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搜索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闽剧《生命》片花(来源于福建省实验闽剧院) 闽剧现代戏《生命》讲述的是新中国诞生前夕,一支由五十个怀孕女军人组成的特殊队伍,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历经重重艰难险阻,在战火中生下五十个与共和国同龄的孩子,在惨烈战争中创造生命奇迹,以生命呵护生命,以坚定信念迎接新中国诞生的故事。该剧由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出品、福建省实验闽剧院创作演出。取材于曾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的姜安长篇小说《走出硝烟的女神》,编剧为曾获曹禺剧本奖、文华剧作奖的福建省著名剧作家陈欣欣,导演为著名导演、中国戏剧梅花奖表演艺术家、国务院终身特殊津贴专家张曼君,由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表演奖、“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周虹和“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陈琼领衔主演,其余主演均是有高级职称的资深演员。 《生命》七大主演 闽剧《生命》是一部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英雄的红色题材作品,具备深刻的党性教育意义及艺术观赏价值。在福建第七届艺术节获得剧目一等奖、剧本一等奖、表演荣誉奖、表演一等奖、音乐设计一等奖等多项殊荣,入选2019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扶持工程重点扶持剧目;国家艺术基金2019年度大型舞台剧和作品创作资助项目;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火花茶会”重点策划项目;福建省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重点剧目;2018、2019年度福建省舞台艺术精品工程重点剧目。在《生命》“七一”晋京演出之际,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特摘选微评五组,以飨读者。 《生命》海报 《生命》剧照 仲呈祥:彰显战争中的人性光辉 仲呈祥,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闽剧《生命》主题的开掘不仅对闽剧,对整个文艺创作都有启示意义。 1.题材开掘富有新意 闽剧《生命》通过史诗般的解放战争中的故事来结构情节、塑造人物,揭示中华民族文化的深刻内涵,彰显人性中最真实的东西。该作品的价值在于它站在历史观、美学观的立场上,深刻地表现了战争与生命、战争与人的关系,倡导生命意识,视角独特。 2.剧本结构独具匠心 第一场戏是授命。主人公陈大蔓性格倔强,战争严酷的环境把她锻造成了一个不像女人的女人,她缺乏女人味、女人的情怀,成了一个“假小子”。她出场时对于孕妇队是不理解的,对这些孕妇是有看法的,她唱道:“战火中还忙着当妈当娘”,这是全剧的点睛之笔,表现了大蔓的精神境界和精神高度,这个境界是战争对正常女人的性格扭曲,是严酷的战争环境造成的。