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家园艺见>艺苑撷英>正文

艺苑百花青春篇|张艺瑾:更多从舞台走向云端、从戏台走进生活

2025-07-21 阅读: 来源:“中国艺术报”微信公号 作者:李博 收藏

更多从舞台走向云端、从戏台走进生活

——专访扬州市扬剧研究所青年演员张艺瑾

人物简介

张艺瑾 扬州市扬剧研究所青年演员张艺瑾

中国剧协会员,主工武生,扬剧名家李政成入室弟子,毕业于扬州文化艺术学校,师从岳小亭、于维民、衣麟等。演出剧目有《挑滑车》《血色浪漫》《鉴真》《史可法——不破之城》《吴汉三杀》《王宝钏》《艳阳楼》《周瑜归天》《石秀探庄》《秦香莲》《打金砖》等。曾获第六届江苏戏剧奖·红梅奖大赛金奖、2021泰州“梅兰芳艺术奖”表演艺术新星,入选江苏省乡土人才“三带”新秀、“艺苑撷英——2023全国优秀青年艺术人才(戏曲生、旦艺术)展演”。

时隔近两年,在“艺苑撷英——2023全国优秀青年艺术人才(戏曲生、旦艺术)展演”现场表演扬剧《挑滑车》的情景,至今仍在青年扬剧演员张艺瑾的脑海中久久盘旋。在后台,正在做候场准备的张艺瑾无意间听见有人冲着展演节目单说了句:“原来扬剧也有《挑滑车》这出戏啊,我以为只有京剧有。”他本有些紧张的心里突然升腾起一股劲头,不禁攥紧拳、铆足了劲,心中暗想:“一会儿一定要把这出戏演好!”

几十分钟后,张艺瑾登上“艺苑撷英”的舞台,以精彩娴熟的动作与唱腔念白完成了扬剧长靠武戏《挑滑车》的表演,在唱出韵味的同时,也完美完成高难度武打动作,让京城观众充分领略到扬剧艺术的魅力,赢得台下观众阵阵热烈掌声。走下舞台的时候,十几年的学戏生涯仿佛电影画面般从张艺瑾的脑海中穿梭而过,他的脸上不自觉露出了欢喜与欣慰的笑容。

1994年出生于梨园世家的张艺瑾,父母都从事扬剧艺术工作。“妈妈常对我说,她怀孕时还在舞台上表演,我在娘胎里就听过扬剧。”张艺瑾回忆,自己还不到1岁时,就跟着父母在剧团里生活,父母演出任务重时一家三口经常一两个月不着家。“我从小就同扬剧艺术结了缘,戏里的唱念做打我很多都倒背如流,有时还能脱口而出指出台上演员唱错的词。”

在扬剧的所有行当里,张艺瑾最喜爱的就是武生。“小时候我就喜欢拿根棍子,在舞台上奔来跳去,幻想自己也是一个威风凛凛的武生。”张艺瑾回忆道。正是因为自小对扬剧尤其是扬剧武生戏的喜爱,当2007年扬州市扬剧团(扬州市扬剧研究所前身)决定招收青少年扬剧学员以解决演艺人才青黄不接的问题时,正在扬州文化艺术学校学习中国舞的张艺瑾,毅然决然地回归了扬剧艺术的怀抱,进入6年制扬剧班系统学习扬剧艺术。

扬剧艺术历史悠久、曲牌众多,学习这门艺术的过程,给张艺瑾留下了很多难忘的瞬间。他学习扬剧的开门戏是《石秀探庄》,由学校从南京请来的赵荣家担任指导教师。“当时我正处于变声期,再加上从小就喜欢武戏、忽视文戏,所以有些唱词和动作怎么学也不到位,赵老师一气之下就让我留堂加练。”

年少的张艺瑾饿得肚子咕咕作响,但还是在训练房里坚持练习,这一幕被他的启蒙老师岳小亭看见了。岳老师就去食堂买了满满一碗饭菜,端过来送给张艺瑾,让他在练功房外面吃饱了继续练。“赵老师的严格和岳老师的关怀,现在想来,都让我感到内心无比温暖。”张艺瑾说。

张艺瑾的代表剧目之一《挑滑车》最早是跟岳小亭老师学习的。“通常我们早上8点开始练早功,当时岳老师已经70多岁了,但还是每天骑着‘二八’大杠自行车早早赶来,不遗余力地教我们学戏。”除此之外,于维民老师教授的《艳阳楼》也是张艺瑾日后的代表剧目之一。

2016年,张艺瑾拜入扬剧表演艺术家李政成门下,成为他的大弟子。李政成常提醒张艺瑾,一个优秀的戏曲演员,不能只会“打”,也要会“唱”。张艺瑾谨遵师嘱,不断强化练习,短时间内便大幅提升了唱功。李政成手把手式的教学,让张艺瑾的扬剧表演技艺不断跃升,成为青年扬剧演员中的翘楚。李政成还常对张艺瑾说:“师父能教的师父教,但师父不是万能的,师父教不了的,就请外面的老师来教。”

