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戏剧戏曲>正文

“云端戏曲”:探索、机遇,还是挑战

2020-06-23 阅读: 来源:《文艺报》 作者:吴乃顾 收藏

  “云端戏曲”弥补了疫情期间无法进剧场看戏的缺憾,拓展了传统戏曲传播渠道,带来了可观的观众群体,甚至圈到了一大批青年粉丝,让传统戏曲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但也应该看到,这样的影像呈现方式,虽然对现场演出进行了实况记录,却仍然无法复制现场演出的真实性、感染力,观众也缺乏现场的参与感和互动性。“在线”不等于“在现场”,“云上”也不是简单复制“线下”舞台。面向未来,各院团及戏曲工作者还是应立足传统戏曲艺术本体,与时俱进、及时总结,积极探索传播新模式,有目的、有意义、有计划、有步骤地实现传统戏曲与互联网的融合创新。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全国各类文艺演出活动暂停,然而现场演出的停摆,阻挡不了云端线上的精彩。全国各地戏曲院团积极响应“文艺抗疫”的号召,利用互联网新媒体平台纷纷试水“云端戏曲”。三个多月来,“云创作”“云剧场”“云练功”“云排练”“云课堂”接连不断,戏迷们足不出户就能享受丰盛的文化大餐。

  云创作:积极响应,以声传情

  疫情初期,全国各地戏曲院团积极行动,围绕防疫抗疫主题,第一时间组织创作,各剧种戏曲艺术家携手担当文艺战线抗疫宣传员,及时创排一系列战“疫”主题戏曲戏歌作品,在互联网各大短视频平台、微信公众号等渠道投放播出,宣传抗疫知识、鼓舞士气,“戏曲抗疫”一度成为微博热门话题,颇受关注。

  1月底,国家京剧院专门组建防疫创作工作组,京剧表演艺术家于魁智、李胜素、张建国、李海燕等录制了短视频和诗朗诵《我的祖国》;与此同时,中国评剧院先后创作了戏歌《九州同心》《同心战“疫”》《防疫歌》;河南豫剧名家共同创作的抗疫公益戏歌《打不赢这一仗不把家还》《严冬退去春满园》等;浙江小百花越剧院创作了“疫情防控阻击战”越歌三部曲;安庆市黄梅戏艺术剧院推出了《黄梅声声阻疫情》。除大剧种外,全国各地方戏曲院团用心创排的戏曲戏歌作品层出不穷,例如武汉汉剧《爱与我们肩并肩》、成都川剧《新三字经》、陕西秦腔《秦声高唱共克时艰》、温州瓯剧《口罩遮面未识君》、广东粤剧院还利用粤剧身段编排出防疫健身操,等等。不论是名家个人唱段还是院团集体创作成果,不论是全国性大剧种还是地方戏剧种,这些传授防疫知识和宣传防疫措施的戏曲作品通俗易懂,传播迅速,充分展现了传统戏曲感染人、鼓舞人、影响人的艺术魅力,兼具认知教化和大众娱乐的双重功能,尤其是在广大农村地区,切实起到了教育引导广大群众提高防疫意识,加强自我保护的科普宣传作用。

  随着疫情蔓延和防控工作持续深入,戏曲工作者怀抱创作热情,克服重重困难,分解排演任务,各地各剧种抗疫小戏纷纷通过网络展播,甚至是现场直播的方式,亮相“云端剧场”。比如,2月5号,广州粤剧院公众号就推送了新创粤剧小戏《巍巍南山》;2月中旬,上海沪剧院创排的微剧场《一路有你》和《阿拉上海人》上线网络视频平台;3月20日,河南济源创排的现代豫剧小戏《六亲不认》上线腾讯视频;4月10日,上海越剧院新编抗疫小戏专场《一袭白衣》《暖春》作为“云赏越”系列活动之一,在新民网、抖音等11家线上平台同时直播,等等。

粤剧小戏《巍巍南山》

上海越剧院“云赏越”演出

  有网友表示,手机刷到这些防疫题材戏歌短视频,第一次听到这么多剧种。借助云端平台,传统戏曲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丰富多样的地方戏突破了地理距离的隔阂,表现了戏曲艺术生长活跃、繁荣蓬勃的生命力。

  云剧场:戏聚云端,好戏连台

  在无法进剧场看戏的日子里,“云剧场”满足了广大戏迷观众的看戏需求。2月初,湖南省演艺集团“一通文化”平台上线了“湖南优秀新创小戏”展播专题,紧接着推出了2019年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剧目展播专题。3月11日开始,全国地方戏演出中心网络平台推出了“心在一起——全国地方戏曲展播月”活动。北京京剧院微信公众号和微博同步推出上世纪80年代由北京京剧院部分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演出的数部经典剧目演出影像。广西戏剧院通过公众号开展了“广西戏剧院优秀剧目展播月”活动。上海昆剧团拿出压箱底的珍贵资料,同时在公众号和B站上连续推出“云上观雅韵”经典剧目片段赏析。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推出的“兰苑时光机”从2月16日起至今,定时在线播映省昆个人专场演出视频,在“春风上巳天·云看戏”活动中,还采取了预约付费“云看戏”,但对湖北IP地址观众免费。4月10-11日连续两天放映精华版《牡丹亭》全本演出视频。

  众多剧种经典剧目通过云剧场纷纷亮相,通过网络云端一键直达戏迷票友观众眼前,既有与时俱进、反映当代生活的现代戏,又有脍炙人口、经久不衰的经典传统剧目,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了丰硕的精神力量。

