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家园艺见>艺苑撷英>正文

艺苑百花青春篇|沈徐斌:在“传承与奔流”中砥砺前行

2025-07-21 阅读: 来源:“中国艺术报”微信公号 作者:王琼 收藏

在“传承与奔流”中砥砺前行

——专访青年舞蹈家、北京闲舞人工作室首席舞者沈徐斌 中国艺术报记者 王琼

人物简介

沈徐斌 北京闲舞人工作室首席舞者、编导

毕业于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主演作品《大河三彩》《孤山行旅》分别获第十二届、第十四届中国舞蹈“荷花奖”古典舞奖,独舞《雏行》获第十届中国舞蹈“荷花奖”现代舞奖,曾获第十届全军文艺会演表演一等奖,作品入选“艺苑撷英——2023全国优秀青年艺术人才展演”舞蹈专场及中国文联青年文艺创作扶持计划项目等。主演及编导代表作有舞剧《西游》《莲花》《宋人词词》《梁祝黄河·生命之舞》《雷雨》《高山流水》,舞蹈《大河三彩》《北魏飞天壁画印象》《孤山行旅》《身体的颂歌》《披蝶而舞》《雏行》等。

舞台上的沈徐斌融合了两种不同的状态:时而动作严谨,显示出一丝不苟的法度;时而自由舒展,浪漫如行吟者的歌诗。作为一名90后青年舞蹈家,他既可以沉下心来,演绎玄奘、苏轼等历史人物,诠释唐三彩、飞天壁画等传统文化形象,又敢于挑战自我,在舞剧《雷雨》中扮演与自己年龄相差悬殊的周朴园。不论是剧作中对角色的诠释,还是舞蹈中对身体与心灵的双重开拓,他的表演总是呈现出一种可张可弛、自然纯粹的弹性美,给观众带来无限的惊喜与感动。

“音乐一响,我就会不由自主地手舞足蹈。”回忆起童年,沈徐斌笑着分享,9岁时母亲发现他对音乐和舞蹈的敏感,便将他送到少年宫学习舞蹈。之后,在一位老师的推荐下,他报考了浙江艺术职业学院,从此踏上专业舞蹈学习的道路。2013年,他考入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在四年的学习中积累了丰富的舞蹈知识和艺术养分。“多年来,两个学校老师的教导和陪伴,塑造了我的舞蹈灵魂最初的模样。”沈徐斌说。

大二那年,沈徐斌迎来了人生的重要转折——参演北京闲舞人工作室导演赵小刚的舞剧《西游》,饰演玄奘一角。初入排练厅,他满怀憧憬,但也很快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第一节课不是“动起来”,而是“静下来”,在舞蹈排练之前,是长达十五分钟的定力训练。这种打破常规的创作方式让他逐渐领悟到舞蹈的真谛,意识到身体语言的最终目的不是美,而是表达。在导演的严格雕琢下,他学会了用呼吸传递情感,比如用呼吸在古典舞的轻重缓急、闪转腾挪中找到律动的节奏,在现代舞的大开大合和具有“破坏性”的身体表现力中实现最有冲击力的表达。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沈徐斌逐渐学会在表演中将古典舞、现代舞等元素融会贯通,打通了舞蹈的“任督二脉”。

毕业之后,沈徐斌没有选择进入专业院团,而是加入了北京闲舞人工作室,成为首席舞者和编导。他表示,在《西游》之后,他又和赵小刚导演合作了舞剧《莲花》,在表演“飞天”形象的过程中,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这就是自己要追寻的方向。“闲舞人工作室练功房的地面,有许多我们熟知的前辈的汗水和足迹。当我踏在他们的足迹上时,感受到一种安静、纯粹、专注的力量,让我收获了前行的勇气,于是我义无反顾地加入了赵导的工作室。”沈徐斌说。也是在这里,他主演、编创的作品获得了更多的荣誉。

然而,在排练两部非常重要的作品时,沈徐斌都遭遇了“意外”。2020年,古典舞《大河三彩》角逐中国舞蹈“荷花奖”古典舞奖前一周,沈徐斌在排练时突发严重腹泻;2024年,群舞《孤山行旅》评奖前,他的右侧肋骨又遭遇骨折。每一次面对困难和挑战,他都在团队的鼓励下选择坚持。回忆起这些经历,沈徐斌说,戴着夹板排练的日子让他学会了在疼痛中体验“真实感”:“跳舞的时候,我忘记了伤痛,忘记了舞台,只剩下最畅快的表达。”两部作品的最终呈现没有令人失望,也使沈徐斌对舞蹈表演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们每个人在表演时都可能遇到瓶颈,有时是身体的局限,有时是心灵的局限。对于我来说,从只关注‘小我’到最终学会和表演环境相融合,是最大的突破,也是支撑着我克服伤痛、走进舞蹈更深处的能量来源。”沈徐斌说。

