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家园艺见>家园>正文

在正确的审美观中以美育人(范玉刚)

2022-05-12 阅读: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范玉刚 收藏

2022年春晚舞蹈诗剧《只此青绿》以舞台艺术的形式展示了东方文化特质的美感,惊艳了观众,弘扬了中华美学精神,展示了中华文化深厚的历史底蕴,以及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整个舞台演出洋溢着一种发自内心的民族文化自信,加之良好口碑的网络传播使其成为现象级作品。短短几分钟的舞台演绎,活化了王希孟《千里江山图》的文化底蕴,展示了一种从容的色彩美学自信和昂扬向上的精神迸发,带给受众的是一种优雅高贵以及舞蹈形体赏心悦目的青春之美,令大众印象深刻。

(图片来源:“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微信公号)

近年来,随着文化作用的凸显与文艺的繁荣发展,坚定文化自信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自觉追求,伴随社会文明程度的新提高,审美教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2018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央美术学院老教授的回信中指出:“做好美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引发了教育界和文艺界热议。2021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只有把美的价值注入美的艺术之中,作品才有灵魂,思想和艺术才能相得益彰,作品才能传之久远。”随着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亟须在全社会倡导健康文化风尚,摒弃畸形化审美倾向,引导人民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艺术观,用思想深刻、清新质朴、刚健有力的优秀作品滋养人民的审美素养,使人民在精神生活上更加充盈起来。

当下,中华民族正处于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强起来是时代的主旋律,对美的价值追求和如何美起来,自然成为精神之强的题中应有之义。无论是个体的成长还是全民族的精神发展,人生厚度与精神养成都离不开艺术和审美的润泽。趋美向善是人应有的价值追求,以文化人、以美育人是好的教育应有的向度,也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

立足新时代新方位,中华文化要有贡献于人类文明的跃升和世界进步,需要进一步夯实文化自信的根基和增强大众的审美自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有信心和抱负,承百代之流,会当今之变,创作更多彰显中国审美旨趣、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反映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的优秀作品。”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当下某些文艺作品和创意产品包括商业广告中不时出现背离主流审美观的现象,如2021年底某零食品牌的广告照片和被网友翻出的某时尚模特妆容的审美观,受到网友广泛争议。这种偏颇的另类审美观和扭曲的价值观引起社会大众强烈争议,更加深化了对审美教育重要性的认知,也使得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历史观、艺术观的紧迫性凸显。相应地,社会大众也对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有着强烈的需求,促使普遍性的审美教育成为满足大众多样化文化消费需求与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的关键环节。

培养中华民族整体性昂扬向上的价值观、健康的审美观,是一项关乎民族未来的基础性工程。为此,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充分发挥国民教育在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的主战场作用,整个教育系统都在积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美育工作的指示精神,全社会也积极行动起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把艺术创造力和中华文化价值融合起来,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激活中华文化生命力。”

究其教育规律而言,美育在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中有着无可替代的独特作用,美育是对人心性的培育,需要把美育融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全过程,向美而行、以美育人。说到底,美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感知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是每一个致力于全面发展的人尤其是社会主义新人成长中不可缺失的环节。美育对提升人的基本素养,培育正确的审美观念、高尚的道德情操、深厚的民族情感以及激发人的艺术想象力和文化创新意识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因此,学校教育包括高等教育尤其需要强化以美育人的功能,在学校美育设施建设、校园环境营造、相关课程设置和师生文明礼仪的养成以及面向全社会的交往等方面,着力形成以美育人的体系性思想,从而更好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在实践中,美育既关乎艺术教育,又不止于艺术教育。当前,学校教育普遍关注艺术教育在对培养学生全面素养和人格养成中发挥的积极作用,学生家长也非常重视对孩子的各类艺术培训,社会各类艺术培训机构和政府主导的群艺馆、美术馆、博物馆也在不断强化服务社会职能。可以说,一个大众化的普遍重视艺术教育的社会氛围正在形成,但在多元化的艺术形态和门类中以什么样的理念和审美思想来引导学生的价值追求问题凸显,一种有别于单纯艺术训练的审美教育即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和审美理想问题变得格外重要,这一点恰恰是学校教育体系应着力加强的。也就是说,在学校美育实践中除了关注基本的艺术素养的提高,学校更要在理念上注重价值引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审美观、艺术观,在人格的养成中厚植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根基,唯此才不会在艺术训练和审美教育实践中跑偏。

此外,审美教育更应该体现时代特点和新的代际群体成长背景的特殊性。随着新的代际群体开始接受国民教育,学校的美育也要与时俱进,需要突出强化信息文明时代特点,加强对科技美的欣赏与素养的提升,在厚植技术美学素养中激发他们对科技向善的领悟,使学生在内心逐渐形成一种有别于沉溺于技术狂欢的科技伦理关怀。同时,在美育实践中还要凸显生态文明色彩,使学生对绿水青山的热爱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的追求成为自觉,在美育实践中加强对生态美的欣赏,使绿色发展理念自然地融入以美育人的人生成长中,并进一步丰富美育的内涵。

学校是实施审美教育的主阵地,国民教育体系要在契合时代特点和不断提升社会文明程度中,逐步探索并建立培育美的素养、滋养美的心灵、涵养美的品位、注重人格养成的个性化特色化美育方案,不断强化审美教育的时代性特点,让学生真正领会当今时代美的价值导向,通过审美教育帮助学生在人格养成中实现高科技与高情感的平衡,成为一个人格健全的人。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思想的践行中凸显美育的价值引领作用,引导学生自觉追求更有高度、更有境界、更有品位的人生,有助于使之成为有时代担当的社会主义新人。


(作者:范玉刚,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特聘教授)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纵览

新时代文艺评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范玉刚)

媒介融合境遇下的数字艺术发展特征与趋势探究(张骅 范玉刚)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艺评中国”新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