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艺术并不追逐声浪
——专访青年小提琴演奏家陈一歌
人物简介
陈一歌 青年小提琴演奏家中央音乐学院2023级硕士研究生
师从著名小提琴演奏家刘霄。在第三届中央电视台CCTV小提琴比赛、第十一届中国“文华杯”小提琴比赛、第三届勋菲尔德国际小提琴比赛中均获得大奖;2020年受第二十三届北京国际音乐节邀请作为小提琴独奏演出并获得音乐节颁发的雀巢杯“青年音乐家奖”;2021年入选意大利第五十六届帕格尼尼国际小提琴大赛,进入半决赛;2022年第六届比利时柯冈国际小提琴大赛金奖获得者;2023年第十四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小提琴比赛“金钟奖”获得者;2024年第三十一届意大利波斯塔契尼国际小提琴大赛成年组银奖获得者。2023年中意国际音乐节,陈一歌使用两把名琴斯特拉迪瓦里琴和瓜奈利·德尔·吉苏琴,演奏帕格尼尼《D大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在业界引起广泛好评。
“在学琴的路上,我始终觉得求学这件事,并不是某一个瞬间的高光,而是藏在每一天的重复和积累中。”虽然年轻,面对记者的采访,青年小提琴演奏家陈一歌神情平静又不失专注自信。谈及求学经历,他低头片刻,像是在回忆什么,又像是在斟酌语言,随后他缓缓抬头,语气真挚,仿佛那些年少时清晨背着琴走在求学路上的身影,仍然清晰如昨。
出生于湖北的陈一歌从小跟随本地小提琴演奏家杨新华、刘胜华学习小提琴,虽然辛苦,但他一直坚持了下来。他说,在那些漫长的学习经历里,所谓“难忘的瞬间”,并非总是指某场成功的演出或比赛,而是在每天起床后坚持走进琴房练琴、在通往老师家的路上默默积攒的点滴努力。这些日复一日的自律,才构成了他真正的学习轨迹。
“如果说谁对我影响最大,那一定是我的恩师、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刘霄。他是一位有理想、有担当的老师,也是一位具有深厚家国情怀的艺术教育工作者。”陈一歌说,刘霄老师不仅以系统而细致的教学理念影响着他的演奏风格,更重要的是,他在长期相处中传递了一种加强“自我教学”的能力。“老师不只是教你一首曲子,而是教你如何成为你自己的老师。能自己影响自己,这是对我来说最重要、最珍贵的一课。”陈一歌说。
2023年,第十四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小提琴比赛举行,这是陈一歌近年参赛生涯中极具分量的一次挑战,也是他从学生走向更高艺术舞台的重要转折点。作为中国音乐界最具影响力的专业赛事之一,金钟奖不仅对参赛者的技巧要求极高,更考验他们的心理素质与综合艺术表达力。“第一次走进成都城市音乐厅,有非常特别的感受。 舞台格局空旷,观众席被帘幕隔断,整个空间显得格外陌生。”陈一歌回忆起比赛的那一刻,尽管赛前已做了充足准备,但真正站上舞台时,依然有一种紧张感,因为必须在极短时间内适应空间的声响反馈、调整心理状态。
面对压力,陈一歌没有退缩,而是凭借长期积累的舞台经验和对作品的深入理解,将内心的紧张转化为演奏中的张力与能量。决赛现场,他演奏了帕格尼尼的《D大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这首作品技巧繁复、节奏紧凑,是小提琴比赛中极具挑战性的“硬核”曲目。陈一歌从容应对每一个高难度段落,音色清亮、弓法灵动,将帕格尼尼作品中的戏剧性与华彩感展现得淋漓尽致,整场演奏技术与艺术兼具、独奏与协奏相辅相成。正是这种完整而鲜活的舞台呈现,使他在高手云集的赛场中脱颖而出,最终获得“金钟奖”。“这些好成绩,不是来自某一刻的灵感爆发,而是来自无数次在学校演奏厅的排练、走台,还有老师一遍遍的叮嘱与陪伴。”陈一歌深知,荣誉不仅属于他个人,也属于一路陪他走来的老师与学校,是一种厚积薄发后的自然回响。
