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每个音符都拉得有价值有逻辑有温度
——专访青年小提琴演奏家、中央音乐学院BOB拔尖创新人才王耀漳
人物简介
王耀漳 青年小提琴演奏家,中央音乐学院管弦系2023级本科生
中央音乐学院BOB拔尖创新人才,曾获第十四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小提琴组第二名、第十一届柴可夫斯基国际青少年音乐大赛小提琴组银奖。现师从中央音乐学院管弦系副系主任,小提琴、中提琴教研室主任,小提琴演奏家谢楠。
2019年12月举办半音四重奏·中国作品音乐会。2022年7月在天津音乐厅儒熙艺术馆以创新形式(独奏与钢琴弦乐重奏)演奏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2024年,随中央音乐学院赴奥地利维也纳音乐厅与斯洛伐克布拉迪斯拉发国家剧院演出,并前往维也纳国立音乐与表演艺术大学交流并参加大师班;作为独奏与著名指挥家杨洋执棒下的中国青年交响乐团合作,参加“新时代卓越艺术人才展演”;11月,与青年指挥家肖超执棒下的中国电影乐团合作演出赵季平《第一小提琴协奏曲》。
“在通往音乐深处的路上,‘滴水’未必有声,但时间会证明它的穿透力。”在采访青年小提琴演奏家、中央音乐学院BOB拔尖创新人才王耀漳时,他表现出了与“年轻的他”不一样的成熟和深刻的思考力。
王耀漳5岁半开始随天津音乐学院教授刘自力学习小提琴。2017年考入天津音乐学院附中,跟随王冬雪老师学习,在校期间获教育部颁发的国家奖学金。2023年他以专业第一名考入中央音乐学院,师从中央音乐学院管弦系副系主任、小提琴演奏家谢楠。2024年他入选中央音乐学院BOB“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项目”,并获得傅成贤纪念奖学金。
很多人认识王耀漳,是从第十四届中国音乐金钟奖比赛现场开始的。那段经历对于王耀漳来说,是一次对意志的极大考验。“金钟奖的预选赛和全国选拔赛在高考之前,当时很多人都劝我放弃比赛,专心准备高考。但我内心很清楚:金钟奖是国内最具分量的专业赛事,我不想错过站上高规格舞台的机会。”
由于抽签顺序靠前,王耀漳在金钟奖的半决赛和决赛都是第一位出场。现场评委阵容强大,来自全国各地的观众观赛,比赛又是现场直播……压力对王耀漳来说是前所未有的。“在比赛前一天,组委会给每名选手5分钟的走台时间,由于经验不足,我没有在这5分钟时间内找到最好的声音感受和演奏状态,导致第一轮比赛第一弓下去时声音非常散。此后,我虽然极力控制和调整情绪,还是无法完全集中在音乐表现上,急躁的情绪导致帕格尼尼《第二十四首随想曲》的演奏速度起得有些偏快,没有发挥出最佳水平。在两首作品演奏完之后,我及时调整呼吸,终于在钢琴艺术指导吴琼老师的前奏中找回了自己,精彩完成了莫扎特《第三小提琴协奏曲》的第一乐章。当我走下舞台的那一刻,我知道,那个瞬间我真正‘长大’了一点儿。”
和那时候相比,今天的王耀漳在心理调控和应变能力上有了更多提高:一方面,学会了如何在“意外”中保持自己的节奏和音乐完整性;另一方面,心态也发生变化,他认为“演出和比赛更像一次分享、一次与观众和内心的对话”。而这种心态的转变,让他能够在舞台上更自信地表达自己。王耀漳很感激当初那个咬牙坚持去参加金钟奖的自己,他说:“金钟奖不是我的终点,而是一场让我真正认识自己的‘成人礼’。”
刚进入中央音乐学院的时候,“BOB”对王耀漳来说有着一种距离感,“它代表着顶尖、代表着极高的专业要求和极严的遴选标准。但正是这种距离感,激发了我内心对音乐更高的渴望”。
刚上本科一年级时,他参加了中央音乐学院BOB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项目终选音乐会排练,那是他第一次与中央音乐学院交响乐团合作演出。“评委和老师们不会因为你年轻而降低标准,但这其实也是一种尊重——它迫使你把每一个音符都拉得有价值、有逻辑、有温度。”
王耀漳认为,中央音乐学院BOB“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项目”对学子们来说,不仅是一种方向性的引导——促使学子们从“会拉琴”走向“创造音乐”,更是一份“支持”和“信任”。在这份资助下,他有了更多机会参加国际比赛,去世界各地的大师班学习,与国外青年演奏家交流。“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一计划让我更早地意识到,作为一名青年演奏者,我不只是音乐的‘继承者’,更应该成为‘创新者’。音乐应该是我们对当下世界的一种回应。我也开始认真思考,如何用小提琴发出属于我们当代青年人的中国声音。”他说。
从最早与钢琴伴奏合作,到后来与不同指挥、乐团合作登台,王耀漳慢慢体会到:真正成熟的演奏者,不只是演好自己的独奏部分,而是能够成为音乐对话的桥梁,在独奏与协奏间搭建共鸣的纽带。
“我觉得‘合作’这两个字在演奏生涯中意义重大,它不仅是技术上的配合,更是思想上的交流。”他讲道,在跟钢琴合作时一定要多去“听”——听彼此的呼吸,听和声的走向,听时间的流动。比如,在演奏钢琴与小提琴的奏鸣曲时,很多段落是由钢琴引领的,小提琴要找到互动的空间。“有时候我会跟合作钢琴老师反复琢磨一个句子是‘先说’还是‘接话’,就像演员读对白一样。这些细节往往决定了一场室内乐表演的规格。”
