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吴作人、张大千都是文艺界的泰斗,他们的“翰墨丹青”在各大展览中频繁亮相,几乎众人皆知,但他们作为普通人的生活却很少得到展现。近日,在首都博物馆举办的“翰墨华章——新中国以来名家书画文牍大展”“晒”出了上世纪50年代中央美院教职员工的工资册、福利册、行政报销单,时任中央美院教授徐悲鸿等艺术大家的俸薪表格陈列于展柜内,吸引了大量观众围观,这样一场深沉、带有历史余温的展览瞬间真实生动起来。
这个由首都博物馆、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中国收藏家协会、中国书画收藏家协会、中国人民大学徐悲鸿艺术研究院和中央数字电视书画频道共同举办的展览,不仅展示了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文献》在内的一批珍贵的文献资料,还展示了已故艺术大家和当代名家的书画作品,共计约400件(套) ,何香凝的《绿梅牡丹》 、郭沫若的《读毛主席诗词(调寄满江红) 》原稿、徐悲鸿的《康南海六十行乐图》 、齐白石的《群蟹图》 、张大千的《策杖高士图》 、林风眠的《青衣少女》 、黄胄的书法《皇甫麟墓志》 、李可染的《土改》画稿、傅抱石的《峡江图》陈从周《西湖竹枝词二首》合作成扇、黄宾虹等《跋温景博印拓》 、曹禺致英若诚信札、茅盾的《从眼高手低说起》手稿、启功和黎雄才合作的《松泉高士图》 、老舍的《诗要创造》改稿手迹等大量难得一见的珍品均囊括其中,可谓书画艺术与文化历史的双料大餐。
展览分为“大家翰墨”“悲鸿精神”“可染遗韵”“炎黄之胄”“当代名家” 5个板块。“大家翰墨”板块汇集何香凝、黄炎培、蔡元培、齐白石、郭沫若、黄宾虹等为新中国的建设作出巨大贡献的名家作品,这些作品都曾在历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已成为宝贵的文化遗产。“悲鸿精神”板块以徐悲鸿的书画作品为主,文牍资料为辅,集中反映了他对中国美术教育事业的巨大贡献和深远影响。“可染遗韵”板块首次公开了
李可染此前从未展览、著录的一批画稿。画稿绝大部分作于新中国成立前后,既聚焦了其别样的绘画风格和成长历程,也记录了中国革命的历史瞬间。“炎黄之胄”板块展出黄胄部分书画作品及信札、随笔等文牍资料,多维度地表现出黄胄作为一代大家所独有的艺术成就和思想源流。此外,为展现中国书画艺术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当代名家”板块特别展出欧阳中石、冯其庸、李学勤、沈鹏、李铎、苏士澍、冯远、王明明、田黎明、李小可、龙瑞等众多当代书画名家作品,反映当今千姿百态、繁荣兴旺的时代艺术风貌。尤为难能可贵的是,冯远、姜昆、苏士澍、陈传席、梅墨生、朱万章等35位当代艺术家都自愿将作品无偿捐献给国家文博单位。此外,“翰墨华章——新中国以来名家书画文牍大展”上所有的参展作品已集结成册,由文物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漫步于展厅中,细细品读大师往来书信,体味速写画稿、水墨小品,无论何种形式的作品,都饱含着一代名家大师们对生活的真实感悟,也反映了他们的艺术创作与民族命运的紧密联系。而作品揭示出的艺术价值与学术研究价值更是弥足珍贵,也是此次展览的意图所在。中国收藏家协会副秘书长张忠义表示,这不仅是一场文化艺术的盛宴,更是一次对历史的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文化艺术界人士不仅亲身体会到整个社会的巨大变化,也满怀信心地参与到文化建设中来。在党的文艺政策的坚强指引下,中国涌现出一大批表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呈现一个时代社会与生活面貌的伟大作品,他们以毕生心血谱写了中华民族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壮丽史诗,展示着中国人民蓬勃向上、开拓奋进的精神风貌。文牍展品中的工资单给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陈传席留下了深刻印象:“当时教授的工资怎么发,这个很有意思,也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手稿、信件都是没有空话、套话的真情流露,透过这些展品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艺术家的真性情。 ”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艺评中国”新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