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家园艺见>艺苑撷英>正文

艺苑百花青春篇|林瑞沣:古典音乐是有趣味有灵魂的媒介

2025-06-30 阅读: 来源:“中国艺术报”微信公号 作者:冉丹 收藏

古典音乐是有趣味有灵魂的媒介

——专访青年小提琴演奏家、上海音乐学院管弦系博士生林瑞沣

人物简介

林瑞沣 青年小提琴演奏家上海音乐学院管弦系博士生

师从著名小提琴演奏家、教育家徐惟聆;现为上海音乐学院管弦系博士生。2014年1月荣获香港第四届国际小提琴专业比赛第一名。2015年11月获文华艺术院校奖第十一届全国青少年小提琴比赛专业组第一名及中国作品演奏奖。2019年9月入选首批上海音乐学院“登峰人才计划”。2019年第十二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小提琴比赛“金钟奖”获得者。2020年10月在第二十三届北京国际音乐节被授予“青年音乐家奖—雀巢杯”。2022年上海艾萨克·斯特恩国际小提琴比赛决赛奖金获得者。2023年10月荣获第三届维克托·特列季亚科夫国际小提琴比赛金奖。2023年获评“艺苑撷英”全国优秀青年弦乐人才。

“小提琴对我来说,是一个可以共同进退的伙伴。”眼前的林瑞沣,一身素净衣裳,透出一副书卷气,谦逊又不失朝气。“有时候我觉得拉琴很难,因为人的生命长度有限,但在艺术道路上的追求是无限的,当我们站上一座高峰,还有下一座更高的山峰等待探索;但有时候我又觉得拉琴很简单,因为这是我从小就朝夕相处的‘朋友’,是我唯一擅长的东西,也只有在演奏中,我才能感到无比舒心和放松。我和它就是在这种矛盾的关系中共同进退……”当这位“00后”艺术家款款讲述起自己对音乐的深情,话语间流露出超越自己年龄的沉稳和睿智。

小提琴的种子,在林瑞沣幼儿园时期的兴趣班上就已悄然播下。在老师眼中,他是个有天赋的孩子,对学琴有着自心底汩汩涌出的热忱,也是因为这股热情牵引着他,穿过枯燥、熬过艰辛,一路坚持下来。小学六年级,林瑞沣来到上海音乐学院附中跟随周明恩老师学习,随后正式考入该校。也是在这个时期,少年林瑞沣的专业基础和技术能力不断提升,并在文华艺术院校奖第十一届全国青少年小提琴比赛中崭露头角,一举夺冠。2018年,他如愿考入上海音乐学院继续深造,师从著名小提琴演奏家、教育家徐惟聆。在跨入成年的重要阶段,徐惟聆不仅指导林瑞沣在专业上更加精进,还带给他许多生活上的启发,最重要的是让他打开了更广阔的视野,学会去思考如何成为一名具有国际视野的小提琴演奏者。大二那年,林瑞沣摘得第十二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小提琴比赛的桂冠。就在采访前夕,林瑞沣已完成硕士研究生学业,顺利考入本校攻读博士研究生。从热情到坚持,从兴趣到专业,从享受音乐到体悟人生,林瑞沣与小提琴的缘分始于童年初见、源于内心热爱,与他一起历经孤独、欢喜、失落、满足,支撑他一路前行,也见证了他的每一份荣誉。

对于林瑞沣来说,参赛获奖并不是第一目标,舞台经验的积累和曲目的积累,才是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收获。他坦言,自己是一个容易紧张的人,无论是参赛还是演出,他都在一次次登台中不断磨砺自己。5月底,林瑞沣刚刚受邀参加俄罗斯圣彼得堡“奥林匹亚”国际音乐节,登上了这方云集全球顶尖音乐家的舞台。善于思考的他,又有了一些新的体悟。“上半场是我的演奏,下半场我以一个观众的身份坐在台下去聆听,特别打动我的是台下观众对于音乐和台上表演者的尊重。”林瑞沣说:“作为演奏者,我们总是会担心在台上表现得不够完美,却往往忽略了台下的听众到底想要什么。我想听众或许并不在意一些瑕疵,只是想要听到一种很真挚的情感表达。”当林瑞沣一次次以中国小提琴演奏者的身份站上国际舞台,代表中国年轻的小提琴演奏者发出自己的声音,他毫不掩饰自己的骄傲和自豪:“我从来没有在国外学习过,一直都是在本土环境中长大,但因为上海音乐学院具有国际视野的学术氛围,在这里就丝毫不会觉得脱节。”

