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文学观潮>正文

《扬州在北》:创业拼搏心路历程的个性画卷(梁鸿鹰)

2020-08-07 阅读: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梁鸿鹰 收藏

创业拼搏心路历程的个性画卷

​——读王顺法长篇小说《扬州在北》

  小说是开在生活中的花朵,没有生活就没有小说,任何一个作家的创作都是从生活中来的,带着个人经历峰回路转所赐予的一切。不过,并非每个人都能把自己的生活变成小说,转化为文学作品,这便是人与人的不同,这便是熙熙攘攘的世间生活着那么多的人,而会写小说的总是那么少的原因。小说涵蕴着作家对世界的观感、对世界的想象,个性化的回忆、独特的感悟,使我们从文字中看到一个鲜活的世界,领悟到与他人、与世界相处的一些门道,从而感到幸运,感到自己的不幸或欢喜,与他人是那样的切近。在我看来,写作对江苏作家王顺法来说像是一个不断自我化蛹成蝶的过程。从范小青为王顺法的长篇小说《扬州在北》写的序里,我们了解到,王顺法是个勤奋的人,默默地将自己的人生经历化为作品,向世人分享他的心路历程。

  《扬州在北》一个很温暖很温馨的价值,就在于为读者留下了上个世纪一个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鲜活见证。作品以曲折的情节、生动的细节描写,反映了为发展经济,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人们如何解放思想、转变观念,逐步行动起来,破除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奋力投入创造财富的艰难历程。在人们印象中,苏南发达,苏北欠发达,而作品刻画了在办好企业、发展经济方面,苏南人向苏北人学习的过程。苏南某村办“当家”企业耐火厂在未经受改革洗礼的时候,体制僵死、机制不活,小企业端的是国有企业的架子,领导与员工不思进取,没有搞活企业的思路,不趟市场,不建销售渠道,积压货品越来越多,大家过一天算一天,这正折射了改革开放前许多企业的普遍状况。而那些不甘落后的人明白,只有破除“等靠要”观念,主动走出去,才能找到一条出路,在致富的道路上实现个人价值。作品带有浓厚的作者个人自传色彩,正因为作者在市场经济海洋中浸泡、搏击的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素材,也正是有过辞职下海、跑销售推广、开办工厂等摸爬滚打的经历,使作者能够从沸腾的生活、火热的经济发展前沿找到第一手材料,为这个不平凡时代和企业家个人打拼的奋斗历程,绘制了一幅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勇敢搏击的斑斓画卷。

  而居于这画卷最中心位置的,或者说最鲜活、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作品的主人公方旭明的形象。任何有追求的人必有其不同凡响之处,随着小说情节的推进我们得知,方旭明是一个文化水平不高的农民企业家,他既善于在市场一线打拼,又具有脚踏实地、坚韧不拔的性格,他既有着农民的诚实,又有善于吸收新事物的灵活。他自小靠自己勤劳苦干一步步成长起来,受到上级的关注,小小年纪就担任了村主任,然而树大招风,当进一步成长遭到有后台者的排挤后,他选择了拒不低头,拒不走那种被绑住手脚、仰人鼻息生活的道路,毅然决然辞职下海单干,北上闯市场,从运送价值50多万元的地面砖到苏北,开发苏北市场,直到开办泰东市建筑陶瓷公司。方旭明置身于经济生活主战场,奔走于扬州与宜兴两地之间,始终处在人生与欲望的漩涡之中,在一个个冒着生活热气的场景中,在经历了一次次情感、人性和信念的考验之后,他逐步加深了对社会的认识,对自己的事业的认识。方旭明的经营头脑不是一天两天养成的,所有做成的事情也都不是等来的,而是奋斗得来的,他身上那种敢打敢拼、百折不回的精神,始终是作品的鲜明旋律,作品通过他,写出了无愧于时代的创业者的心史,写出了无愧于一个有为者克服重重磨难、九死一生的情感史。

  作品的突出特色是有着很强的代入感和吸引力。这得益于作者天马行空、无拘无束的写作风格,在作者看来,“十个指头有长短,荷花出水有高低”,所以他并不平均用力,而是在截取自己闯荡商海的传奇式经历化为写作题材的过程中,进行了很好的艺术加工。他深知,在市场风雨中成长起来的那些企业家,给社会留下了物质财富,同样也给社会留下了精神财富。小说既是对社会生活复杂性、多样性的展开,也是对人内心世界丰富性、深邃性的展开。作者善于通过行动和内心律动来描写与刻画人物,他不自诩为哲学家,不发空乏议论,他紧紧抓住主人公的内心冲动与挣扎来结构故事、展开叙事,将主人公方旭明和三个女性交往过程中的矛盾心理、情感波动、纠结突围,转化成小说进展的重要动力。第一人称的视角既有利于主人公的情感抒发,又有利于表达对人心理和行为的洞察,作者所描绘的李玲倩的知性和善解人意,是作品最感动人的部分之一,她的身上体现着一个传统女性的许多美好品质,也背负着许多精神负担,她对方旭明情感的逐步发展,最后的悲惨结局,又折射了一位美好女性的复杂内心,也许,重要的不是付出自己的无私,而是如何坚守。在个人的向往与追求之间,往往横亘着难以跨越的障碍,正是这种障碍与不可能,构成生活的困顿,构成艺术创作的生长点。作者抓住了这个重点,把长歌当哭化为奋进的力量。小说中秋云的形象也对丰富作品内涵起着重要作用。她对爱的向往,她内心的纯洁,寄托了作者对女性的同情与赞美的情感。

  每一个人的人生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而坎坷未必就能化为读者感兴趣的文字,由生活到艺术的转化,再由个人史化为带有普遍性的他者史,需要的是作者的观察,需要作者去粗取精与艺术升华。工商业历来不容易写,成功的范例不多。没有生活体验不行,道听途说不行,而陷入工商业的具体流程、运作内幕走不出来也不行。作者能够从人的精神入手,写人心,写人性,写磨难中的人性光辉,写挣扎中的理想光照,才有了《扬州在北》的可亲样貌,这很值得总结与肯定。

 

  (作者:梁鸿鹰,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文艺报》总编辑)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纵览

  《河洛图》:彰显中原热土“以气作骨”的情怀(梁鸿鹰)

  高峰之路|文学创作更须坚守经典意识(梁鸿鹰)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艺评中国”新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