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戏剧戏曲>正文

现实题材舞台艺术创作:如何才能让笔下的情感打动人?

2018-12-04 阅读: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高艳鸽 收藏

  为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展现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现实题材舞台艺术创作取得的成果,11月6日至12月28日, 21部优秀剧目陆续亮相由文化和旅游部主办,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发展中心、北京市文化局共同承办,北京市剧院运营服务平台支持运营的全国优秀现实题材舞台艺术作品展演(北京站)。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总计在北京的12座剧场演出39场。这21部剧目,涵盖了话剧、舞剧、评剧、北京曲剧、歌剧、淮剧、壮剧、滑稽戏、花鼓戏等。在展演活动期间,北京市文化局日前在京举办了现实题材舞台艺术作品创作研讨会,与会专家学者从参与本次展演的剧目聊开去,就目前现实题材舞台艺术创作取得的成绩、面临的问题等进行了探讨。

 

  一定要有跟当下社会现实对话的力量

  在本次北京站的展演剧目中,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刘平看了话剧《小井胡同》《闽宁镇移民之歌》《干字碑》,北京曲剧《花落花又开》,淮剧《小镇》,滑稽戏《顾家姆妈》,壮剧《我家住在铜鼓岭》,以及歌剧《呦呦鹿鸣》等。在他看来,这些剧目在现实题材的创作中,都是有很大进步的。他总结这些剧目呈现出来的优点:有生活、有思想、有思考。刘平举例说,话剧《小井胡同》、滑稽戏《顾家姆妈》、北京曲剧《花落花又开》等都是“有生活”的剧目,也塑造了真实鲜活的人物形象。《顾家姆妈》塑造了一个动人的保姆形象;《闽宁镇移民之歌》讲述了宁夏回族自治区一个县城的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他们思想的转变;《花落花又开》讲述了北京京郊农民在城镇化进程中的迷失以及重新寻找自我的过程。

话剧《小井胡同》

  关于有思想的剧目,刘平提到了淮剧《小镇》。他认为这部剧写出了人性的复杂,是一部有深度的作品。在一个小镇里,外来者为寻找恩人放出的500万元酬金,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一个小镇里每个人的真实面目和人性。谈及有思考的创作时,刘平表示,创作者以艺术的思维写出高于生活的作品,这一点很不容易,他看过的这些剧目基本都达到了。他还特别提到了话剧《干字碑》,“很多创作者在写英模人物或者先进人物时,从来不敢写矛盾,但《千字碑》写了矛盾”。在他看来,一些讲述英模人物的戏剧之所以不感人,就是不敢写矛盾,他反问,“不敢写矛盾,能成戏吗?”

  “我们不缺现实题材的舞台作品,只是缺真正优秀的现实题材舞台作品。”北京剧协驻会副主席、秘书长杨乾武说,在本次北京站的展演剧目中,《顾家姆妈》是一部很有代表性的作品,“在几十年的历史变迁中,一个保姆对承诺的态度不变,对未来生活的希望不变。这部剧把人物写得很到位,把人与时代的关系写得也很到位,剧中的人与时代潮流和时代精神都是有对应的。”在杨乾武看来,现实题材舞台艺术创作,一定要有跟当下社会现实对话的力量,跟现实生活中人的思想情感对话的力量,以及跟人与时代的关系对话的力量。他认为《顾家姆妈》到了上述三种“对话”,因此观众会认同剧中的人物、故事和情感,并真正感同身受。

 

  要相信你塑造的角色

  近年来,现实题材舞台艺术作品的数量并不少,但在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研究员何玉人看来,有些作品还不能称之为好作品。她分析原因,首先是一些创作者对现实深入思考得不够,那些优秀的作品,都是经由创作者的思考,将生活深化成了艺术。其次,是作品的个性化表达不够。今年她看过很多关于扶贫题材的戏剧剧本,“扶贫明明都是很生活化的故事,但这些剧本看起来就让人觉得很假很空,很概念化。问题出在哪里?就是个性化不够。”

淮剧《小镇》

  “现在我们有多少时间去打磨一部现实题材作品? ”在文艺评论家与策划人程辉看来,当前的一些创作者和剧目生产制作机构过于追求快,太着急。“来不及打磨剧本,或者一个剧本一出来,恨不得一下子就把剧目推出来。一些剧在一年之内做了出来,一推出来就自称‘创作精品’。”程辉说,“这是一种急功近利,总希望一部新作品在半年之内、一年之内就成为一个精品,这怎么可能?国外的很多制作团队,比如美国百老汇剧目的制作都是由浅到深,一部音乐剧通常是先在小剧场演出,随后不断地修改音乐和表演,最后才成为大制作。 ”

  程辉提到的另外一个关键词是“价值观”。“我们的创作人员包括主要演员,当你去塑造一个角色时,一定要找你信的、爱的人物去写去演,要有一个一以贯之的价值观支撑着。”他说,“有些剧塑造的人物,看起来没有血肉,只有骨架,就是因为创作者并不真的相信他笔下的这个角色。你心里根本不相信你塑造的角色,怎么能写好?怎么能演得好?”

 

  要理解故事背后强大的情感冲突是什么

  “现实题材舞台艺术创作,真的是太难了,它对创作者提出的要求很高。”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陶庆梅看来,当讨论现实题材创作时,讨论的不外乎是它们讲述了什么样的故事,塑造了什么样的人,而对创作者要求特别高的就是对于这些人和事背后的情感的理解。她说,“一些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现实题材话剧,人物原型的事迹我们听了特别感动,但一旦被搬到舞台上,观众就觉得假。这是这类题材创作中特别容易出现的问题,根本的原因是创作者没有进入到这些人的情感中去。”所以,陶庆梅建议创作者,一定要真正理解那些人和事背后强大的情感冲突是什么。“只有你理解它,你才能让笔下的情感动人。”她说,“戏剧这样的文艺作品一定是以情动人的,不是创作者在舞台上把人物做的事情讲完就动人了,而是在人物做这件事的过程中,他的情感感染了台下的每一位观众。这才是好作品。”

话剧《千字碑》

  在陶庆梅看来,现实题材对戏曲创作者提出的要求也很高。“戏曲里还分‘大戏’和‘小戏’。‘大戏’像昆曲这样的,它的程式化程度这么高,所有的程式都是从古代生活里提炼出来的,举手投足都是农业社会的特点,你让它怎么表现现代生活?”相比之下,像北京曲剧、沪剧这样的“小戏”,在她看来,表现现实题材是相对容易的,“它们的音乐就是从民间小调里来的,生活化的程度也会相对高,所以在现实题材的创作上,‘小戏’往前走时可以快一点,但‘大戏’真的要慎重” 。

  因为创作一部好的现实题材舞台艺术作品并不容易,所以陶庆梅表示,要给创作者时间,让他们按艺术创作规律去创作。“创作者前期要进入故事,理解人在其中的情感,然后再将它们以艺术的语言转换。一部好作品,没有三到五年真的做不出来。”陶庆梅说。

 

  延伸阅读:

  现实题材戏剧应多姿多彩

  乌镇戏剧节|戏剧艺术流淌于江南水乡

  “百戏盛典”的启示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艺评中国”新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