创作中,沈徐斌特别注重以当代的独特视角演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了演绎舞剧《莲花》中独舞《北魏飞天壁画印象》的片段,从2016年开始,他就和导演一起去敦煌实地采风,直到如今他已经连续九年坚持去学习体验。随着采风的深入,沈徐斌逐渐体验到一种“消逝感”,即自己在跳舞时,壁画似乎也在每分每秒地淡却、消逝。于是他将这种消逝感带入舞蹈中,“我希望用我的肢体打开一个新视角,让当代观众观看表演时能去想象古人在制作彩塑、绘画飞天时的思考,体味壁画千年时间中的‘伤逝感’”。舞剧《宋人词词》中,沈徐斌饰演苏轼,剧中还有舞蹈家山翀饰演的李清照等词人角色,主创们常常一起开展“头脑风暴”,结合对经典诗词的当下感受寻找表演的切入点。如“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这句词,沈徐斌读出了一种抚慰之感,对人们消解烦恼的思维方式有了新的思考。

谈到体验角色,沈徐斌分享,他在《孤山行旅》中的角色原型是著名艺术家李叔同(弘一法师)。在深入了解了李叔同生平之后,沈徐斌体会到了角色与土地的联系,“弘一法师在杭州开启求索的人生行旅,我也从杭州走出来,因此在演绎这片土地上的故事时,我的感情更加丰沛、复杂”。对于李叔同在生命最后留下的“悲欣交集”四个字,年纪轻轻的沈徐斌一开始无法完全理解其内涵,直到在一遍遍的排练中加深了对故事和人物的理解,身体语言也变得更自然、纯粹,终于呈现出这四个字背后强烈的情感表达。

舞剧《雷雨》中,沈徐斌挑战了比自己大二十多岁的周朴园一角。起初,他感到茫然,尽管认真研读了原著剧本和许多相关的历史和文学资料,但在上手处理角色时,还是找不到合适的表达方式。直到导演赵小刚告诉他“你要想象自己是深海里的一只水母”,他也在排练中一步步理解了这个比喻,“周朴园看似掌控这个家的一切,实际上却又是被一切控制的,他看似强硬,却像深海里的水母一样悬浮着”。于是,他不再只是想象在周公馆的沙发上、桌子前扮演周朴园,而是将自己置身于一个更广阔的空间中,深入人物的命运之中,积蓄起真实的情感力量,终于将周朴园大半生逃避、惧怕、撕裂的部分生动地呈现了出来。

沈徐斌用舞剧《雷雨》的一个小标题中的“传承与奔流”来形容自己的从艺感受:“奔流”是舞者身体在舞台上绚丽的奔流,“传承”是浸泡在排练厅的汗水里、一代又一代舞者之间的传承。他表示,文艺工作者应当是无私的,一定要有脚踏实地的品质和朴素的情怀。“就像我们在排练时,不会有什么复杂的想法,只是用身体去感受和创造,无论是冬天冰冷的地板还是夏天炎热的空间,都要全身心地贴合和融入它们,达到真正的‘无我’之境。”沈徐斌表示。

“广大青年要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争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在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展现青春作为、彰显青春风采、贡献青春力量,奋力书写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青年的谆谆嘱托。由中国文联国内联络部、中国艺术报社联合推出的中国文联“艺苑百花·青春篇”项目,正是积极回应习近平总书记谆谆嘱托、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动实践。

“艺苑百花·青春篇”依托“艺苑撷英——全国优秀青年艺术人才展演”活动选拔培养机制,重点展现各艺术门类优秀青年文艺工作者的风采,激励广大青年文艺工作者积极追求德艺双馨、勇攀艺术高峰,不断为新时代文艺事业繁荣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青年是事业的未来。只有青年文艺工作者强起来,我们的文艺事业才能形成长江后浪推前浪的生动局面。”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中,对青年文艺工作者寄予殷切期望。相信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引下,在中国文联的引领团结下,更多青年文艺英才将会不断涌现,新时代文艺事业长江后浪推前浪的生动局面将会更加动人,广大青年文艺工作者必将更加自觉地奋力书写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


延伸阅读:

艺苑百花青春篇|吉克金沙:优秀的“底座”是这样练成的

艺苑百花青春篇|郝杰:“丑”中见美,舞台上没有小角色

艺苑百花青春篇|陈添:“我从舞蹈中看到一个更加完整的内心世界”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