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底座”是这样练成的
——专访遂宁杂技团演员吉克金沙
人物简介
吉克金沙 遂宁市杂技团演员
2008年出生,2016年进入遂宁市杂技团,2020年开始登台演出。擅长顶碗、柔术、转碟、双人技巧等,主演《景泰蓝的遐想——顶碗》《熠熠生辉——顶碗》等节目。2023年11月入选“艺苑撷英——2023全国优秀青年杂技魔术人才展演”;2024年9月应邀参加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携手同行 共筑未来》文艺演出;2024年7月参加俄罗斯“偶像-2024”国际马戏艺术节,获专业评委会金偶像奖和大众媒体评委会铜马圈奖;2025年2月参加第十三届西班牙赫罗纳“金象”国际马戏节,获金象奖与观众最喜爱节目奖等。
景泰蓝碗状高台上,杂技演员吉克金沙双手双脚托举起两位队友,忽如鲤鱼打挺,又如蛟龙翻腾,队友头上的两摞瓷碗稳如泰山。当她头顶着两位队友一步步迈下台阶时,举重若轻,台下掌声雷动。这是《熠熠生辉——顶碗》节目,每次出场都惊艳四座,吉克金沙淡定的面庞和一身超越身体极限的硬功夫,传递出杂技所蕴含的人类不断挑战自我、突破自我的永恒决心。
吉克金沙是位彝族姑娘,今年17岁,小小年纪,已经凭借顶碗节目摘得俄罗斯“偶像-2024”国际马戏艺术节专业评委会金偶像奖和大众媒体评委会铜马圈奖、第十三届西班牙赫罗纳“金象”国际马戏节金象奖和观众最喜爱节目奖等国际奖项,去年还参加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携手同行 共筑未来》文艺演出等重要国际交流活动,以炉火纯青的杂技技艺绽放世界舞台。
看过她的演出的人,会惊叹她是杂技天才。然而,走上杂技之路却是因为她的“笨拙”。吉克金沙来自大凉山腹地的昭觉县,从小生活在一个大家庭,有两个哥哥、一个姐姐、两个妹妹。“他们都去读书了,就我没有读书,我爸爸说我太‘笨’了,让我在家里放牛放羊。”说起这些,吉克金沙微笑中带一丝害羞。每天,她帮着父母干些农活,赶着牛羊上山吃草,日子一天天这样过下去。在她虚岁9岁那年,遂宁市杂技团总教练童小红到西昌招生,吉克金沙的舅舅住在西昌,得知消息后立即打电话给吉克金沙的父亲,觉得吉克金沙可以去练一练。那次,二三十个从未接触过杂技的彝族孩子跟着童小红走出了大山,开始了自己的杂技梦,其中就有吉克金沙。“我内心里很想去练杂技,所以舅舅一推荐我就去了。”尽管不知道迎接自己的是什么,但一个新世界的大门已经悄悄敞开。
遂宁市杂技团“童家班”早已声名远扬,顶碗是经典节目之一,传承几代人,2015年《青花瓷》登上央视春晚舞台,引起广泛关注。2016年,吉克金沙加入遂宁杂技团,先从基本功练起,练习柔术一年,之后练对手顶,再转入练顶碗,顶碗一练就是三年,每天从早练到晚,2020年开始登台亮相。吉克金沙印象深刻的是,之前一共有三组队友练顶碗,第一组练了没多久“底座”走了,第二组顶碗快练出来了,“尖子”回家之后就没有再回来,坚持下来的只有第三组,也就是吉克金沙和队友们。几年来,她也随团从遂宁到珠海,驻场演出两年后,又回遂宁、到成都,再到北京朝阳剧场、红剧场等地驻场演出,逐渐走向全国乃至世界舞台。
在顶碗节目中,吉克金沙是“底座”,强大的力量、稳健的托举、柔韧的身姿等,无不释放出杂技本初的魅力。顶技中看点常常在“尖子”,而在她们的节目里,人们的视线会不由得被吉克金沙吸引。优秀的杂技“底座”是如何练成的?铁杵成针,在于日日打磨。吉克金沙并不是天生的“大力士”,她说,刚来的时候也没劲,慢慢练习才有劲的。“底座”要帮“尖子”“找力”,自己也要全身“硬住”,这样“尖子”才能“拿”得稳。直到现在,除了练杂技技巧外,她每天都要练习倒立、推桩子、举杠铃等,推桩子、举杠铃一天一百次,脚和手都要练,倒立每次至少十分钟。练完这些,再把杠铃放在背上,负重蹲起一百次,锻炼腰部力量。有时候外出演出,没有带杠铃,就会练手上站人、脚上站人。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每周只有周六一个晚上的时间可以放松。“每天这样练,就练出来了。”吉克金沙说起来云淡风轻。同时,她也在通过网络平台学习舞蹈、表演等,不断提升自己的舞台表现力。
