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戏剧戏曲>正文

现实题材话剧《因为有你》:文艺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林蔚然)

2020-09-01 阅读: 来源:《文艺报》 作者:林蔚然 收藏

文艺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

  文章合为时而著。文艺工作者在灾难面前究竟能做什么?也许这个行业的人们无法冲上一线,为国家安危直接尽力。而当灾难在历史的转角定格,经历洗礼之后,为时代发声,留下准确镜像,则是考验整个文艺行业的时刻。剧场复苏的时刻,8月的南京紫金大剧院上演了一部现实题材话剧《因为有你》。在全中国乃至全世界仍然处于疫情的大背景下,江苏省演艺集团话剧院担当起文艺创作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的责任,充分发挥了国有文化企业的使命,令人敬佩。

  该剧以抗疫期间医疗战线江苏精锐力量驰援武汉为线索,穿插了武汉当地医护人员、基层社区工作者、保安、志愿者、居民平凡却充满善意、牺牲精神和大爱的举动,展现了疫情下全民互助、共克时艰的全景。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意外比明天先到来的时候,个体在第一时间完成的抉择,形成巨大的合力。在舞台上这一群体的身后,是全国人民、中华民族每一个细胞、分子的默默付出。

  全剧视角平民化,精准、果敢。主创果断地将笔力聚焦在一群小人物的身上,他们的职业身份是医生、商人、社区工作者、保安、志愿者、家庭主妇、网络主播,家庭身份是父亲、子女、丈夫、妻子,社会关系是邻里、同学、同事,星罗棋布,密不可分,将人物群体放置在有机交织、张弛有度的关系中,便于组织戏剧行动。这一选择体现了主创的文艺观,与百姓同呼吸,化身一颗微小的水滴,融入抒写对象之中,并以平视视角展开,在大全景、中景、近景,尤其是细腻的局部特写中,自如切换。

  剧中,南京某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段波与同为医生的儿子段一铭驰援武汉前的一场二人戏,堪称百转千回。父亲情感中的不舍和作为医疗行业领军人物的理性、嘉许、引导交织迭起,儿子对职业的坚定,对友情、爱情的牵念,对父亲的崇敬与爱亦是交相辉映,构成了一个相当令人难忘、耐人回味的戏剧场面。而当儿子到达武汉,第一时间得知同窗好友孙刚医生在一线感染病毒,已经送进了ICU,随即二人在心理时空开展的对话,让人真真切切体会到医疗战线上的“90后”已经勇敢地守护着这个国家。孙刚这个生活中不擅长表情达意的男人,在死神面前,深情地将自己的性命和身体托付给了医学,托付给了兄弟。这是武汉人民和医务工作者将自己生命的延伸托付给了前来驰援的全国医务工作者,这更是生命的接力赛跑。而从死神手中抢人头的段一铭,在灾难面前迅速成长,接过了这一棒。这一笔,讲的是牺牲与成长、深情与大爱。

  同样是写两代人的关系,社区书记范小沫与父亲的一场关于藏钥匙的戏也是重场。单亲家庭的父亲,几十年如一日,即使在商业饭局里被灌多了酒,也会清醒地回家向女儿报到,从不缺位。而长大后的女儿,在社区工作的烦琐中甘于奉献、乐此不疲,永远用贴心、耐心、爱心去面对居民,在疫情中向社区报到,体现了“90后”在社会基层岗位发挥的重要力量,胜似千言万语。而在这一场交锋中,女儿更深地懂得,自己是家庭的全部,保护好自己的安全,回家向父亲报到,才是在向社会报到之外,更为完整的自我归属。

  保安丁果果和志愿者大勇喝酒吹牛一场,也令人过目难忘。每天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和超负荷的工作量,不被居民认同理解的委屈,然而他们如同微光一簇,聚合成一团火焰。丁果果说,穿上保安这一身衣服,就有了一种责任感,当这个城市醒来,我要黄鹤楼等着我,热干面等着我。这种凡人的英雄气魄,是一首最动人的诗篇。他们是外来务工人员,把这里当成第二个家园。从他们身躯中发出的声音:范书记加油!武汉加油!这是中国人集体发出的声音。他们是社会的细胞,也是民族的身躯。

  从以上几个场面,我们看到了创作者勇敢的选择和炽热的温度,不仅像手术刀般精准地剖开宏大叙事的表层,剖面取样的弧度近乎完美,手法纯熟,更在日常的场域中跳出了惯常的窠臼,给观众带来极大的冲击力。

  该剧的二度呈现充满了当代审美意味。从开场将多时空人物与现实中演员的身份一并在跳进跳出中推向前台,群体式亮相,令人深深意会,这群人就是你我他,此刻书写的是当下的故事。二层空间的调度有效解决了时空穿梭,节约了换景时间,写意而灵活。特殊材质的介质和影像,把城市、环境带到观众眼前,营造氛围和纵深感,切中全剧现实题材的视角。导演语汇纯熟,他将自己化于全剧之中,没有抢夺整体,没有跳出来自说自话,将对全剧的整体掌控体现在演员的准确诠释、舞台节奏的流动之中。这是李伯男导演近年来的一部再次进行自我梳理后的全面调动、审视和登攀之作。当段一铭与范小沫这对奋战在医院、社区而没有机会见面的情侣,在共同的奋斗中,两颗心越走越近,人物在准确的舞台调度中,从一个时空走向另一个时空,最终并肩坐在桌旁,完成了从物理时空到心理时空的接近,自然流畅,举重若轻,足见导演功力。

  舞台上的现实感应该是记录时代的最好佐证。当我们看到剧中父亲手持喷壶,为客厅细细消毒,点点滴滴的居家抗疫岁月涌上心头;胖嫂给素日里互相看不上的网络主播艾米送去一碗自家的热干面:小姑娘不吃饭怎么会有免疫力,人们之间的善意和体谅为武汉、为中国刻骨铭心的伤痛时期,带来暖意和慰藉。在用顽强和坚持对抗病毒的日子里,人类的情感表达更为克制含蓄,想拥抱而不能的时候,那些丰富和美好,在心里积蓄成安静的洪流,在久违的剧场里,冲破闸门,化作泪滴。

 

  (作者:林蔚然,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纵览

  青年望见《天边外》(林蔚然)

  影偶艺术与当代剧场:在创新中融合(林蔚然)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