林瑞沣对音乐的探索从不设限,无论是独奏时与琴弦的私密对话,还是与乐团浑然一体的协奏共鸣,他对多元音乐体验充满渴望,也总能在不同形式的演奏中汲取能量、表达自我。除了常规的独奏音乐会、比赛舞台之外,他还活跃在各类音乐节中。他指了指窗外,说道:“6月底,我就有一场在学校旁边举办的弦乐四重奏演出。”课余,林瑞沣还与朋友组建了一支新古典室内乐团,表演形式多样,曲目风格各异。在他看来,与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切磋技艺,在排练中碰撞灵感,在新作里探索未知的乐趣,最是动人。谈及职业规划,他表示,“我希望自己的职业生涯可以全面发展”“对我来说一切都很开放”“还有很多事情可以做”……从林瑞沣的态度里,可以读出一个青年追求“不被定义的人生”的勇气和在音乐世界里信步前行的朝气。“我希望尽可能多去演奏,因为对器乐演奏者来说,演奏生涯非常短暂,所以我只能在有限的时间里抓紧机会去学习更多曲目,也希望未来能够把我对音乐的理解传递下去。”林瑞沣说。

在走向成熟的跬步之间,林瑞沣自己的音乐风格也在日渐形成。“很多人觉得我是技术流派,但在我内心,对音乐一直有自己的追求。我希望我的音乐是深刻的、内敛的。”林瑞沣谈道,他最喜欢的作曲家是约翰内斯·勃拉姆斯,他试图在音乐中与作曲家建立共鸣,而这首先是要尊重原作——“虽然我是一个二度创作者,我也拥有相当一部分自由和权利去重新诠释这部作品,但是作曲家既然已经把很多思考表现在乐谱中,那么我的首要任务就是去尊重这个作曲家,把他的内心尽可能还原出来。我不会担心因此失掉自己的个性,因为作品经由我演绎,自然而然已经融入了我的思考和气息。”

诚然,林瑞沣是个多才多艺且富有生活情趣的年轻人,他的艺术表达始终保持着敏锐的感知力和独特的个人印记。他热爱街头摄影、电影、烹饪,就如他所说“艺术都是相通的,这些与音乐相通的东西我都会感兴趣”。这种跨界的艺术思维,让他的音乐既富有深厚的内涵,又洋溢着鲜活的生活气息。“一个人的生命,总体来说是宏观的,但是这些微观的喜好,恰恰能催生出很多新的东西,甚至可能会改变生命的方向。”林瑞沣说道:“正是因为我学了音乐,踏足了艺术领域,我才知道生活应该有一个相当高的需求。它提高了我对于生活追求的标准,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的审美。我很享受,因为它给我的生活带来了更高的品质。比如古典音乐,我们正是需要这样一个有趣味、有灵魂的媒介去提升我们的生活品质,让我们感受一些超脱于平常生活之外的况味,从而更深刻地体悟生命的意义。我们作为古典音乐从业者,有必要把高质量的音乐传播出去,把更多美好带给听众。”

“广大青年要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争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在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展现青春作为、彰显青春风采、贡献青春力量,奋力书写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青年的谆谆嘱托。由中国文联国内联络部、中国艺术报社联合推出的中国文联“艺苑百花·青春篇”项目,正是积极回应习近平总书记谆谆嘱托、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动实践。

“艺苑百花·青春篇”依托“艺苑撷英——全国优秀青年艺术人才展演”活动选拔培养机制,重点展现各艺术门类优秀青年文艺工作者的风采,激励广大青年文艺工作者积极追求德艺双馨、勇攀艺术高峰,不断为新时代文艺事业繁荣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青年是事业的未来。只有青年文艺工作者强起来,我们的文艺事业才能形成长江后浪推前浪的生动局面。”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中,对青年文艺工作者寄予殷切期望。相信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引下,在中国文联的引领团结下,更多青年文艺英才将会不断涌现,新时代文艺事业长江后浪推前浪的生动局面将会更加动人,广大青年文艺工作者必将更加自觉地奋力书写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


延伸阅读:

艺苑百花青春篇|陈一歌:真正的艺术并不追逐声浪

艺苑百花青春篇|李丽平:现在的杂技真的和以前不一样了!

艺苑百花青春篇|吕冰夏:泰然自若,“冰”“夏”交融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