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称为“京城文化新地标”的老舍戏剧节已成功举办四届,是首都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生动实践,也是北京具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活动之一。2020年受疫情影响,艺术家们渴望回归舞台与观众互动,观众们更是期待着精神食粮的抚慰。除了走进剧场观演外,本届戏剧节希望通过“戏剧茶馆”文化活动,营造真实的、充满人气的“在现场”氛围,呈现戏剧独特的“在现场”魅力。从2020年10月23日至12月底,戏剧节推出了“在现场”和“现场放映”多场主题活动,为观众们打造多元的戏剧感受方式——在剧场之外的空间通过对谈沙龙、主创见面会、剧本朗读、主题讲座等活动形式感受戏剧文化魅力。让大家不再隔着屏幕相见,不再独自欣赏艺术,而是以触手可及的艺术温暖让观众身临其境感受戏剧之美。
在多场活动中呈现老舍戏剧不同精彩
第一场颇具意义的实景话剧演出和“我在现场”对谈活动,在位于灯市口西街丰富胡同的老舍纪念馆四合院里举行。柿子树正硕果累累,观众们在深秋暖阳的午后相聚在老舍故居里。小院里实景话剧《邻居们》的两家人掀开门帘走出来:调皮捣蛋的孩子、三年才结果的海棠、一封寄错的信……小院里吵吵闹闹的场景随时一触即发,邻居们在烟火气中有滋有味地生活着。演员们在真正的四合院里演着邻里故事,观众、主创和老舍研究会的学者以邻居们的视角观看着故事的发生。中国老舍研究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史宁说,如果用一个词形容老舍先生,那就是“平民”。老舍先生作为一个饱览中西文化的人,在1936年的时候写过一篇小文章叫《我的理想家庭》,提到他认为的理想生活环境就是最适合老百姓居住的小院儿。
“我在现场”单元第二场线下体验活动——“戏剧之于艺术生涯”在天桥艺术中心举办,由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2018级青年戏剧创作者们为观众带来经典话剧《家》的精彩片段演绎。话剧《家》是曹禺根据巴金同名小说改编而成,被誉为从文学作品到戏剧剧本改编的典范。2020年是中国杰出戏剧家曹禺先生110周年诞辰,第四届老舍戏剧节剧目展演单元也特别选入曹禺改编版本《家》,以此致敬戏剧文学大家。此次活动邀请了长期从事戏剧艺术、戏剧教育的优秀戏剧人与百位观众进行了热烈、深度的交流与对话,分享戏剧艺术带给他们的创作灵感与体悟,全程线上同步直播吸引了数万剧迷在线围观。
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2018级青年戏剧创作者演绎话剧《家》
2020年12月6日,“我在现场”单元与北京大学学生剧社合作,于北京天桥艺术中心呈现了一场题为“文学对创作者一生的影响”的体验活动。北京大学学生剧社上演了老舍的《面子问题》第一幕,这是老舍先生创作于1941年的三幕话剧。老舍以讽刺笔墨描摹剧中人物,不仅是对当时国民劣根性的又一次批判,也是对抗战时期国民党官僚机构腐败作风的鞭挞。演出以当代视角解读老舍先生超越时空限制的文字,以青年人的蓬勃朝气赋予经典文本新的生命力,带领观众在现场领略老舍作品和戏剧艺术的魅力,致敬戏剧文学精神。
毕业于北京大学的张力刚、王润、张然和梁田共同回忆了浸润于戏剧和文学之中的校园时代以及剧社经历对自己一生的影响。
以老舍的文学精神塑造北京城市品格
北京城是历史上最后五代封建王朝辽国的陪都和金、元、明、清的都城,在发展的历程中沉淀下来的胡同和四合院成为了北京的城市形象。老舍的文学叙述努力把胡同和四合院跟外面的更广阔的天地联系起来,表现了城市文化自信的凝聚力。戏剧节秉承老舍的精神衣钵、打造“全城有戏”的戏剧文化空间,增强了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的文化活力和影响力,让戏剧文化浸润北京市民的生活。
戏剧节闭幕大戏《我的理想生活》的导演梧桐说,当有肢体剧、默剧或者其他文本性不那么强的戏进来,应该跟老舍戏剧节产生关联吗?文学发展到今天一定不仅仅是“文辞”,尤其是和戏剧相关的文学,我们可以将其引申为“视听文学”,它是立体、全面、多维的。老舍戏剧节在选戏上一直在拓展文学的内涵,在强调文学修养、文学精神、文学底蕴,在强调戏的内在品质。
《我的理想生活》选取了老舍先生的六则作品——《我的理想家庭》《善人》《火车上的威风》《月牙儿》《骆驼祥子》和《老年的浪漫》。老舍的作品,可以类比莎士比亚,当代感特别强,穿透力和感染力都很强。《我的理想生活》用当代的艺术思维、当代的观演关系、当代的戏剧理念来承载、解读老舍,用当代的戏剧向前辈的文学致敬。文本上,保留了老舍原作品当中95%的文字,把老舍的东西“搁”在这里,用我们的舞台视听语汇去解读老舍的原著。
马尔克斯在《霍乱时期的爱情》中说:“哪里有恐惧,哪里就有爱。”那些依据真实灾害所进行的文学创作,从文化记忆的角度见证了历史,它可以在任何时候带领人们“重返现场”,在重温彼时的“无助”与“绝望”后,痛定思痛,更加珍视生命的宝贵。真正的作家背负着全人类的苦难。他是人类记忆的存储器,又是人类行为的启蒙者,静默如深渊,高昂如旗帜。他不会罗列现象,也不是仅仅去讲述一个故事,而是把文字变成思想。就像老舍的《四世同堂》,这种思想既有民族的特性,又有人类的共性,每一个字都是人类苦难的结晶和升华。
戏剧《我的理想生活》演出照(孔伟伟摄)
用老舍衣钵坚守戏剧现场
谈到2020年戏剧节的特殊背景,戏剧节策划人之一程辉说,经历过疫情之后更需要剧场了。被困在家里的时候,我们都在思念沟通和交流,而剧场则是重新构建交流的一个绝佳场所,所以我们希望通过老舍戏剧节,用回归现场的方式发出声音,告诉大家:剧场还在。线上虽然对推广戏剧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但是“现场”仍然是戏剧不可或缺的,或者说是最根本的所在。2020年在剧目选择上更重视人文关怀,更在意对人与人之间关联的展现。我们不想简单地用线上放映的方式,而是想寄托一种我们的期待和情感,于是选择了剧场放映的方式,并选取了《真假桃花》《万尼亚舅舅》和原版《战马》这三部首次或鲜少在国内放映的剧目,表达对国外戏剧伙伴的支持和思念,尽可能地表达“我在现场”的坚守。
回顾四年来的艰难历程,北京演出公司副总经理林礼斌说:“老舍一生始终强调‘民众情感、人文关怀、民族语言、国际视野’的文学书写,这就是我们这个城市的灵魂,是我们反观自我的一面镜子,是我们反观自我文化形成的一段根基。撑过一个戏剧节的艰辛难与人言,不念过去,不畏将来,越是特殊的时刻,越需要我们挺身而出,方能凸显文化企业的社会担当。我相信只要坚守呼唤戏剧文学精神的初心,就一定可以为观众奉献更多的高品质、国际化的戏剧,通过有温度有个性的‘戏剧’这一媒介,传承以老舍先生为代表的北京本土文化精神,塑造北京特有的戏剧品牌!”
(作者:苏丽萍,《光明日报》记者)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