而冰姑关键的台词使队长改变:“她们中的很多人不知道自己的丈夫已经牺牲,她们怀的是烈士的遗孤!”为什么要重视这些孕妇?这是共产党人的生命意识。 第二场戏是出发。精心设计引出关键人物军医徐松和富家女、知识分子刘雪鸣。这两种人从两种视角看待陈大蔓的人性,看待陈大蔓对生命的观念,多个视角去看,增加了作品的丰富性。 第三场戏是背包。刘雪鸣认为:背包里装着我孩子的东西,那就是我的未来我的命。大蔓很清楚,那些妨碍行军的、影响战争的、会危及你们生命的包袱,必须扔掉。这就产生了戏剧冲突,背包成了“托物言志”的“物”,背包背后不同的情字得到体现,又更进了一层。 第四场戏是恋情。该剧靠情节取胜,不仅通过情节来展示人物性格的发展史,而且展示人物形成性格的社会关系的发展史。染指甲这个细节选得非常好,求美之心人皆有之,战争环境里面女人也是爱美的。从背包到染指,后面还有典型事件——羊肉汤。 第五场戏是对话。带着浪漫主义的色彩与腹中胎儿对话,不同女人跟自己的胎儿对话。促成了大蔓这个人物精神轨迹的转变,逐步揭示了她人性深层的东西和精神追求的高度。 第六场戏是御敌。李大脚用特殊的方式御敌,她一边打枪一边生孩子。她真的是用染着红指甲的手在打敌人!大蔓本来就是个英雄,现在成了个巾帼英雄,变成了一个有情有义、有情怀、有担当、有人性、有关爱的大英雄 来源:《文艺报》/仲呈祥:彰显战争中的人性光辉 福建省实验闽剧院公号转载:《文艺报》2019年6月21日第四版:仲呈祥等评闽剧现代戏《生命》 张曼君:从闽剧《生命》漫谈戏曲现代戏导演艺术 张曼君,著名导演、中国戏剧梅花奖表演艺术家、国务院终身特殊津贴专家 现代戏创作是一个颇具复杂度的命题,要面对戏曲美学当代创造的许多专业思考,更要考量我们在现代真实面前的胆略和视野。 谈起闽剧《生命》剧本,我很同意剧作家陈欣欣讲的格局要大,充盈着诗情的追求。同时注意到这个剧目更宏观的对生命意识的思考,这远远超出了一个女人受辱之后的人生感悟,远远超过了一支队伍在转移过程中面临的艰难险阻。让我们心动的是,在那个大背景下,人为了生命而坚持的那一份顽强与善良。面对《生命》这样一个史诗性而且诗意十足的题材,艺术之美就美在我们有悲悯情怀,有同情和善良,这才是创造艺术魅力的基调和动力。生活中总有一束温暖之光会抚慰我们导演的感受,我愿意把苦难通过咀嚼,用温暖的、可以抚慰心灵的方式形成一种包浆,使得戏中的人物命运和人物故事,让每个观众都得到慰藉。 我和编剧陈欣欣咀嚼让我们心动的美丽场面,比如说指甲舞,表达出女军人们和理想和生命共同激荡的美好场景;在22块伤疤的诉说中找到为什么要这样做的理由,找到了主人翁从过去阴霾中走出硝烟面对光明的过程……对于中国戏曲来说,诗性之美是原则。舞台上音乐、演唱、场面、肢体、状态都要融合。我们要直面舞台的立体性,做一些扩大舞台思考、彰显诗性之美的探索之路。 排演《生命》的过程是对现代戏的一种探索。必须让现代戏的舞台不是枯燥地喊口号,只注重宣传而忽略人的存在。《生命》中四个人物陈大蔓、李大脚、刘雪鸣、冰姑都各有特点。这些人物都是在队伍行进过程中展现出的不一样的陌生化的表达方式。在做现代戏的考量中,我希望一定要不停地拨正自己的心态,坚持住对人性的表达。 我希望地方戏曲走入当代,在传统的根基上有更丰盈的表现,继续壮大肢体,有更茂密的树叶,有更挺直的躯干,有更多的阳光普照,使得它能够站立到今天。用闽剧这一地方戏剧种演绎现代戏,我坚持对传统文化的珍爱和尊重,努力挖掘那些因时间久远可能被漠视了的地方戏元素,寻找到一种直追古老传统的比较扎实的剧种语言,同时又要把这些古老的元素通过加工、再造、强化,形成一种新的感觉,注入这一剧目,努力寻找这个剧种和现代对接的出路。 我想通过这次艺术实践再一次致敬传统,同时还要面对现在,思考未来。希望这出现代戏不仅仅是一个剧目的精彩、一个故事演绎的成功,更重要的是能够唤醒整个剧种文化、本土文化一种鲜活的被当代所需要的状态。