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推荐专题>艺海扬帆>正文

北京人艺举办研讨会纪念焦菊隐诞辰110周年

2015-12-17 阅读: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高艳鸽 收藏

  在北京人艺创建者之一、北京人艺演剧学派的奠基人、杰出的话剧导演艺术家焦菊隐诞辰110周年之际, 12月12日,北京人艺举办了以“对焦菊隐演剧美学的继承与发展”为主题的研讨会。研讨会上,中国剧协主席、北京人艺副院长濮存昕任主持人,他说,在平常的艺术创作中,他无时无刻不感受着焦菊隐对自己的影响。就在前一天晚上,濮存昕在首都剧场演出《茶馆》 ,第二幕他饰演的常四爷上场后的表演,他决定改一改以往的表演经验。“以前我更多想到的是这个人的性格和场上的台词,焦先生倡导从生活出发,那我就从常四爷的步履、气息、节奏上,来表现他起早贪黑卖菜的不易。 ”他说,“这些是我昨晚创作时想到的,上场之前,我决定试试,也许不对,但是这种不守旧、不按原来经验创作的精神,是焦先生给我的。 《茶馆》演了这么多场了,我们是不是每一场还在创作? ”

  在北京人艺院长任鸣看来,在中国话剧界,焦菊隐是一个杰出的存在。 “直至今日,焦先生依然是我们学习、研究、致敬的对象。他是北京人艺主要的缔造者之一,是北京人艺艺术风格的创建者,他的艺术思想和作品,影响了北京人艺和中国话剧的几代人,他是中国话剧的一个高峰,一个标志性的高度。 ”

  中国剧协副主席、中国国家话剧院副院长王晓鹰表示,焦菊隐这个名字,已经是一个戏剧文化符号,甚至就是中国话剧民族化的代名词。在他眼中,学贯中西的焦菊隐,对中国戏曲传统和西方戏剧精髓都有深入研究,横跨理论研究和导演创作两个领域,“这样的焦菊隐,自然必然地扛起了上世纪中叶中国话剧民族化的大旗” 。

  “焦菊隐的话剧民族化实验,是在《虎符》 《蔡文姬》 《武则天》这三部剧中进行的,他不断地探索实验,克服了很多困难。 ”著名话剧表演艺术家郑榕回忆,“在《虎符》中拆掉了三面墙,小桥流水那一场景焦先生最满意;《蔡文姬》中,灯光打在脚下,创造时空转化,充满了诗意和意境; 《武则天》中,通过一连串细节,来揭示人物复杂的内心活动。焦先生认为,在中国戏曲艺术中,虚与实是始终结合着的,表现之中有再现,再现之中有表现,戏曲艺术是不能离开再现的表现性质的艺术。另外,戏曲表现形式的美,对观众能起到美育作用,这一点是万万不可忽视的。 ”郑榕表示,焦菊隐曾说,将中国传统戏曲的精华吸收运用到话剧中来,不是学习戏曲单纯的形式和手法,更重要的是学习戏曲为什么要运用这些形式和手法的精神原则,目的是为了丰富话剧表演,改变描绘生活过程中的拖拉,和表演情绪中的温吞,更集中地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

  北京人艺复排《蔡文姬》时,北京人艺的导演苏民任该剧导演,他坚持称自己是“复排导演” 。 “我没有把焦菊隐撇在一边。我是他的学生,是跟在他的后头的。 ”苏民说,“复排过程中,我领导着剧组,包括舞台美术、演员、技术人员等,按照焦菊隐先生当初的心愿来排,让剧院的年轻人在创作中能够感觉到经典的魅力,也使大家看到的复排的《蔡文姬》 ,能有现在的面貌。 ”苏民还表示,他执导话剧《李白》的过程,是对焦菊隐演剧美学和创新精神最深度的诠释和继承,“贯彻了焦菊隐的意图和愿望,以及焦菊隐二度创作的精神” 。

  在戏剧评论家钟艺兵看来,在焦菊隐留给后人的精神财富中,最珍贵的是三种精神,包括爱国精神、创新精神和学习精神。其中,关于创新精神,他表示,新陈代谢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不可变更的规律,焦菊隐把一生的心血都献给了中国话剧的创新和发展。他的理想就是在中国创立一个像莫斯科艺术剧院那样具有世界一流水平、又有自己风格的话剧院团,以实现话剧的民族化。北京人艺的建立和发展,只是实现了他理想的第一步。钟艺兵说:“话剧民族化,必须有一个漫长艰难的探索过程。为什么追求话剧民族化?焦先生认为,话剧是被当做民主革命的有力武器,而从西洋移植到中国这片土地上来的,所以我们在实践中,便会要求提高它的表现力,从而与它所反映的中国人民的生活相适应。 ”他介绍,焦菊隐一直坚定地相信,我国戏曲在探索形体行动方法上,不但经验很丰富很成熟,而且已经达到了灿烂的程度,这是我国戏曲在世界范围内独特的成就,作为话剧工作者应该不只刻苦钻研“斯氏”体系,更重要的是从戏曲表演体系里吸取更多的经验,来丰富和发展我们的话剧。

  相关链接

  北京人艺菊隐剧场揭幕

  本报讯(记者 高艳鸽) 12月11日是北京人艺创始人之一、曾出任北京人艺总导演的焦菊隐诞辰110周年纪念日,北京人艺第三座剧场——菊隐剧场于当日揭幕。菊隐剧场位于东四南大街,内设有可容纳一百余名观众的专业剧场,以及举办艺术沙龙和文化交流活动的场地。与首都剧场、人艺实验剧场的定位不同,菊隐剧场将着重发挥群众文化及戏剧普及的公益性职能,旨在为戏剧爱好者及非职业团体提供戏剧专业的实践平台和艺术交流平台,为更多新的戏剧形式的探索提供舞台空间。为体现公益性职能,菊隐剧场的开幕作品选择了非职业的群众性文化演出,这也是北京人艺舞台的又一次延伸。名为“致敬与传承” —— 《茶馆》片段的演出持续三天,由北京两所大学、十一所中小学、两家成人团体共200余人出演,演员最小的8岁,最大的68岁。虽为非职业演出,但严格按照北京人艺的艺术水准进行排练、演出。由北京人艺专业的导演、演员担任艺术指导,前后共历时两个多月完成排练工作。演出现场的舞台布景虽然是大剧场的浓缩版,但道具均出自北京人艺版话剧《茶馆》 。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艺评中国”新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