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丑”中见美,舞台上没有小角色
——专访上海京剧院一级演员郝杰
人物简介
郝杰 上海京剧院一级演员
主工武丑,毕业于上海戏曲学校,中国戏曲学院第六届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师从孙瑞春、刘习中、秦伟成、石晓亮等,拜丑角名家严庆谷为师。擅演剧目《打瓜园》《三岔口》《三盗令》《时迁偷鸡》《盗甲》《盗银壶》《蒋平捞印》《海周过关》《三盗九龙杯》,海派神话京剧《盘丝洞》、海派连台本戏《七侠五义》上下本,及郑(法祥)派悟空戏《闹天宫》《十八罗汉斗悟空》《借扇》《金刀阵》。曾获第30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主角奖”、第七届全国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赛“金奖”、第三届中国戏曲红梅荟萃“中国戏曲红梅金花”称号、2023年度上海市青年五四奖章,入选2022年东方英才计划青年项目、2022-2023年度徐汇区光启人才计划等。
台上鼓点如楔,待那“四击头”最后一锣劈落,便是角儿登场——只见一人亮相,头戴黑色鬃帽,鬓插“英雄胆”,面勾白鼻梁,眼窝描黑如深潭,短打劲装裹身,足蹬薄底快靴,行走时弓背缩颈,十指如钩探物,一个鹞子翻身轻盈落地,倏忽挤眉弄眼,似笑非笑间透着市井狡黠,活现“鼓上蚤”轻巧诡谲的神韵。这是京剧演员郝杰跟师父严庆谷学的第一出戏《盗甲》,也是他武丑人生的正式开端。
在京剧行当中,丑行滑稽的形象极具辨识度,又分为文丑和武丑。文丑主要扮演一些性格诙谐、机智幽默的人物,表演重点在于念白和做功;郝杰主工的武丑则多以江湖侠盗、绿林豪客登场,专演跌、打、翻、扑等武技角色,台上一气呵成的“把子功”“铁门槛”“旋子功”常常让观众看得目不转睛,既紧张刺激又充满喜感。如今说起入行的过往,郝杰感慨,“想不到我能学这一行”。
在郝杰的艺术之路上,有一个绕不开的名字——郝帅。郝帅是郝杰的亲哥哥,对他来说,哥哥从小就像一个“自带光环”的存在。两兄弟出生在河北晋州,姥姥学过河北梆子,便有意教二人从小练习戏曲基本功。“我哥哥六七岁时就开始学了,我一练就哭,扳腿、下腰这些日常训练根本坚持不了。那时候我姥姥还说,‘这孩子没出息,练不好,不练了!’但是我哥哥一直在坚持。1997年上海戏校面向全国招生,我哥哥凭着扎实的基本功和过人的天赋让招生老师印象非常深刻,并且复试成绩名列前茅。而此时,我还是‘一张白纸’。”郝杰依稀记得母亲对他的忧心:两个儿子,一个在南,一个在北;一个即将入学,一个充满未知,难免是心头长久的牵挂。犹豫再三,母亲给上海戏校打去了长途电话,希望能为郝杰争取到为期一年的试读,搏上一把。惊喜的是,经过学校专家老师们商议,最终决定给这个孩子一次机会。这段经历让郝杰记忆犹新,戏称是哥哥“买一送一”把他送进了学校,却也难掩对父母和哥哥的感恩和敬爱。
进入戏校,两兄弟又是不同的境遇。哥哥“梅花香自苦寒来”,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早已是家常便饭,学校里开放的环境让他训练起来更加得心应手,而对于10岁的郝杰来说,痛苦才刚刚开始。同学们或多或少都有些专业基础,郝杰从零开始,练起来就更加艰难。6点起床,6点半练早功,自己还要加班加点训练,一刻不敢落下,白天练功身体疼痛难忍,晚上又是思家之情上涌,为此流了不少眼泪。郝杰说:“我哥哥一直在身边安慰我、鼓励我,老师和同学也觉得我们这两个从农村来的孩子能吃苦,对我们十分关爱,心里就有了慰藉。”入学第二年,郝帅学起了武生,郝杰则被分到武丑行当。除了行当基本功的训练,还可以学习一些剧目的片段,他越演越喜欢,开始在一些比赛中崭露头角。从入校时的“一张白纸”,到学习渐入佳境,甚至超过了身边同学,这让父母老师都十分欣慰。
18岁那年,郝杰面临上大学还是进院团的选择。当时武丑行当稀缺,有老师提出,进院团未必是坏事,演员总归要走上舞台去历练和实践,能在年轻的时候多看多演,说不定收获会更大。这一席话让父母宽慰不少,也令郝杰下了决心。“确实,我进了上海京剧院之后也没有荒废,一边在舞台上演,一边尽可能多学戏,甚至比在学校时成长更快。”郝杰也因此遇到了恩师严庆谷,或许是努力之后的收获让人猝不及防,他还记得第一次见到严庆谷时紧张到不敢说话。“2006年,我跟师父学了《盗甲》,演出的机会也越来越多,我便珍惜每一次实践。”郝杰回忆道:“2008年,我参加了4年一届的CCTV全国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赛。当时年纪小,表演非常稚嫩,没有拿到理想名次,但回来以后我重振旗鼓,坚持每天攻克自己的弱项京白、韵白。4年后,我再登赛场,复赛演的《打瓜园》、决赛演的《盗银壶》,都拿到武丑组第一名,确实让我受宠若惊。”取得如此的成绩,用郝杰的话来说,“哥哥一直是榜样”。
戏曲中,武生和武丑堪称绝配。随着不断积累,郝杰和郝帅合作的戏越来越多,其中《三岔口》便是短打武生和武丑合演的经典之作,也是兄弟二人受到全国观众青睐的剧目,两人配合默契,打斗激烈又不失幽默。郝杰解释:“因为观众知道这是兄弟俩,是一个亮点,可能观众也特别好奇,这两兄弟在台上能碰出什么火花。”虽说“无丑不成戏”,但在许多观众眼中,武丑怎敌一个帅字了得的武生。“我们丑行在很多戏中都甘当绿叶,但在舞台上没有小角色,我跟我哥哥演戏也是这样。我常跟他说,我到台上可不服你,咱俩得比着演。两个人越演越来劲,戏的精彩程度也在不断攀升。”郝杰笑谈道:“我在台上就是这样,只要给我一分钟的戏,我就得全力演好,尽情展现自己。”