同时表达出我们对真正生命意义的尊重,因为生命就在于生生不息、在于顽强、在于璀璨、在于它不可替代的一种需要,同时作为人类推动前进、承载希望的载体。 来源:“戏聚青评”微信公号(原题:戏曲现代戏导演艺术漫谈 ——从闽剧《生命》说开去,点击查看原文) 王馗:张曼君的生命戏剧观与《生命》的现代表达 王馗,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 1.张曼君的生命戏剧观 在数十年的艺术创作中,导演张曼君已经从舞台表演者发展为舞台整体的布局者、创造者。张曼君的戏曲创作始终围绕生命表达,聚焦生命成长,深掘生命质感。 闽剧《生命》的现代舞台呈现传达着张曼君借由舞台艺术而赋予生命再现的生命戏剧观。剧作体现出她惯常的女性立场、草根视角和生命价值,但更加成熟地填充了多元的人性开掘、情感体验和心理把握。该剧的成功表明了革命现代戏实现了以人性、情感、心理为内容的生命观在艺术中的深度表达,创新了戏曲文本、舞台艺术的表达方式。 2.闽剧《生命》的现代表达 闽剧《生命》叙述在解放战争即将结束之际,一支由50名孕妇组成的特殊军人队伍辗转行进,在战火硝烟中保护生命,迎来新政权的曙光。该剧秉持着对生命意志的多重探索,通过对陈大蔓与孕妇队艺术形象的张扬,别具一格地展示了对革命现代戏的重新发现和重新塑造。“生命”经由生命个体成长而具备了对新的国家的礼赞。该剧舞台结构采用双线叙事,一则重在孕妇队的行走,她们作为干部家属,却焕发出革命女战士、革命母亲的群体风采;一则重在陈大蔓的蜕变,从性格孤冷、自我封闭的女战士转向丰富开放。 来源:《文艺报》/王馗:张曼君的生命戏剧观与《生命》的现代表达 福建省实验闽剧院公号转载:《文艺报》2019年6月21日第四版:仲呈祥等评闽剧现代戏《生命》 陈欣欣:让戏曲现代戏的舞台更美丽——闽剧《生命》创作谈 陈欣欣,福建省著名剧作家,曹禺剧本奖、文华剧作奖获得者 闽剧《生命》取材于上世纪90年代姜安的小说《走出硝烟的女神》,我告诫自己要敬畏这样的题材。对待这类题材,首先要匡正观念,回归常识,清醒地认识到戏剧创作就是写人的艺术,要体现人物的命运、性格。主旋律题材和别的题材在写作方法上没有区别,最正确的路径就是寻找那些最真实、最感人的东西。 过去表现战争中的女性,更多是展现一种“谁说女子不如男”的豪迈,而女性的特征则被战争磨砺得粗糙和模糊了许多。但这部小说所注意开掘的,却是战争中女人的坚韧、柔情、温暖。这部小说里有着大量精彩的细节,这是我最感兴趣的。写作时,我只沉浸在那些让我感动的人和事中,跟着笔下的人物走,从不考虑这个题材属于什么类型。 初稿出来后,我与张曼君导演对剧本进行多次研讨修改,前前后后修改了12稿,使剧本在创作中就和二度创作达到一种通达的状态。我认为一度和二度这样的合作,对现代戏尤为重要,因为现代戏有可能在结构、风格乃至信息量上都大大不同于古装戏,一度二度必须进行创造性地合力,才有可能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势,抵达最佳状态。 戏曲不但要重传承也要重创造,导演们的创造性也能推动戏曲文学的发展,而我们编剧要做的就是积极地和导演互动,让戏曲现代戏的舞台更美丽。 来源:《文艺报》/陈欣欣:让戏曲现代戏的舞台更美丽——闽剧《生命》创作谈 福建省实验闽剧院公号转载:《文艺报》2019年6月21日第四版:仲呈祥等评闽剧现代戏《生命》 安葵:生命之花在硝烟中绽放 王安葵,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原所长 “走啊!走啊!”“命啊!命啊!我的命!”一群怀了孕的女战士艰难而又顽强地向前行进。