李政成说到做到。不久之后,中国戏曲学院教授衣麟受邀来到扬州教学,张艺瑾又跟着他学习,继续打磨《挑滑车》这出戏。“跟衣麟老师学《挑滑车》时,我已经二十七八岁了,不再像年少时那样老师教一句我就学一句、老师教一个动作我就学一个动作。衣麟老师指导我,要更深层次地理解自己饰演的高宠这个人物,只有深入了解他的背景、经历、思想,进而走进人物内心,才能把他‘演活’。”衣麟告诉张艺瑾,要“演活”高宠,还要在动作技术方面下功夫,他经常搭上靠跟学生一起练功,边练边找出张艺瑾表演方面的不足。“衣麟老师的指导,让我真正懂得了什么叫言传身教。”张艺瑾感慨道。

老师们高水平的严谨教学与自身的艺术天分和刻苦努力,共同造就了如今的张艺瑾——近年来,他曾先后获得第六届江苏戏剧奖·红梅奖大赛金奖、2021泰州“梅兰芳艺术奖”表演艺术新星,并入选江苏省乡土人才“三带”新秀、“艺苑撷英——2023全国优秀青年艺术人才(戏曲生、旦艺术)展演”。“正是因为在少年学戏时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形成了良好的学习能力,我们这些年轻戏曲演员才能在成长的道路上不断追求更高的艺术理想、攀登艺术高峰。”张艺瑾表示。

在参与创作和表演的众多扬剧作品中,张艺瑾自己最珍爱的还是那部《挑滑车》。为了不断精进地演好这出戏,力争创造艺术精品,他从三个方面作出了努力:“第一个方面,是深度理解全剧的主旨、分析透主要人物,并勤加练习,不断磨练唱腔、念白和动作;第二个方面,是不断提升自身艺术修养,多看剧目、多读书、多琢磨,善于归纳和总结,在调整中逐渐完善对表演的理解;第三个方面,是向高精尖方向进发,追求表演上的深度,将精气神贯穿于自己的内心和外形之中,以化繁为简的方式展现扬剧艺术的魅力。”

作为一位青年扬剧演员,张艺瑾始终觉得自己身上担负着一份责任。“我希望扬剧这门古老的艺术,能够在当今得到更多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的喜爱。”张艺瑾介绍,近年来江苏省不断推进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扶持工程,扬剧是其中的重点扶持对象,《郑板桥》《阿莲渡江》《千里江山》等扬剧作品通过江苏省级平台孵化,获得了资金与支持。“尤其是在数字媒体快速发展的当下,扬剧艺术既面临着挑战,也充满了机遇。”张艺瑾认为,无论是扬州大学运用3D、VR技术打造的扬剧数字展馆,还是遍地开花的短视频传播平台,抑或文旅融合、惠民演出的常态化开展,都是扬剧艺术不断走向大众的标识。

在张艺瑾看来,京剧、昆曲、越剧、婺剧等剧种中的一些剧目及其演员的火爆,证明戏曲艺术在当今仍然有受众、有市场。要受到青年人的追捧,关键在于要有“出圈”的优秀作品与优秀演员。“今后,我们要在坚守曲牌、唱腔等扬剧艺术传统精髓的前提下,积极拥抱科技与年轻化表达,打造更多优秀扬剧现代戏,创作更多受年轻人喜爱、能与年轻人共情的剧目,通过艺术精品,助力扬剧走出扬州、走向全国。总而言之,未来的扬剧艺术,应当更多地从舞台走向云端、从戏台走进生活。”张艺瑾如是道出自己对扬剧艺术未来发展的期待。

“广大青年要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争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在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展现青春作为、彰显青春风采、贡献青春力量,奋力书写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青年的谆谆嘱托。由中国文联国内联络部、中国艺术报社联合推出的中国文联“艺苑百花·青春篇”项目,正是积极回应习近平总书记谆谆嘱托、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动实践。

“艺苑百花·青春篇”依托“艺苑撷英——全国优秀青年艺术人才展演”活动选拔培养机制,重点展现各艺术门类优秀青年文艺工作者的风采,激励广大青年文艺工作者积极追求德艺双馨、勇攀艺术高峰,不断为新时代文艺事业繁荣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青年是事业的未来。只有青年文艺工作者强起来,我们的文艺事业才能形成长江后浪推前浪的生动局面。”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中,对青年文艺工作者寄予殷切期望。相信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引下,在中国文联的引领团结下,更多青年文艺英才将会不断涌现,新时代文艺事业长江后浪推前浪的生动局面将会更加动人,广大青年文艺工作者必将更加自觉地奋力书写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


延伸阅读:

艺苑百花青春篇|吉克金沙:优秀的“底座”是这样练成的

艺苑百花青春篇|郝杰:“丑”中见美,舞台上没有小角色

艺苑百花青春篇|陈添:“我从舞蹈中看到一个更加完整的内心世界”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