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戏剧戏曲>正文

现代戏曲“盐城现象”的启示(衡正安)

2019-01-11 阅读: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衡正安 收藏

  青灯、黄卷、冷板凳,是形容做学问、干事业甘于寂寞,不受名利干扰的学习、创作或工作的状态,是指一个人面对社会各种纷扰、诱惑能保持一种宁静致远的心态。可以说,不管什么时代、什么人要想有所成就都离不开这样的境界与生命过程。近年来,江苏盐城现代戏曲创作所取得的成绩被业内誉为“盐城现象”,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重要的是盐城的剧作家们甘于寂寞、守得住清贫,愿坐冷板凳,才为“盐城现象”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现代戏曲“盐城现象”的形成并非一日之功,至少已积淀了40余年。早在上世纪70年代末就有一群盐城剧作家创作了一批优秀的现代戏曲作品,在全国崭露头角,为日后盐城的戏曲发展开了好头。近年来,盐城戏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多次荣获全国戏曲的重要奖项和荣誉:包括文华奖在内的获奖作品百余部,创作大戏128部,搬上舞台的64部,仅剧本获得省级以上奖项的就有31部,此外,由盐城作者创作的大量戏曲作品在江苏省外演出,受到好评。

淮剧《送你过江》剧照

  一个与苏南相比经济并不发达的苏北地市级城市,为什么40年来在现代戏曲创作上取得如此大的成绩,受到各级专家、评委的认可、得到群众的喜爱,被誉为“盐城现象”?回顾它的成长历程,至少给我们三点启示。一是体制健全与创新:1984年盐城市就成立了剧目工作室,至今大多县区也均有所设立,工作室不仅有专业创作人员,还有编制、有经费,这在全国是非常少见的;二是机制科学与超前:自1985年起建立了“一年四会制”创作模式,即规划会、辅导会、通稿会和推荐会,不断打磨剧本,保证剧本的创作水平,同时坚持出版纯学术期刊《盐城戏剧》,至今已坚持30余年;三是梯队稳定与持久:盐城的剧目创作始终保持有二三十人的专业创作团队,形成合理的老中青人才梯队,合理的队伍建设几十年不变,不仅稳定而且持久,为盐城地方戏曲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人才基础。这些措施和制度,为盐城戏曲保持高质量发展、取得优异的成绩提供了有力保障。

  显然能做到以上三点者是非常难能可贵的,这要归功于改革开放的大好环境、40年来国家出台的多种有利于文艺发展的好政策以及各级领导、基层干部的支持和奉献。但是,这些都是外在因素,其它地方如果下决心去做也可以做到。最为重要的还是40余年来在盐城的一批批剧作家始终保持着一颗不为名利、不为功利所诱惑的心,他们甘于寂寞,将热爱、坚守融入到艺术创作之中,心中只有剧本、只有戏曲、只有挚爱的戏曲事业。有的人为了一个小戏的剧本目录就撰写、修改几年,一部剧本反复修改、打磨十多年;有的人长期在农村一线体验生活,和农民生活在一起,这些作者自己承担创作费,甚至生活都很窘迫。更令人敬佩的是,这40年来正是我国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大好时机,也是商业大潮汹涌澎湃的时期,是传统文化特别是地方戏曲备受冷落的时期,而这群戏曲人能够守住清贫和寂寞,在浮躁的社会环境中默默无闻、青灯黄卷,为现代小戏小品的创作奉献自己的青春。

  值得一提的是,同属苏北经济相对落后的里下河地区,其文学创作近几年来也是成绩斐然、令人瞩目,与“盐城现象”一起成为江苏文艺创作的“双子星座”,在全国享有盛誉。然而,环顾江苏文艺界,40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毋庸置疑,但是有的艺术门类在40年持续不减的热潮推动下,不但没有更大的提高和发展,反而与历史、前辈、兄弟省份相比优势不在,与属于小众的戏剧“盐城现象”相比较更是毫无亮点可言。究其内因,是“人”的因素,是创作者的心态发生了变化,是名利观没有摆正,是没有经得起名利的诱惑,是“心”失去了定力,而“盐城现象”的出现使我们深思,带给我们警示。

 

  (作者:衡正安,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名单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纵览  

  碎片为经,平面为纬,思想为梭《江苏文艺研究与评论》

  衡正安:新时代下汉字的特性及影响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艺评中国”新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