这是一场特殊的战斗。队长陈大蔓最先不愿意承担这样一个任务,不理解这群妇女,最后不顾一切困难带领她们跋涉,胜利完成任务。50位母亲生下50个孩子,生命之花在硝烟中绽放。这是一首何等壮美的史诗。剧作家陈欣欣继续了此前她创作京剧《山花》视角独特的艺术特点,导演张曼君积数十年执导革命历史题材戏曲之经验,对这一段特殊的战争生活做出了诗意的解读。 这是一部“群戏”,一群演员的行动构成了一幅幅真实又洋溢着诗情的画面;同时,在群戏中又着重表现了几个人不同的性格。女性剧作家和女性导演有很多细腻的笔触,准妈妈们听到腹中孩子动时那种欣喜,与腹中孩子说话的幸福感,这些描写都表现出生命与美、生命与爱的紧密联系。残酷的战争、艰苦的环境泯灭不了人的最美好的感情。 “用生命呵护生命”“用生命迎接新的生命”,闽剧《生命》具有象征的意义,母亲们唱道:“给你血给你肉造一个小日头,照亮天照亮地晒暖娘的心!”这是母亲的颂歌,也是革命的颂歌。看闽剧《生命》,使我们更加理解女人、母亲、战争中的女人、福建的女人,我们对革命、对革命队伍,对生命也有了新的理解和感受。舞台上一轮红日冉冉升起,战士们用生命迎来了人民共和国的诞生,一群蓬勃的新生命与共和国一起诞生。 来源:《文艺报》/安葵:生命之花在硝烟中绽放 福建省实验闽剧院公号转载:《文艺报》2019年6月21日第四版:仲呈祥等评闽剧现代戏《生命》 闽剧《生命》剧照和排练照(来源于福建省实验闽剧院) 闽剧《生命》将于2019年7月1日(周一)19:30在北京长安大戏院参加“新福建 新风采”福建优秀剧目晋京展演,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献礼! 延伸阅读: 情歌一曲动京华——观民族歌剧《尘埃落定》(文豪 仲呈祥) 张曼君印象:以中国审美缔造自己的导演王国 经典复排中的活态传承 ——评唐派名剧《二子乘舟》(王馗) 诗、史、哲:昆曲改编古典剧作的三重世界(安葵)
闽剧《生命》片花(来源于福建省实验闽剧院)
闽剧现代戏《生命》讲述的是新中国诞生前夕,一支由五十个怀孕女军人组成的特殊队伍,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历经重重艰难险阻,在战火中生下五十个与共和国同龄的孩子,在惨烈战争中创造生命奇迹,以生命呵护生命,以坚定信念迎接新中国诞生的故事。该剧由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出品、福建省实验闽剧院创作演出。取材于曾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的姜安长篇小说《走出硝烟的女神》,编剧为曾获曹禺剧本奖、文华剧作奖的福建省著名剧作家陈欣欣,导演为著名导演、中国戏剧梅花奖表演艺术家、国务院终身特殊津贴专家张曼君,由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表演奖、“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周虹和“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陈琼领衔主演,其余主演均是有高级职称的资深演员。
《生命》七大主演
