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戏剧戏曲>正文

南京:“世界文学之都”打造时代戏剧名片

2020-08-06 阅读: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研讨会 收藏

  2019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方宣布南京入选“世界文学之都”。2020南京文化艺术节期间,13部新编创排本地剧目登上舞台,涵盖京剧、越剧、话剧、锡剧等多个剧种,让观众在“世界文学之都”过足戏瘾,尽显南京城市文艺气质。7月27日,由南京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和旅游局、市文联主办的南京文化艺术节“世界文学之都与戏剧创作”高层论坛活动举行。来自文学、戏剧界的知名专家学者共同研讨南京的文学与戏剧创作,展望“世界文学之都”的未来,提出打造南京戏剧名片的构想,进一步助推南京不断推出文艺精品、培养优秀戏剧人才。

南京钟山风景区  梅宁 摄(图片来源:“中摄协影像中文网”微信公号)

  ● 徐兴无(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

  南京大学文学院在申报“世界文学之都”的工作中,一开始就作为重要的学术支撑力量介入,特别是梳理南京为什么能成为“世界文学之都”的历史遗产方面。在2017年申报过程中举办的“文学多样性与城市可持续发展”高层论坛上,我提出,“世界文学之都”城市应看重文学的遗产、当下的创作、当下的阅读、当下的文学产业,特别是城市文学生活和文化活力之间的关系。

  1949年11月25日,胡小石先生应中奥文化协会邀请,做了题为“南京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的演讲,向西方世界阐明了南京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胡小石先生在这次演讲中提出,南京有四个对中国文学的发明和创造,因此能够成为中国公认的“诗国”,凭此进入“世界文学之都”。

  第一个是山水诗,在历史上的南京,出身高门士族的谢灵运知道怎么用词语描摹山水,声色大开。第二个是文学教育,我们讲“世界文学之都”,当中很重要的就是一个城市里的文学教育市场,南京是较早将文学作为单科教育的都城。第三个是文学批评的独立,在历史上,南京出现了钟嵘的《诗品》、刘勰的《文心雕龙》等文学批评著作。第四个是声律和宫体的创立。所以,胡小石先生提出的四点恰恰是南京能成为文学之都的四个创造,都具备自由和创新的精神。

  ● 高峰(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

  南京作为“世界文学之都”在中国戏剧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元朝戏曲家白朴曾长期生活在南京,创作《墙头马上》。明朝皇室成员中,朱权的曲学巨著《太和正音谱》是我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曲论巨著。何良俊在南京做官多年,他的《四友斋曲说》对戏剧理论的建树具有突出价值。南京是汤显祖的第二故乡,他先后在此游学、做官长达10年,在南京担任太常寺博士期间写成了《紫钗记》。清初戏剧家李渔寓居南京,创作了《闲情偶寄》。清初著名戏剧家洪昇多次到访南京,在南京完成了《长生殿》的创作。江宁织造,即曹雪芹的祖父曹寅,特地为洪昇组织了《长生殿》的盛大演出。清初戏剧家孔尚任寻访南明遗迹,经过10多年的苦心经营完成传奇《桃花扇》,借离别之情写兴亡之感,展现金陵风度,歌咏秦淮风情。到了民国时期,吴梅先生最早对戏剧进行现代化研究,至今仍保留了研究的传统和教育体系。

传承版越剧《桃花扇》(图片来源:“南京市越剧团”微信公号)

  如何挖掘南京古代文学精华,注入当下的戏剧创作?我提出四个建议:一是借古喻今,挖掘改造符合当代优秀文化价值观念的传统文化;二是展示当年文化名人在南京的金陵歌咏,折射时代文化的繁盛风貌;三是可以用集体式的折子戏形式串联金陵文学中风采各异的篇章;四是挖掘南京的地域文化进行戏剧创作时,应该提高站位,呼应时代文化需求来展示精神力量。

  ● 赵天为(东南大学艺术学院党委书记、副教授):

  关于南京戏剧资源的经典挖掘。首先,可以深入挖掘南京已有的戏剧经典资源。这可以提升戏剧资源的品质,进一步加深南京民众甚至是全国人民对南京戏剧的认同感。其次,创造性地挖掘南京具有戏剧潜力的历史典故资源。南京是一个有故事的城市,戏剧是一个适合讲故事的体裁,现在对于南京的故事关注度不够、挖掘不够。这一方面需要关注南京作家的创作,另一个方面是需要关注南京的创作。南京是六朝古都,历史文化资源丰富,这些都是很好的文学创作抓手,可以作为南京文学和戏剧的一个连接点去打造,作为南京推介的亮点。

  关于南京戏剧资源的现代表达。一是聚人才,汇聚英才推动戏剧创作质量的提高。二是守传统,不是抱残守缺,而是融合传统与现代,找到恰当的融合点。三是提质量,精心把握,精益求精,创作出一批留得住、经常演的剧目。四是融学术,我们打造的剧目有它经典的故事源头和背景,这些都可以进入学术视野进行研究。同时,我们也要注重南京戏剧品牌的多元表达,多渠道拓宽途径、多元化地进行剧目传播。

  关于南京戏剧资源的传播推广。第一要讲好南京故事,推动南京戏剧走向全国。第二要讲好中国故事,助推中国戏剧走向世界。关于讲好南京故事、中国故事,我有四点想法:一是点线面的资源连接;二是全方位联合打造;三是加大力度和指向明确的政策引领;四是加强国内、国际的交流与合作。