  为提升网民观众在线“云看戏”的观赏体验,3月20日,上越“越赏清音”公益演唱会直播结合数字化手段,通过前期实景拍摄和现场虚拟空间叠加运用,观众可以看到演员或居家或置身园林不同场景的表演效果。4月12日,昆曲演员张军则把“复苏·阅读:水磨新调2020春季园林音乐会”直接搬到朱家角课植园小桥流水亭台楼阁的实景里,给屏幕前的观众带来了更直观的视听体验。6月5日晚,广东粤剧院“粤韵ONLINE”粤·经典主题线上直播以粤剧经典作品为主题,汇聚了曾小敏、蒋文端、林家宝、彭庆华、文汝清等多位粤剧名家,除了折子戏演出,此次直播还通过展现马师曾、红线女、罗品超、罗家宝、林小群、郑培英等粤剧表演艺术家的历史资料视频与现场表演相结合的形式,架设现场伴奏乐队与复古戏台,增强线上观众的“现场感”,多角度诠释粤剧名段,重温经典。

“水磨新调”2020春季园林音乐会

  如果说经典剧目展映和直播演出是“大剧场”的话,那戏曲演员们在各短视频平台上开设的“主播”账号,就是一个个云端“小剧场”了,他们和连线网友互动,开设戏曲小课堂,演示表演身段,讲述剧种历史和戏曲小知识,一下子拉近了与屏幕前观众的距离。

  云端戏曲:从“云”落地更重要

  疫情期间,借助互联网这一传播媒介,传统戏曲突破了时空限制,填补了戏曲舞台演出时间不能复制、空间无法转移的缺憾,对剧目创排过程也产生了影响。不少院团采取“云排练”方式为全面复工复产做准备。成都市川剧研究院“云上建组”,通过手机连线“坐排”,对台词、讲感情、调节奏,停工不停功。也有院团在直播平台开设“云练功”主题直播,名角开腔亮嗓,“全武行”也上直播,5月15日上海京剧院在抖音、B站、一直播、天津北方演艺集团等四大平台同时直播武戏展示专场,及时敏锐地抓住了面向互联网用户,尤其是青年群体宣传推广传统戏曲的良好契机。

  对观众来说,让更多人有机会走近传统戏曲,在智能手机屏幕方寸之间就能领略到丰富多样各地各剧种的艺术魅力,感受到传统文化与现代网络生活的有机融合;对戏曲人来说,也许可以尝试戏曲艺术从以往单一的现场舞台表演,延续或转型到视频影像呈现的探索实践。

  尽管“云剧场”改变了传统进剧场看戏的方式,弥补了疫情期间无法进剧场看戏的缺憾,拓展了传统戏曲传播渠道,带来了可观的观众群体,甚至圈到了一大批青年粉丝,但粗略统计各院团微信公众号和官方微博的平均阅读量,以及各视频平台发布的视频点击播放数,戏曲类视频的累计观看人次数仍无法和其他综艺类视频相比:某院团在抖音开设的一次“云练功”主题直播过程中,进直播间观看人数最高不足500人;某院团在B站开设的官方账号上推送的数期知名演员讲授戏曲知识“云课堂”短视频,平均点击播放量不足400。

  造成上述情况的原因有三:一是各剧种有不同的戏迷人群,“云端戏曲”虽拓展了传播渠道,但由于缺乏有效导流和引流,仍没有精准触达真正的戏迷受众,对剧种特色明显的地方戏来说尤为明显;二是“云剧场”虽有好戏,但由于缺乏专业导赏,面对艺术门槛和专业门槛,年轻观众接受有难度,自然圈粉有限;三是受限于“云剧场”展映的剧目选择和音画质量,忽略了互联网用户对影像画质的要求,再加上碎片化的呈现方式无法引导观众深入了解传统戏曲文化,反而稀释了戏曲艺术的深邃魅力。

  对“云端戏曲”来说,不论是演出实况放映还是线上直播,也都只能是戏曲现场艺术的影像复刻。戏曲艺术的魅力在于每一次现场演出的真实精彩,“戏”是对演员表演的要求,“曲”是对演员演唱和乐队伴奏的要求,在影像化的云端,这两点都难以完美呈现。视频影像虽然对现场演出进行了实况记录,但仍然无法复制现场演出的真实性、感染力,观众也缺乏现场参与感和互动性,弹幕留言也无法与现场演出时台上台下无声但传神的观演互动相提并论,相对一部分弹幕评论都是“期待重返剧场”的留言。

  “在线”不等于“在现场”,“云上”也不是简单复制“线下”舞台,剧目的创作生产、排演演出都还是落地生根着,应探索一种既符合戏曲艺术发展规律,又能充分彰显戏曲艺术魅力的“云端新常态”。目前看来,不少院团的“云端戏曲”仍处于试水阶段,并没有投入更多精力进行持续的线上运营,也没有做好对网生代年轻粉丝的挖掘、培养和维护。另外,由于传统戏曲不太注重网络环境下的版权保护,传统经典剧目演出视频、名角大家的重头剧目影像,都能在网上找到相关资源。

  新冠疫情结束后,传统戏曲出路在何方,是重回剧场返归民间,还是依然活跃在云端线上?各院团在各网络平台开设的官方账号,是否还能如特殊时期这样保持更新,上传高质量的视频作品,定期开展线上直播?如何吸引线上观众在疫情结束后,从云端“变线(下)”进剧场?这些问题都值得关注和思考。疫情期间,“云端戏曲”的热闹不应成为应时应景的昙花一现,各院团及戏曲工作者都应立足传统戏曲艺术本体,继续利用好云端技术,与时俱进、及时总结,积极探索传播新模式,有目的、有意义、有计划、有步骤地实现传统戏曲与互联网的融合创新。

  (文中图片来源于《文艺报》,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延伸阅读:

  “云”端体验可以替代剧场吗

  罗怀臻:传统戏曲的全媒体生命力

  抖音短视频与戏曲艺术的现代传播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