训练当然是辛苦的,但轻舟已过万重山,回忆起来,吉克金沙想起的都是温馨和快乐。她笑道:“练习惯了就不觉得苦了,而且下课后挺有趣的,或者外出演出的时候,山上有野花野果,老师经常带我们去玩耍,我们都非常开心。”尤其是说起童小红,吉克金沙脸上有藏不住的笑意与感恩。“童老师是我的干妈,跟我的爸爸妈妈一样待我好。我来的时候她给我买了很多东西,包括衣服、肥皂、洗衣盆等日用品。现在出去演出,干妈也会给我们买新衣服。但是她当教练时对我们还是很严厉的,不严厉现在也不可能会练出来。”搭档比吉克金沙更小一点,海来尔洛14岁,阿牛佳佳12岁,不是姐妹,胜似姐妹。训练中,作为“大姐”,吉克金沙看妹妹们哪里没有做好,要告诉她们问题出在哪里以及怎么调整,“我做底座也会有错误的时候,她们也会告诉我。训练时我们互相促进,生活中我们会互相关心,周六晚上我们休息的时候就会一起出去逛街,一起玩耍”。
宝剑锋从磨砺出,日复一日的训练与每天两三场的驻场演出,铸就精品。从之前的《顶碗》到《青花瓷》,吉克金沙成为主演之后,又从《景泰蓝的遐想——顶碗》发展为《熠熠生辉——顶碗》,节目不断升级改进,增加了“掐脖顶”“脚上拿顶”“下梯子”等,技巧难度提升,也更具美感,彰显中华传统文化色彩,走上更高更大的舞台。吉克金沙谈道:“无论在哪里演出,观众都很热情,大家都很关注我们,掌声很多,很多人找我们合影,这时候就会觉得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谈起参加国际比赛,面对各国选手,不仅是技艺的比拼,更是心理的考验,吉克金沙表示:“比赛时我们就像平常一样演,只是比我们厉害的节目有很多,所以会比平时更紧张一点。在西班牙比赛时,全场观众和十几位评委都站起来给我们热烈鼓掌,我心里非常开心和自豪,因为能让全世界看到我们中国的杂技。”比赛中看到其他国家的参赛节目,吉克金沙会默默记下来,“我想怎样把他们的技巧运用到我的杂技中,同时各个节目的包装、舞美也不一样,我从中学到很多,希望自己能够更加努力,为我们的祖国争光”。
“如果9岁时没有学杂技,现在我应该还在家里放牛放羊,还有种地。是杂技让我走出了大山,走进了艺术殿堂。”吉克金沙说。以前爸爸眼里的“笨小孩”,如今靠自己的汗水和努力,走到了国际舞台,充满自信,闪耀夺目的光芒,或许正如歌中所唱,“老天自有安排,老天爱‘笨小孩’”。问及父母是否为她骄傲,吉克金沙笑着说:“我父母还没有现场看过我的演出,我发视频给他们看过。我父母不太会表达,没有什么表示,但我觉得他们心里应该会很骄傲很开心。”17岁的花季少女,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她表示,希望能将节目练得更好,将来还可以担任杂技老师,培养更多优秀杂技人才,把传统技巧传承下去,更好地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示给全世界。
“广大青年要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争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在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展现青春作为、彰显青春风采、贡献青春力量,奋力书写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青年的谆谆嘱托。由中国文联国内联络部、中国艺术报社联合推出的中国文联“艺苑百花·青春篇”项目,正是积极回应习近平总书记谆谆嘱托、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动实践。
“艺苑百花·青春篇”依托“艺苑撷英——全国优秀青年艺术人才展演”活动选拔培养机制,重点展现各艺术门类优秀青年文艺工作者的风采,激励广大青年文艺工作者积极追求德艺双馨、勇攀艺术高峰,不断为新时代文艺事业繁荣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青年是事业的未来。只有青年文艺工作者强起来,我们的文艺事业才能形成长江后浪推前浪的生动局面。”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中,对青年文艺工作者寄予殷切期望。相信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引下,在中国文联的引领团结下,更多青年文艺英才将会不断涌现,新时代文艺事业长江后浪推前浪的生动局面将会更加动人,广大青年文艺工作者必将更加自觉地奋力书写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
延伸阅读:
艺苑百花青春篇|陈添:“我从舞蹈中看到一个更加完整的内心世界”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