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本页标题下方的“来源:《山西晚报》”,查看报纸文章,链接为:http://epaper.sxrb.com/shtml/sxwb/20210302/v08.shtml)
白燕升聊戏曲传播
艺术与流量兼具 何愁戏不火
春节期间,央视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河南春晚《唐宫夜宴》等节目火爆出圈,传统文化搭乘这股东风又火了一把。近日,曾连续16年主持央视春节戏曲晚会,还担任过该晚会总导演,此后又独立制作戏曲节目的白燕升,接受了记者采访。聊起当下电视戏曲节目的创作、传播并回望百年来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你会发现,台上看戏有学问,台下戏曲的传播更是一门大学问。
白燕升
戏曲“顶流”有多火?一人登台万人空巷
传统文化节目越来越受到观众的喜爱,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戏曲,近百年来,也经历过盛极一时、万人空巷的“顶流”时代。那种繁荣比今天有过之而无不及,戏曲名家受欢迎的程度,让今天的一线艺人都望尘莫及。说起当时戏曲演出的盛况,白燕升如数家珍——
说到戏曲史上的繁荣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是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当时不止是一个地区、一个剧种的繁荣,而是全国各地多个剧种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在传播范围上,最具影响力的有北京、天津、上海、武汉这几座“戏码头”,可以说是汇聚了当时全国各个剧种的名角儿。在剧种的传承传播上,京剧的影响力遍及大江南北,成为深受全国观众欢迎的剧种;评剧、豫剧、越剧等剧种也不断发展完善,分别在北方、中原、上海和浙江等地形成了各自稳定的受众群体;此外还有陕西的秦腔,山西的晋剧、蒲剧,湖北的汉剧、楚剧,四川的川剧等等,都是深受当地戏迷喜爱的剧种。
戏曲繁荣最重要的表现之一是各个剧种涌现出了一大批名家名角,比如京剧“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前四大须生”余叔岩、言菊朋、高庆奎、马连良等等。许多流行于当今舞台的戏曲艺术流派,都是从那个时期形成发展起来的。
当时名角所到之处可以说是万人空巷,以大家非常熟悉的京剧“四大名旦”之一的梅兰芳为例,用“台上男人皆欲娶,台下女人皆欲嫁”来形容他的受欢迎程度也一点不为过。当时《申报》有篇文章谈到梅兰芳到上海演出的盛况说:“……梅兰芳一到上海,居住的旅社门前,聘他的舞台阶下,人头攒动,都想一瞻他的风采。梅兰芳不来上海便罢,梅兰芳既来上海,上海人不去看他的戏,差不多枉生一世……”由此可知那时戏曲和戏曲名角的影响力。
“刷存在感”是学问 唱得好还得会“吆喝”
各种晚会、各地演出,外人眼中看似红火的戏曲演出市场,作为“中国戏曲主持第一人”的白燕升却道出其中的隐忧——如今,对戏曲研究传承的人多,研究传播的人少,甚至已经忽略了戏曲传播的重要性。在戏曲传播一线“行走”多年,白燕升以他的切身体会,谈起了戏曲如何走出“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困局。
近年来,我带领团队行走全国,和山西卫视合作打造了《伶人王中王》《全国青年戏曲演员电视擂台赛》;和河北卫视合作打造了《谁与争锋——京津冀河北梆子十大名旦诞生记》;和湖北卫视合作打造了《戏码头》并推出了《全国大学生电视戏曲挑战赛》《中国好搭档巅峰挑战赛》等特别节目,2020年9月7日至14日又推出了《全国青年戏曲挑战赛》;和西安广播电视台合作打造了《擂响中华》,在2021年元旦期间推出了《<擂响中华>第三季——中国戏曲十大青年领军诞生记》。这些节目既有名家竞技,又有青年演员比赛,还有针对大学生戏曲爱好者的比赛,总而言之,就是期望围绕戏曲传承和传播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
以上这些节目几乎都入选了国家广电总局“广播电视创新创优节目”。2020年第26届电视文艺“星光奖”颁奖,四个节目入围“优秀电视戏曲节目”奖。其中三个节目都是白燕升团队策划的。最终我们的《谁与争锋》荣获大奖。
去年我和团队入编山西传媒学院,有了一个稳定的大后方和发展平台。今年,我们除了和湖北卫视合作推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戏码头>2021特别策划》和《第二届全国青年戏曲挑战赛》之外,还将策划启动《梨园记忆——戏曲名家口述历史》《中国大学生戏曲节》《2022元旦戏曲晚会》《2022春节戏曲嘉年华》等全新项目。我相信随着这些项目成功实施,一定能够激发更多青年演员和大学生传承和传播戏曲。
当前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酒香也怕巷子深,因此戏曲的传播与传承同等重要,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传播显得更加迫切。传播与传承都是构建良好的戏曲发展生态的重要内容,相辅相成。传承是基础,传播是途径。遗憾的是,当前研究传承的多,研究传播的少,真正具有传播意识的演员就更少了。
传播不只是简单地刷刷存在感,而是要善于利用现代传播方式,琢磨受众心理,寻找共同语言,创作出有内涵和吸引力的内容,才能真正引发普遍共鸣。王珮瑜为什么“火”,除了她的艺术功底之外,更重要的是她具有现代传播意识,找到了“京剧清音会”这个表现形式,并善于借助综艺节目等有效媒介,形成了自己的个性品牌,所以才能让成千上万的年轻人记住她喜欢她,进而喜欢上京剧。像王珮瑜这样有传播意识的戏曲演员,当下实在是太少太少了,如果每个剧种都能多几个王珮瑜这样的艺术与流量兼具的明星艺术家,戏曲何愁火不起来?