闽剧《生命》是一部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英雄的红色题材作品,具备深刻的党性教育意义及艺术观赏价值。在福建第七届艺术节获得剧目一等奖、剧本一等奖、表演荣誉奖、表演一等奖、音乐设计一等奖等多项殊荣,入选2019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扶持工程重点扶持剧目;国家艺术基金2019年度大型舞台剧和作品创作资助项目;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火花茶会”重点策划项目;福建省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重点剧目;2018、2019年度福建省舞台艺术精品工程重点剧目。在《生命》“七一”晋京演出之际,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特摘选微评五组,以飨读者。
《生命》海报
《生命》剧照
仲呈祥:彰显战争中的人性光辉
仲呈祥,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闽剧《生命》主题的开掘不仅对闽剧,对整个文艺创作都有启示意义。
1.题材开掘富有新意
闽剧《生命》通过史诗般的解放战争中的故事来结构情节、塑造人物,揭示中华民族文化的深刻内涵,彰显人性中最真实的东西。该作品的价值在于它站在历史观、美学观的立场上,深刻地表现了战争与生命、战争与人的关系,倡导生命意识,视角独特。
2.剧本结构独具匠心
第一场戏是授命。主人公陈大蔓性格倔强,战争严酷的环境把她锻造成了一个不像女人的女人,她缺乏女人味、女人的情怀,成了一个“假小子”。她出场时对于孕妇队是不理解的,对这些孕妇是有看法的,她唱道:“战火中还忙着当妈当娘”,这是全剧的点睛之笔,表现了大蔓的精神境界和精神高度,这个境界是战争对正常女人的性格扭曲,是严酷的战争环境造成的。而冰姑关键的台词使队长改变:“她们中的很多人不知道自己的丈夫已经牺牲,她们怀的是烈士的遗孤!”为什么要重视这些孕妇?这是共产党人的生命意识。
第二场戏是出发。精心设计引出关键人物军医徐松和富家女、知识分子刘雪鸣。这两种人从两种视角看待陈大蔓的人性,看待陈大蔓对生命的观念,多个视角去看,增加了作品的丰富性。
第三场戏是背包。刘雪鸣认为:背包里装着我孩子的东西,那就是我的未来我的命。大蔓很清楚,那些妨碍行军的、影响战争的、会危及你们生命的包袱,必须扔掉。这就产生了戏剧冲突,背包成了“托物言志”的“物”,背包背后不同的情字得到体现,又更进了一层。
第四场戏是恋情。该剧靠情节取胜,不仅通过情节来展示人物性格的发展史,而且展示人物形成性格的社会关系的发展史。染指甲这个细节选得非常好,求美之心人皆有之,战争环境里面女人也是爱美的。从背包到染指,后面还有典型事件——羊肉汤。
第五场戏是对话。带着浪漫主义的色彩与腹中胎儿对话,不同女人跟自己的胎儿对话。促成了大蔓这个人物精神轨迹的转变,逐步揭示了她人性深层的东西和精神追求的高度。
第六场戏是御敌。李大脚用特殊的方式御敌,她一边打枪一边生孩子。她真的是用染着红指甲的手在打敌人!大蔓本来就是个英雄,现在成了个巾帼英雄,变成了一个有情有义、有情怀、有担当、有人性、有关爱的大英雄
来源:《文艺报》/仲呈祥:彰显战争中的人性光辉
福建省实验闽剧院公号转载:《文艺报》2019年6月21日第四版:仲呈祥等评闽剧现代戏《生命》
张曼君:从闽剧《生命》漫谈戏曲现代戏导演艺术
张曼君,著名导演、中国戏剧梅花奖表演艺术家、国务院终身特殊津贴专家
现代戏创作是一个颇具复杂度的命题,要面对戏曲美学当代创造的许多专业思考,更要考量我们在现代真实面前的胆略和视野。
谈起闽剧《生命》剧本,我很同意剧作家陈欣欣讲的格局要大,充盈着诗情的追求。同时注意到这个剧目更宏观的对生命意识的思考,这远远超出了一个女人受辱之后的人生感悟,远远超过了一支队伍在转移过程中面临的艰难险阻。让我们心动的是,在那个大背景下,人为了生命而坚持的那一份顽强与善良。面对《生命》这样一个史诗性而且诗意十足的题材,艺术之美就美在我们有悲悯情怀,有同情和善良,这才是创造艺术魅力的基调和动力。生活中总有一束温暖之光会抚慰我们导演的感受,我愿意把苦难通过咀嚼,用温暖的、可以抚慰心灵的方式形成一种包浆,使得戏中的人物命运和人物故事,让每个观众都得到慰藉。
