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戏剧戏曲>正文

因为有你,就有奇迹——评话剧《因为有你》(宋宝珍)

2020-08-25 阅读: 来源:《文艺报》 作者:宋宝珍 收藏

  2020年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事情,就是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武汉发现疫情之后,全国各地医务工作者紧急驰援,江苏医疗队作为第一梯队最早到达,在这里医护人员夜以继日,顽强奋战,不顾个人安危,与死神赛跑,抢救病患,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早在今年3月,江苏省演艺集团已经着手以艺术的方式书写抗疫传奇。历经4个多月的资料收集、剧本完善,紧张排练,8月初江苏省演艺集团将抗疫题材的话剧《因为有你》搬上舞台。或许是因为久违了剧场,观众对这台演出充满了久别重逢的感情。他们为剧中人的命运揪心,为他们的处境动情,为他们的奉献感动。

《因为有你》海报(图片来源:《文艺报》)

  中国话剧历来秉承与时代同行、与人民同心、与生活同在、与思想共鸣的传统,在话剧舞台上讴歌抗疫行动中的时代英雄,用真实形象表达生命感悟,这是话剧工作者的使命担当。由江苏省演艺集团话剧院院长解涛编剧,国家话剧院李伯男导演的话剧《因为有你》,是精心打造的抗疫题材的成功作品。抗击疫情的文艺创作,话剧不能缺席,也不应该缺席,在疫情还没有完全消失之前,它的现实意义十分明显;等到有一天疫情结束了,它蕴含的生命哲思,依然具有值得回味和反思的余地。

  这是一部有仪式感、有共情性的戏剧。舞台的总体设计是玻璃材质构建的巨大网格结构,它本身的框架和影像在其上的投射,形成多样态、多意味的表现空间,它可以是社区的街道、医院的走廊、灵魂的故乡,也可以是急救室、家庭、病房……它可以抽象,也可以具象。它是大时代的缩影,也是千家万户的剖面,它承载一个又一个的场面,也聚焦一次又一次的聚散。一开场,画外音以凝重和沉郁的语调,讲述着疫情的发生和延续之中重要的时间节点发生的重要事情,演员们以叙事体的方式,讲述各自的角色定位,这种表现形式对于观众而言,很有带入感和仪式性,它让人们静下心来,回首、回味一同走过的人生。

  这是一部有时代特点、有现实观照的群像戏。它的构思很有特点,南京与武汉本来是两个区域,但是编剧通过剧中人的情感纽带,将两地的人心、人情紧密相系。其叙事主线是作为医生的段一铭和作为社区书记的范小沫的爱情,然而他们同处一城却各自奔忙,无法相见却心灵相通。他们曾经是大学的同学,毕业后各自为家乡效力。疫情之前,二人纠结于是范小沫去南京还是段一铭来武汉的事情。两个人都是故土难离、去留两难。疫情的突然出现让段一铭的选择变得简单,他不顾支援武汉的医生父亲的规劝,也不顾范小沫的坚决阻拦,义无反顾地走上抗疫一线。然而还没等他站到手术台旁,死神已经逡巡在他的身边,他最好的朋友、曾经的同窗孙刚医生不幸殉职。在武汉的奋斗经历,与范小沫的生死考验,让段一铭坚定了意志,为职责、为爱情,他选择留在武汉医院工作。武汉与南京、一人与众生、一地与一国,因为疫情,彼此的关联竟然如此紧密。

  此剧充满了生命的庄严感和神圣性。《因为有你》,剧名透露出编剧的缜密心思:你,既是指广大奋战在一线的医护人员,也是指千千万万居家抗疫的人民大众,当然也包括那些被疫情感染的不幸患者。因为有你,我们秉承生命至上、人民至上的原则,一个都不能少,生死相依,不离不弃。剧中没有高大上的人物,也没有激昂慷慨的口号,它的风格是质朴鲜明的,它的基调是平实真诚的,它的美学意味是含蓄隽永的,它的形象是鲜活生动的。该剧塑造了疫情期间芸芸众生的真实群像:一线医护人员、社区工作者、小区保安、网络主播、志愿者、居民……这里有生离死别的悲伤,有与死神较量后获胜的欢畅,有心心念念、咫尺天涯的思念,也有日复一日、勇敢坚守的执著,更有为了相聚的诀别、为了理解的争吵、为了宣泄的豪放,等等。

《因为有你》剧照(图片来源:“江苏省演艺集团”微信公号)

  该剧展现的是一场与疫病、与死神的斗争,焦点却是人心和人情。段波和段一铭的父子感情、段一铭和范小沫的爱情、孙刚和苏伦的生死爱情、范立平与范小沫的父女深情、两代护士长的母女真情、小娃娃和他打怪兽的医生妈妈的母子情等,在生死考验面前,显示了超越庸常的珍贵性和不确定性。正如戏剧中台词所言,“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一个先来”,但是剧中人选择了勇敢面对,共同担承,笑对死生。苏轼在一首词中写过:“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而剧中所表现的抗疫故事,却是“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有风雨也有情”。

  文艺作品要弘扬中国精神,在疫情中全国人民的表现,就是中国精神的最好明证。该剧刻画的是充满烟火气、接地气的中国百姓。中国人讲究实效、顽强坚韧,历史上灾难频仍,但是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中国人具有集体意识,从来不会把个人的重要性置于家国之上,始终强调荣辱与共、风雨同舟。

  (文中图片已标注来源,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作者:宋宝珍,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纵览

  《谷文昌》:一座丰碑永驻人间(宋宝珍)

  2019话剧:沉淀与奋起(宋宝珍 尤里)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