王佩瑜(图片来源于网络)
远有梅兰芳近有张火丁 “走出去”更要讲策略
没有梅兰芳将京剧带入美国,西方国家也许不会了解到戏曲的美以及中国传统艺术的博大精深。但是梅兰芳并不是简单“走出去”而已。在异国登台之前,大师为戏曲宣传所下的功夫更是妙。来听听白燕升讲大师们的戏曲传播策略。
戏曲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对它的魅力,我们应当有足够的文化自信。我相信,即使没有梅兰芳,也会有其他人把京剧带到西方,带向世界。但梅兰芳三次访日、一次访美、一次访苏,让戏曲对外传播的进程大大加快了,这就是他的伟大之处。梅兰芳最早到国外演出是1919年访日演出,1924年和1956年,他又两次访日。梅兰芳在日本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上至首相,下至出租车司机,几乎人人都知道梅兰芳。梅兰芳1930年访美和1935年访苏同样产生了巨大影响,让中国戏曲在美苏主流社会引起关注,冲击了美国好莱坞的“硬汉”传统,刺激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莱希特等欧洲戏剧家拓展了东方视角。这些既是梅兰芳个人的成功,也证明了戏曲的魅力。
值得一提的是,梅兰芳访美85年后,又有一位中国京剧艺术家访美演出取得巨大成功,她就是张火丁。2015年9月,张火丁在美国纽约林肯艺术中心上演《白蛇传》和《锁麟囊》,门票在开演前3天就已经售罄,能容纳2500人的剧院座无虚席。美国最有影响力的媒体之一《纽约时报》用了四个整版的篇幅进行报道,称:“梅兰芳之后,又有京剧巨星访美。”这和该报85年前对梅兰芳访美的报道力度是一样的。
梅兰芳访美演出之所以能取得成功,和他的传播策略是分不开的。早在访美之前,梅兰芳的团队就整理编撰了许多介绍中国戏曲的文章、书籍,请人翻译成英文之后提供给美国报刊刊登,他们还专门雇了两名美国人在美国报刊上持续报道梅兰芳的演出资料和照片,让梅兰芳尚未出国就已经被广大美国观众知晓。在剧目选择和演出时间上,也都针对美国观众的习惯进行了调整,既体现戏曲传统,又保证内容多样化。张火丁的访美演出同样如此,在张火丁赴美之前,主办方就通过各种广告方式进行了预告。为了让美国观众看懂,演出前,主办方邀请哈佛大学教授王德威和密歇根大学教授陆大伟为观众讲解相关剧目。
此外,还有一位艺术家也是中外人文交流的典范,她就是国宝级戏曲大家裴艳玲。如果说梅兰芳是把女人演透了,裴艳玲就是把男人演透了。早在上世纪90年代,她就被新加坡政府特批,作为永久居民,担任政府文化顾问。她曾到意大利、法国、瑞典、丹麦等多个国家讲学,法国专门为她拍摄了讲学纪录片,更有主办方为邀请她作一次讲座付出5万美元报酬。她还曾在香港开办戏曲科班,培养了数以百计的海外学生。
这些事例证明,戏曲艺术的魅力是超越时间、超越国界、超越语言障碍的,我们对此应当有充分文化自信。只要戏曲人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做好充足的文化准备,找到不同文化之间的连接点,即人性和情感,同时加强自我修为,全方位提升台上台下的个人魅力,就能够带动民族文化走向世界。无论是国内传播还是对外文化交流,一是要针对目标受众,寻找和设计合适的传播内容,最重要的内容首先是演出本身,其次还包括必要的导赏、文化背景介绍、演员资料等等。只有围绕内容展开深入推介,才能吸引并引导观众更好地理解欣赏。二是要采用更有吸引力的方式,让传播更有参与性互动性,增强观众的兴趣和体验。我们打造的《伶人王中王》《谁与争锋》《中国好搭档》等节目,是用名家竞技的方式吸引观众;《全国大学生电视戏曲挑战赛》则是用比赛方式来激发大学生学习传播戏曲的热情。又比如《擂响中华》第二季,我们采用了融媒体大直播的方式,通过电视及十几家网络平台同步直播比赛进程,仅总决赛一场网络同时在线观看人数就超过了160万,本次比赛新媒体受众过千万。充分证明了节目的传播力。
“心系湖北 声援武汉”北京爱心义演 白燕升和他团队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