我和编剧陈欣欣咀嚼让我们心动的美丽场面,比如说指甲舞,表达出女军人们和理想和生命共同激荡的美好场景;在22块伤疤的诉说中找到为什么要这样做的理由,找到了主人翁从过去阴霾中走出硝烟面对光明的过程……对于中国戏曲来说,诗性之美是原则。舞台上音乐、演唱、场面、肢体、状态都要融合。我们要直面舞台的立体性,做一些扩大舞台思考、彰显诗性之美的探索之路。
排演《生命》的过程是对现代戏的一种探索。必须让现代戏的舞台不是枯燥地喊口号,只注重宣传而忽略人的存在。《生命》中四个人物陈大蔓、李大脚、刘雪鸣、冰姑都各有特点。这些人物都是在队伍行进过程中展现出的不一样的陌生化的表达方式。在做现代戏的考量中,我希望一定要不停地拨正自己的心态,坚持住对人性的表达。
我希望地方戏曲走入当代,在传统的根基上有更丰盈的表现,继续壮大肢体,有更茂密的树叶,有更挺直的躯干,有更多的阳光普照,使得它能够站立到今天。用闽剧这一地方戏剧种演绎现代戏,我坚持对传统文化的珍爱和尊重,努力挖掘那些因时间久远可能被漠视了的地方戏元素,寻找到一种直追古老传统的比较扎实的剧种语言,同时又要把这些古老的元素通过加工、再造、强化,形成一种新的感觉,注入这一剧目,努力寻找这个剧种和现代对接的出路。
我想通过这次艺术实践再一次致敬传统,同时还要面对现在,思考未来。希望这出现代戏不仅仅是一个剧目的精彩、一个故事演绎的成功,更重要的是能够唤醒整个剧种文化、本土文化一种鲜活的被当代所需要的状态。同时表达出我们对真正生命意义的尊重,因为生命就在于生生不息、在于顽强、在于璀璨、在于它不可替代的一种需要,同时作为人类推动前进、承载希望的载体。
来源:“戏聚青评”微信公号(原题:戏曲现代戏导演艺术漫谈 ——从闽剧《生命》说开去,点击查看原文)
王馗:张曼君的生命戏剧观与《生命》的现代表达
王馗,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
1.张曼君的生命戏剧观
在数十年的艺术创作中,导演张曼君已经从舞台表演者发展为舞台整体的布局者、创造者。张曼君的戏曲创作始终围绕生命表达,聚焦生命成长,深掘生命质感。
闽剧《生命》的现代舞台呈现传达着张曼君借由舞台艺术而赋予生命再现的生命戏剧观。剧作体现出她惯常的女性立场、草根视角和生命价值,但更加成熟地填充了多元的人性开掘、情感体验和心理把握。该剧的成功表明了革命现代戏实现了以人性、情感、心理为内容的生命观在艺术中的深度表达,创新了戏曲文本、舞台艺术的表达方式。
2.闽剧《生命》的现代表达
闽剧《生命》叙述在解放战争即将结束之际,一支由50名孕妇组成的特殊军人队伍辗转行进,在战火硝烟中保护生命,迎来新政权的曙光。该剧秉持着对生命意志的多重探索,通过对陈大蔓与孕妇队艺术形象的张扬,别具一格地展示了对革命现代戏的重新发现和重新塑造。“生命”经由生命个体成长而具备了对新的国家的礼赞。该剧舞台结构采用双线叙事,一则重在孕妇队的行走,她们作为干部家属,却焕发出革命女战士、革命母亲的群体风采;一则重在陈大蔓的蜕变,从性格孤冷、自我封闭的女战士转向丰富开放。
来源:《文艺报》/王馗:张曼君的生命戏剧观与《生命》的现代表达
陈欣欣:让戏曲现代戏的舞台更美丽——闽剧《生命》创作谈
陈欣欣,福建省著名剧作家,曹禺剧本奖、文华剧作奖获得者
闽剧《生命》取材于上世纪90年代姜安的小说《走出硝烟的女神》,我告诫自己要敬畏这样的题材。对待这类题材,首先要匡正观念,回归常识,清醒地认识到戏剧创作就是写人的艺术,要体现人物的命运、性格。主旋律题材和别的题材在写作方法上没有区别,最正确的路径就是寻找那些最真实、最感人的东西。