对陈一歌来说,音乐是一种“语言”。他认为,“音乐不仅仅是技巧与知识的堆砌,更是一种独特的语言、一种深刻的内在对话。我学习音乐最大的收获之一,是学会了与自己对话,学会了在困难面前反复审视自我。今天你觉得练得不错,明天可能又会质疑自己。这种不断与不确定性博弈的过程,构成了极为真实的人生体验。”在陈一歌看来,这种体验本身,是音乐给予学习者最宝贵的礼物。
当谈及对“个人演奏风格”的理解时,陈一歌表达了自己的独到思考:“我们是二度创作者,在原谱与时代语境中汲取灵感。一部作品经过多道工序打磨,又在几十甚至上百年每一次的演奏中与作曲家、观众建立新的联系,观众的感受与创作者、演奏者本人对作品的理解必然有误差,也正因为有误差存在,才有了观众眼中的那么多不同的‘风格’。”
作为中央音乐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陈一歌对母校充满着感恩之情。他说,中央音乐学院在他的成长中不仅提供了教学资源,更给予他成长道路上的方向指引。“学校不仅有世界一流的师资力量,还有极为扎实的教学体系和严谨的艺术氛围。更重要的是,老师们一直以极高的标准要求我们,也以极大的耐心陪伴我们。”他特别提到学院所提供的多维度支持,包括技术上的打磨,还有演出实践的机会、审美思想的拓展等。“这让我学会了如何将音乐作为一种更广阔的表达方式去理解,也让我明白了做一名音乐人不仅要提升演奏技艺,更要加强对文化的传承、对社会的责任担当。”陈一歌说。
关于未来的方向和规划,陈一歌保持着清醒与开放的头脑。陈一歌说:“目前还是以提升自己为主。演奏是一个不能偷懒的职业,无论未来是在舞台上还是在其他岗位上,我都希望自己能够始终坚持、始终热爱,不断打磨自己,探索更多可能性。”在他看来,必须在无数次重复中去发现新的可能。而这一切的前提,是要热爱音乐。只要热爱还在,那些难熬的练习、上台前的心跳加速,都会变成“值得”。而这份热爱,是陈一歌至今坚持不懈的理由,也是他与小提琴演奏之间从未被切断的共鸣。在这个生活节奏愈发快速、选择日趋多元的时代,坚持一门技艺、深耕一方舞台,显得尤为可贵。陈一歌相信,真正的艺术并不追逐声浪,而是在时代的深处,与人心发生联结。当初那个背着琴、踮着脚张望窗内教室的孩子,如今已走在通往音乐艺术更深处的道路上,他愿以一把琴的声音,回应对真实和美好的渴望。
“广大青年要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争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在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展现青春作为、彰显青春风采、贡献青春力量,奋力书写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青年的谆谆嘱托。由中国文联国内联络部、中国艺术报社联合推出的中国文联“艺苑百花·青春篇”项目,正是积极回应习近平总书记谆谆嘱托、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动实践。
“艺苑百花·青春篇”依托“艺苑撷英——全国优秀青年艺术人才展演”活动选拔培养机制,重点展现各艺术门类优秀青年文艺工作者的风采,激励广大青年文艺工作者积极追求德艺双馨、勇攀艺术高峰,不断为新时代文艺事业繁荣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青年是事业的未来。只有青年文艺工作者强起来,我们的文艺事业才能形成长江后浪推前浪的生动局面。”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中,对青年文艺工作者寄予殷切期望。相信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引下,在中国文联的引领团结下,更多青年文艺英才将会不断涌现,新时代文艺事业长江后浪推前浪的生动局面将会更加动人,广大青年文艺工作者必将更加自觉地奋力书写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