旧》出品人、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表示:“七年来,这部戏让人们看到了故宫青年人的成长、坚定与自信,以及故宫人精神的传承。”

  2014年,故宫博物院内关注院史研究、热爱舞台表演的青年人,在文华殿前海棠树下,宣布成立故宫博物院青年戏剧社团——“海棠社”,对《海棠依旧》2012年首演版重新调整、设计和完善。2015年,该剧作为故宫博物院90周年院庆剧目,在宝蕴楼进行了实景演出,随后前往南京、厦门、北京多地巡演,所到之处,均掀起如潮的掌声和赞誉。

  有别于其他专业院团的演出,《海棠依旧》来自于一支纯粹的非职业演出团队。这是一部不折不扣的故宫人演故宫事的作品,演职人员来自故宫展览、文物修复、古建修缮、文物数字化、文物管理、宣传教育、行政后勤、开放保卫等各个部门,除了导演是来自中国儿童艺术剧院的毛尔南。

  但就是这支“半路出家”的非职业队伍,却带给这位职业导演太多的震惊与惊喜。任职于故宫博物院文保科技部的尹航在剧中饰演一名台北医生,虽然只有一分半钟的戏,她仍然投入了自己全部的感情,在演出之外,她还担任场记工作。毛尔南说,“从没见过记得那么清晰、细致和严谨的场记,她是我从业至今,见到最专业、最敬业的——她是在用修文物的专业精神做话剧。”

  王戈说,“故宫人本身做的就是延续文脉的工作,而话剧的主题亦是关于故宫人保护文化的使命和责任,这是一次精神的回望。”因着对故宫和戏剧的热爱,这些年轻人走到一起,他们毫无酬劳,利用工作之余的休息时间“加班”排练,通过话剧演出,他们也得到了一次次成长。

  饰演“王团座”的李璐表示,自己从2012年首演起就参演该剧,七年时间,六轮演出,让自己对故宫历史、故宫精神了解很多,“热爱故宫不再是一句口号,这里和你的生命发生了联结,虽然能量不同,但我们愿意继承老先生们骨子中那种担当,看护故宫文物,我们与有荣焉。”

  在剧中出演顾紫宸妻子的女一号李贞子,就职故宫信息资料部,负责文物的资料采集工作,在岗七年间,她一共录入图像资料七万多张,“1944年,留守北平的故宫人清理文物共计1189058件,像一个天文数字,那会儿和现在的时代、手段、技术都不一样,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

  李贞子说,最令她难忘的,是一个在太和门前排练的夜晚,“那晚明月高悬,大家在金水桥畔排练,剧中台词回荡在空旷的广场上,像是历史的问答。想到近百年前,故宫前辈也是在这里将古物整装运出的,那一晚,我们仿佛与这些古物的守护者灵魂相交。”

  李清照《如梦令》云: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王戈说,中国人对海棠花是有独特情感和文化记忆的。靖康之难时,李清照曾携带着亡夫赵明诚的古物收藏“且恋恋,且怅怅”地颠沛流离,虽然抱着“与身俱存亡”的信念,却终于“得之艰而失之易”不幸大多毁于战火。

  文物南迁是一段沉重悲壮的历史,但王戈仍希望用一个温暖隽永的意象来表达它。海棠花每年都会盛开,在沧桑世事中,有种不变的从容与笃定,“海棠依旧”四字,表达的就是这份恒久守护的精神。经过漫长寒冬等待在春天绽放的海棠,象征着对于团圆的期待,以及一代又一代故宫人对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坚定诺言。

  《海棠依旧》表现的是故宫精神在几代人身上的传承。单霁翔说,“故宫的青年人创作这个作品,用他们朴素、真诚、热烈的情感,演绎着前辈的悲欢人生,致敬着前辈的崇高精神,讲述着真实动人的故宫故事。在作品中看到了故宫精神在他们身上的传承。几代故宫人在不平凡的发展历程中所积淀的精神财富,永不过时,历久弥新。”

 

  《海棠依旧》台词片段

  ◆“这也是战场。古物就是国家的另一块领土!一样要付出,一样要战斗,一样要牺牲!一样需要英雄!”

  ◆“春天总会再来的。家中的消寒图,该写到“风”字的那一竖了吧。“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珍重,珍重,等春天来的时候,我们就会团圆。在北平,在故宫,赏海棠,沐春风。信后一纸,我画了一树海棠的枯枝,等着将来我会带着你和我们的孩子,一起去采撷故宫海棠的花瓣贴上,那该有多美妙,那才是一幅完整的画,一个完整的家。”

  ◆“闲下来的时候,我教乡儿练字,就像当年爹爹教我那样,握住我的手,一顿、一拉、一提,再一顿、一拉、一按、一提,纸上便有了一个端端正正的“人”字。教乡儿的时候,我的视线里只有那一大一小的两只手,大手握着小手慢慢在纸上行走,一霎时,我仿佛觉得那小手是我的,而那大手是您的。”

  ◆“我们分在两地,古物也分开了两边,我负责看管这一半,你负责那一半。要精心爱护,寸步不离,人在物在!这十余年的漂泊,是故宫的劫难,也是故宫人的财富。我们殚精竭虑、不顾牺牲,换来古物无恙。这是我们每一个人的骄傲,是我们可以留给后来人的骄傲。总有一天我要亲手带着古物回家,与你们相见在春天的海棠花下,那时枯枝上开满海棠花,我们在家里团圆,古物在家里团圆,故宫人在家里团圆。团圆时,我要听到你的骄傲。”

 

  延伸阅读:

  纪录片《百年巨匠》第二季《建筑篇》正式启动

  看吴昌硕如何“启用”故宫文华殿,徐渭八大同展

  话剧舞台英雄形象四十年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