过去表现战争中的女性,更多是展现一种“谁说女子不如男”的豪迈,而女性的特征则被战争磨砺得粗糙和模糊了许多。但这部小说所注意开掘的,却是战争中女人的坚韧、柔情、温暖。这部小说里有着大量精彩的细节,这是我最感兴趣的。写作时,我只沉浸在那些让我感动的人和事中,跟着笔下的人物走,从不考虑这个题材属于什么类型。
初稿出来后,我与张曼君导演对剧本进行多次研讨修改,前前后后修改了12稿,使剧本在创作中就和二度创作达到一种通达的状态。我认为一度和二度这样的合作,对现代戏尤为重要,因为现代戏有可能在结构、风格乃至信息量上都大大不同于古装戏,一度二度必须进行创造性地合力,才有可能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势,抵达最佳状态。
戏曲不但要重传承也要重创造,导演们的创造性也能推动戏曲文学的发展,而我们编剧要做的就是积极地和导演互动,让戏曲现代戏的舞台更美丽。
来源:《文艺报》/陈欣欣:让戏曲现代戏的舞台更美丽——闽剧《生命》创作谈
安葵:生命之花在硝烟中绽放
王安葵,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原所长
“走啊!走啊!”“命啊!命啊!我的命!”一群怀了孕的女战士艰难而又顽强地向前行进。这是一场特殊的战斗。队长陈大蔓最先不愿意承担这样一个任务,不理解这群妇女,最后不顾一切困难带领她们跋涉,胜利完成任务。50位母亲生下50个孩子,生命之花在硝烟中绽放。这是一首何等壮美的史诗。剧作家陈欣欣继续了此前她创作京剧《山花》视角独特的艺术特点,导演张曼君积数十年执导革命历史题材戏曲之经验,对这一段特殊的战争生活做出了诗意的解读。
这是一部“群戏”,一群演员的行动构成了一幅幅真实又洋溢着诗情的画面;同时,在群戏中又着重表现了几个人不同的性格。女性剧作家和女性导演有很多细腻的笔触,准妈妈们听到腹中孩子动时那种欣喜,与腹中孩子说话的幸福感,这些描写都表现出生命与美、生命与爱的紧密联系。残酷的战争、艰苦的环境泯灭不了人的最美好的感情。
“用生命呵护生命”“用生命迎接新的生命”,闽剧《生命》具有象征的意义,母亲们唱道:“给你血给你肉造一个小日头,照亮天照亮地晒暖娘的心!”这是母亲的颂歌,也是革命的颂歌。看闽剧《生命》,使我们更加理解女人、母亲、战争中的女人、福建的女人,我们对革命、对革命队伍,对生命也有了新的理解和感受。舞台上一轮红日冉冉升起,战士们用生命迎来了人民共和国的诞生,一群蓬勃的新生命与共和国一起诞生。
来源:《文艺报》/安葵:生命之花在硝烟中绽放
闽剧《生命》剧照和排练照(来源于福建省实验闽剧院)
闽剧《生命》将于2019年7月1日(周一)19:30在北京长安大戏院参加“新福建 新风采”福建优秀剧目晋京展演,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献礼!
延伸阅读:
情歌一曲动京华——观民族歌剧《尘埃落定》(文豪 仲呈祥)
张曼君印象:以中国审美缔造自己的导演王国
经典复排中的活态传承 ——评唐派名剧《二子乘舟》(王馗)
诗、史、哲:昆曲改编古典剧作的三重世界(安葵)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
数智技术如何更好赋能戏曲艺术(任婷婷)
“花式”解码经典戏曲(罗怀臻)
越剧“梁祝”故事:从《梁祝哀史》到《梁山伯与祝英台》(郭梅)
《戎夷之衣》:一个“战国职场人”的滑脱(张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