  ● 季国平(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研究员):

  戏剧文学一剧之本的重要性体现在哪里?一是戏剧文学是戏剧剧本,更是一剧之本,当下缺好戏首先是因为缺少好的文学剧本,戏剧界闹剧本荒已经多年了,必须重视剧本创作。二是戏剧与文学相互依存,剧本有从小说改编的深厚传统,特别是戏曲、文学也受戏剧的影响。在我的视野里,根据优秀文学作品改编的剧目,成功率比原创要高得多。三是六朝古都南京是一个非常“有戏”的都市,文化底蕴深厚,文学气息浓郁。新近创作的《乌衣巷》《凤凰台》,就是两部优秀剧目,即便读其文学剧本,旧时王谢的风流、盛唐李白的浪漫,都栩栩如生、意境独特。

  中国戏剧走向世界,任重道远。中国的汤显祖与英国的莎士比亚是同时代的人,二人同年逝世,莎士比亚世界知名,而汤显祖的国际影响力弱了很多。中国戏曲和汤显祖要走向世界,任重道远:一是从“Opera”到“Xiqu”,中国戏剧形式多样,真正代表中国舞台艺术的样式是戏曲,中国戏曲走出国门,翻译问题至关重要,在第33届世界戏剧代表大会上,我们采用学界专家的建议,戏曲就译为“Xiqu”。二是中国故事如何进行国际表达。中国戏剧走出去不能一味迁就和迎合外国观众,以牺牲戏曲的个性和特性为代价。我认为最能代表中国舞台艺术成就的是中国戏曲,中国戏曲在世界诸多舞台艺术中独此一家、独具魅力,是最具“国际表达”潜力的中国艺术。三是中国戏曲走出去的核心问题是剧目问题。走出去的剧目应该是丰富多彩的,我认为大致有三类:一种是传统经典剧目,二是新创作的优秀剧目,三是改编外国题材的剧目。

冯方宇《惊,梦。》系列摄影作品,取景地:南京瞻园北假山(图片来源:“中摄协影像中文网”微信公号)

  ● 罗怀臻(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教授):

  这些年,出现了戏剧文学逐渐被文学主流边缘化的现象,而在今天论坛上,在研讨文学之都时,我们特别把戏剧创作、戏剧文学作为主题来论述,有种正名的意义。通过以下四点,南京的“世界文学之都”地位应该得到认同。

  一是南京具有深厚的古典戏曲文学的传统。元朝时元杂剧在南京传播,明清时期南京是传奇昆曲重要的制作基地、创作基地、演出基地、传播基地。南京有对戏曲文学推崇和尊重的传统,形成了南京城对戏曲创作、戏曲研究、戏曲演出和传播的重视。南京十里秦淮的秦淮文化的重要内涵之一就是戏剧文化,南京戏曲的演出场馆不仅有勾栏瓦肆,也有水榭楼台、庙台广场,演出形态丰富,是我们宝贵的遗产。

  二是卓越的现代戏剧文学精神。民国在南京建都,这一时期中国迎来了进一步现代化、城市化、国际化、商业化,戏剧文学在南京一些高校形成了一个个高地,与此同时戏剧文学的传统也在大学里传承下来。曾任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的陈白尘先生,强调剧作家首先是作家,只是这个作家的文学载体是剧本,这就是一种现代文学精神。南京这座城市有卓越的现代戏剧文学精神,这是我们宝贵的资源。

  三是优秀的当代戏剧文学创作。南京有对戏剧文学尊崇的传统。江苏的青年剧作家成长和发展势头正好,今后20年中国的戏剧文学创作,江苏必占据重要席位,江苏戏剧文学创作将由一个输入省变成一个输出省。

  四是于我个人而言,南京是我个人戏剧文学创作的福地,也是我创作的根据地。

  ● 张弘(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国家一级编剧):

  《乌衣巷》《凤凰台》这两部作品之所以这样命名是因为一提起南京,很多人就会想到《乌衣巷》这首诗、想到李白的《凤凰台》。可见,南京文化积累在我们的潜意识里,一旦有机会就会自然地表达出来,如果这能和社会、观众产生呼应,就能形成一种文化的观照。

《乌衣巷》海报(图片来源:“南京市越剧团”微信公号)

  首先,关于《世说新语》,我们将《世说新语》改编为折子戏,在演出过程中发现有很多青年人是魏晋文化的粉丝,魏晋文化是南京宝贵的文化资源。《世说新语》和魏晋文化仍是未开垦的处女地,值得继续深入挖掘和探讨。其次,关于《桃花扇》我有一个建议,南京的景点其实基本上被《桃花扇》包含在内了,可以考虑《桃花扇》与旅游线路的文旅结合。最后,关于《红楼梦》,在将《红楼梦》改为折子戏时,我们让昆曲的折子对应《红楼梦》的章回,这样小人物都能入戏、成为主角。同时,创演折子戏成本小,十分灵活,很多场合都能演,也更考验演员的功力。

  (专家发言文字由王炜根据论坛现场录音整理,文中图片已注明来源,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延伸阅读:

  在金陵,遇见文化艺术节

  小名片 大文章——《昆曲》文化名片微视频拍摄

  现实题材舞剧之“真”——评当代舞剧《记忆深处》(慕羽)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