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诗歌是一个现代建构起来的文学形式,它与古代诗词几乎完全失去了关系,古代诗词一直与“歌”有关,从诗经到宋词、元曲。但是,现代歌词一直被排斥在文学史之外,一方面与歌词的经典化程度没有完成有关,一方面也与精英知识界对歌词的“排斥”心理有关。歌曲(当然包括歌词),像炎热夏季的阵阵微风,让人分外惬意,但却没有人在意。四十多年来,歌词创作情况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而且经典化程度日益提高,同时,歌词与时代和日常生活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超过了诗歌。如果是这样,优秀的歌词创作就有理由进入当代文学史。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综艺节目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家宝藏》《中国诗词大会》《舞千年》等节目都实现了专业评价和社会评价的“叫好又叫座”。在此背景下,音乐类综艺也开始尝试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本土化原创路径。从早期的《天籁之声》《耳畔中国》等的初步摸索,到《国乐大典》日渐成为相对稳定的民歌综艺IP模式,音乐类综艺逐步实现与以民歌为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创新。《耳畔中国》以今年播出的民歌综艺
不论是创作者还是演唱者,只有真正伏下身子,努力用心用情融入大众、融入人民,方能使作品为人民所认同和接受,进而直抵人心、引发共鸣
《春风十万里》歌词融五言古诗的形式、口语表达的方式于一体,将中华诗词美学化入其中,让作品散发出浓浓的中国风,比较符合当下年轻人对国风国潮的兴趣。
音乐剧《太阳照进山窝窝》通过对田根生的刻画,突出了扶贫先扶志、扶智的主题,从精神根源上对扶贫问题进行了深入挖掘。
民族歌剧《党的女儿》复排的成功,再一次揭示:只有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当代文化有机结合,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才能创作出经得起历史考验、为广大人民喜闻乐见的经典作品。
于平《中外舞蹈思想教程》更加细致梳理了书目结构,将舞蹈思想置于大文化背景下,融通中外文化思想,努力“打通”学科壁垒,深耕舞蹈美学思想、舞剧创作思想和舞蹈创作思想。
以艺术作品弘扬我们党的精神,是文艺工作者责无旁贷的使命担当,红色题材舞蹈剧目的创作既是对革命先辈的缅怀致敬,也是对他们坚守信念的讴歌礼赞。
芭蕾舞剧《沂蒙》通过具有一定时空跨度的艺术表现,形象化地呈现在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沂蒙精神”——特别是有口皆碑、广为传诵的“红嫂精神”和“支前精神”;这种精神最重要的特质就在于,它是沂蒙民众意愿的真诚流露,也是由这一意愿升华的自觉信念。
在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等主办的舞剧《五星出东方》作品观摩研讨会上,舞剧主创人员、出品方以及业内专家学者围绕艺术手法、主题呈现、创作理念等进行研讨,揭开了它火爆的秘诀。
舞剧《五星出东方》最突出的艺术创新点,在于运用舞蹈想象力去激活深埋于边疆考古遗物中的那些鲜活故事,实现考古学与舞蹈艺术之间的想象力遇合。
当“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护臂从黄沙中重见天日,千年前西域的时空之门也被叩响——舞剧《五星出东方》正是由此拉开帷幕,在大漠漫卷的风沙中,尼雅遗址学术考察队的成员们与观众一起走进了遥远的历史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