上海是郑派悟空戏的诞生地。南北六派悟空戏中郑派自成一格。桃形脸、蝶形鼻、面绘粗犷腮纹,大圣形象“威中见美”,它有二拳三掌,有登云步,还有身段口诀,由郑法祥在传统猴戏基础上创新开创的郑派悟空戏独具海派文化特色。但随着武戏式微,悟空戏也在舞台难觅,传习者更是寥寥。2014年,郝杰进入中国戏曲学院深造,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巩固舞台经验,同时,他跟随郑派悟空戏第三代传人严庆谷学起了悟空戏。“含胸拔背”“沉肩懈肘”“拢腰收胯”“曲腿藏裆”……口诀下一招一式有了模样,但为更好地把握灵动的神态,他常常到动物园从观察猴子中获取灵感。2016年,上海京剧院启动了为期一年的“大圣来也——郑派悟空戏系列展演”,剧院里出现了难得一见的盛况,平均上座率超九成。台上的孙悟空或扎靠,或着蟒,或穿官衣,或金盔金甲,郝杰配合师父严庆谷向广大观众展示了绝响舞台已久的郑派猴戏风采,赢得广泛褒奖。
总台2025年春节戏曲晚会上,武戏科技秀《纵横天地》打破舞台物理边界,首次实现高难度“空地联动”,惊艳全场——数千架无人机在夜空中精准编队,化身孙悟空、二郎神等神话角色,在流动的“空中戏台”随剧情变化灵活腾挪;地面戏曲演员以传统武戏身段与空中无人机群实时互动,棍影刀光与光影阵列巧妙呼应。幸运的是,郝杰就勾金脸、扮郑派悟空参与其中。虽然节目呈现只有短短几分钟,但这次传统艺术与科技的碰撞体验,让郝杰大为震撼。当齐天大圣的翎羽掠过夜空,虚实之间,观众看到的不仅是神话英雄的归来,更是传统艺术在数字时代的“破茧成蝶”。“海派京剧在创新方面特别突出。前辈艺术家留下的宝贵财富我们要继承好,但也要勇于突破。在当今这个多元化时代,人们的需求愈加多样,艺术更不能单一。”郝杰说:“不管是成功与失败,迈出这一步很重要,以后还会有更多元素等待我们去吸收和尝试。”
在如今大大小小的演出现场,观众席上总是活跃着90后甚至00后的身影,让郝杰尤为兴奋。“这是个好现象!说明我们这个行业正在发展,我们要积极培养观众。”对于弘扬戏曲文化,严庆谷一直身体力行,为郝杰作出示范。“我师父在2010年就启动了第一季‘小丑挑梁’品牌项目,到去年已经完成了第六季。通过这个品牌项目,挖掘了很多不常见于舞台的戏,并且吸引了很多年轻观众,让更多人了解了我们这个‘丑’中见美的行当。”郝杰介绍,师徒二人还常常一起带着戏曲文化走进校园开展公益讲座,讲到兴致之处,便会露上两手,现场好不热闹。
郝杰的舞台年华正当时,在他看来,艺无止境。“我的师爷张春华先生说过,要‘一人千面’,不能‘千人一面’,就是不管是人生经历,还是所在的艺术行业,我们要勇于去尝试各种角色,丰富自己。”身怀绝技的杨香武、武艺高强的陶洪、智勇双全的邱小义、英勇善战的孙悟空……郝杰在武丑行当不同角色间自如切换着。随着人生的积淀,他也在跨越舒适圈,尝试一些文戏。他坦言:“虽然都是丑行,但是隔行如隔山,学了文戏,既拓展了自己的艺术道路,也能提高武戏的力度。随着年纪增长,需要沉淀下来,厚积薄发。”
“广大青年要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争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在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展现青春作为、彰显青春风采、贡献青春力量,奋力书写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青年的谆谆嘱托。由中国文联国内联络部、中国艺术报社联合推出的中国文联“艺苑百花·青春篇”项目,正是积极回应习近平总书记谆谆嘱托、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动实践。
“艺苑百花·青春篇”依托“艺苑撷英——全国优秀青年艺术人才展演”活动选拔培养机制,重点展现各艺术门类优秀青年文艺工作者的风采,激励广大青年文艺工作者积极追求德艺双馨、勇攀艺术高峰,不断为新时代文艺事业繁荣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青年是事业的未来。只有青年文艺工作者强起来,我们的文艺事业才能形成长江后浪推前浪的生动局面。”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中,对青年文艺工作者寄予殷切期望。相信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引下,在中国文联的引领团结下,更多青年文艺英才将会不断涌现,新时代文艺事业长江后浪推前浪的生动局面将会更加动人,广大青年文艺工作者必将更加自觉地奋力书写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
延伸阅读:
艺苑百花青春篇|陈添:“我从舞蹈中看到一个更加完整的内心世界”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