而在与乐队、指挥合作的过程中,王耀漳认为最重要的是“信任”与“弹性”。尤其是在协奏曲中,独奏者既要明确自己的节奏与音乐走向,又要时刻关注指挥和乐队的呼吸。“合作是让音乐变得更丰富的一种方式,你会发现,当你真正进入到‘共鸣’状态时,那种合作带来的力量,是你一个人无论怎么练也无法触及的。”在与大师级音乐家的演出合作中,王耀漳感觉“那是一种被‘打开’的过程”,“大师级音乐家身上有一种天然的强大气场”。2023年,他与俄罗斯功勋艺术家尤里·特卡琴科及莫斯科国立交响乐团合作演奏柴可夫斯基《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排练时,尤里·特卡琴科先生非常严谨,对每一个节奏的变化都提示得相当明确。可当我们站上舞台的那一刻,他的指挥却变得极其自由。他让我意识到,‘准备’和‘释放’之间的那条线,是演奏者一生都要学习的艺术。”他回忆。
2024年10月25日,王耀漳作为独奏,与著名指挥家杨洋执棒的中国青年交响乐团合作演出。演出前,他刚经历了一段跟随学校访欧交流和演出的行程,排练的当天早上才从维也纳回到北京,长时间的飞行和时差让他疲惫不堪。“在排练中,杨洋老师给予我极大的理解、支持和鼓励。他敏锐地捕捉到我在演奏中的细微变化,帮助我调整节奏和情感表达。他超强的艺术感染力与人格魅力让我在排练中逐渐褪去了疲劳,找到了自己和指挥及乐队之间强烈的共鸣感。”
“回看过去自己对作品的处理,很多时候更注重‘完成度’——音准、节奏、风格准确性,而如今我更关注音乐背后的文化和内涵。我希望未来在演奏每一部作品时,不只是‘再现’它,而是通过我的理解,赋予它新的温度和生命。这种转变对我来说是一种‘由技入艺’的过程,也是一种更成熟、更立体的表达方式。”王耀漳说。
2024年,王耀漳跟随中央音乐学院交响乐团前往欧洲,在维也纳音乐厅演奏中央音乐学院的优秀作曲家创作的当代中国作品。“这次演出不只是一场音乐会,它更是一次文化‘出访’,作为中国新一代的演奏者,我们需要肩负起‘传播好中国声音’的责任。当我听到如雷的掌声,看到久久不愿离去的观众,那一瞬间,我知道,音乐真的可以穿越语言与国界。”这场音乐会结束后的第二天,王耀漳作为中央音乐学院学生代表赴斯洛伐克首都布拉迪斯拉发参加中斯两国建交75周年活动,在布拉迪斯拉发国家剧院演出了中国经典小提琴作品《伟大的北京》,受到当地观众的热烈欢迎。
“我们有那么多旋律性极强、情感深厚的作品,但在国际舞台上仍缺乏系统性的推广和呈现。我希望未来能参与到更多中国作品的研究和演奏中,让世界听到更多中国的声音,了解中国的特色与文化。”近年来,王耀漳曾与国内的优秀乐团演出多部中国小提琴与乐队作品,其中有何占豪、陈钢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赵季平创作的《第一小提琴协奏曲》等。丰富的演出经历让王耀漳体会到,音乐的共鸣并不依赖于语言,而依赖于演奏者是否真诚、是否敏锐、是否愿意打开自己。“未来的每一场演出、每一次合作,对我来说都不再是‘表演’,而是一次真诚的‘对话’。”
今天的王耀漳,更愿意面对未知,更能够从混乱中找回节奏,更能在瞬息之间作出选择。“这种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练成的,而是每一次经历、每一份坚持、每一次紧张后的释然,慢慢累积起来的。”有时候他会想,舞台的本质,其实就是“控制中去接纳不可控”。
“广大青年要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争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在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展现青春作为、彰显青春风采、贡献青春力量,奋力书写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青年的谆谆嘱托。由中国文联国内联络部、中国艺术报社联合推出的中国文联“艺苑百花·青春篇”项目,正是积极回应习近平总书记谆谆嘱托、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动实践。
“艺苑百花·青春篇”依托“艺苑撷英——全国优秀青年艺术人才展演”活动选拔培养机制,重点展现各艺术门类优秀青年文艺工作者的风采,激励广大青年文艺工作者积极追求德艺双馨、勇攀艺术高峰,不断为新时代文艺事业繁荣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青年是事业的未来。只有青年文艺工作者强起来,我们的文艺事业才能形成长江后浪推前浪的生动局面。”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中,对青年文艺工作者寄予殷切期望。相信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引下,在中国文联的引领团结下,更多青年文艺英才将会不断涌现,新时代文艺事业长江后浪推前浪的生动局面将会更加动人,广大青年文艺工作者必将更加自觉地奋力书写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